1.第1题
联系实际分析如何运用记忆规律来组织学生复习。
答:记忆就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信息的编码、存储、提取的过程。根据信息保持长短和记忆系统结构,记忆可被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按是否有意识参与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按性质分为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长时记忆还可分为情境记忆和语义记忆。
记忆过程从感觉记忆开始,感觉记忆是感觉的暂时登记,在此阶段,只有受到注意的信息才能进入短时记忆进行进一步加工,没有受到注意的信息迅速消失。信息在短时记忆中经过一定的加工转向长时记忆,在此过程中对信息进行编码,影响编码的因素有:①觉醒状态②信息组块③加工深度,刺激物的重复出现是短时记忆转向长时记忆的条件。
在长时记忆信息提取时候会发生遗忘现象,从艾宾浩斯的遗忘实验可以知道,遗忘的规律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遗忘的过程是先快后慢。遗忘的影响因素有以下:①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②学习的程度③识记材料的序列位置④识记者的态度。
以上记忆的规律启示我们在组织学生复习时,从过程上来说,根据遗忘的曲线,复习应该及时,新内容复习间隔短,旧内容复习间隔慢慢加长;从学生个体来说,应该培养其对学习良好的态度和认知,认识到复习的重要性;从复习材料来说,记忆的材应该重点突出,利于学生注意集中,内容清晰有条理,分成一定的信息组块,利于学生记忆,一次学习中复习数量适宜,不能贪多求快,重要的内容安排在材料首部分或者末部分;从复习方法上来说,运用视觉的、听觉的各种材料,调动各个感觉器官共同参与学习,提出比较有深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加深对材料的理解,有利于学生记忆。 1、复习要及时。及时复习可以有效地防止识记后急速发生的遗忘。
由于遗忘的发展一般是先快后慢,所谓及时复习就是在初期大量遗忘开始之前就进行复习。通常是在识记后两三天遗忘最多,所以复习要及时。乌申斯基曾正确地指出,我们应当“巩固建筑物” ,而不要等待去“修补已经崩溃了的建筑物”。
预防遗忘,只要粗略地复习,就可收效;而要恢复已经遗忘的东西,就要花更大的力气。可见,及时复习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复习要适量及时复习的内容、数量也应注意。
不能片面地不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过多地布置家庭作业或进行大量的课堂练习。盲目地增多复习量,致使课业负担过重,甚至影响学生的健康。有的教师甚至因学生写错字或做错题,罚学生重复抄写几十遍,这种做法都是错误的。
知识的巩固不能只靠单纯的复习和练习。教师教学中更应注意使学生在新课中复习旧课,有更多的机会去应用知识,使学生在短期内获得较多的知识。让学生在掌握广阔的知识的基础上,把握、了解事物间的联系,更深地理解知识、巩固知识。
3、复习计划要科学每次复习不要过于紧张和疲倦,要做到有计划性。对复习材料数量、时间要合理安排,实验证明,在识记数量多的材料时,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效果好。例如:
前苏联沙尔达科夫的实验:五年级甲班和乙班成绩大体相同,学习自然时,一学期内甲班在讲完大纲后集中复习5节课,乙班则进行4次单元复习,也用5节课。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乙班学习评分结果比甲班优。
在组织复习时,对分量少难度小的材料可集中复习,分量重难度大的内容可分散复习。心理学的研究还指出,间隔时间不太长的分散复习可以收到最好的效果。但是,间隔的时间太短也是不利的。
间隔时间的长短应根据材料的性质、数量、 识记已达到的水平等因素而定。例如,刚开始识记时,间隔时间要短些,以后可以稍长些。 4、适当的超额学习所谓超额学习,是指记忆一种材料的学习次数超过那种刚好能回忆起来的程序的次数。
在我国心理学工作者的一个实验中,被试对不同的无意义音节表进行不同程度的学习,以恰能成诵所需次数为100%时,4小时后检查回忆百分率。实验结果表明, 学习程度以150%时,记忆效果最好。但超过150%,效果并不会随之再有显著的增长。
因此,进行适当的超额学习对记忆的保持是有效的。但又要防止大量的超额学习而造成的负作用。 5、复习方式要多样化心理学家伍德罗(h.
woodrow)曾进行过如下的比较研究,他把一班学生分为三组来学习诗歌、散文、报告文学、事件的日期、土耳其语—英语词汇等6种材料。第一组为机械练习组,学习后在4周内分8次练习3小时。第二组为变化练习组,学习后也同样练习3小时,但指示他们注意其中的含意,利用联想或分组的方法,运用主动的自我测验等有效的记忆方法。
也就是说,给予一种指导性的复习。第三组为控制组,即无练习组,学习后没有练习。最后对各组进行测验,结果发现,机械练习组和无练习的控制组的成绩相差不多,而接受指导的、复习方式变化的训练组在每一种材料的测验上的成绩大大超过其他两组。
可见,进行多样化的复习,有利知识的巩固,所以教师应灵活采用多样化的复习方式,如提问、做练习、调查、讨论、实验操作或课外小科技活动等形式,使学生把学习的有关知识巩固好。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47
2.第2题
试述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家庭因素。
答: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个体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家庭因素对性格形成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这种因素主要有: 一、父母的养育方法:
1、民主型教养方式。 如果父母对孩子采取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子女容易形成独立、直率、积极、协作社会适应性强等积极的性格特征。不足之处是胆子小,循规蹈矩,缺乏闯劲。
2、**型教养方式。 如果父母对孩子干涉,**,支配,压迫,**等教养方式,就会使子女容易形成执行拗、冷淡、粗暴、依赖、自卑等不良性格特征。 3、溺爱型教养方式。
如果父母对孩子采取溺爱型的教养方式,子女容易形成任性、幼稚、以自我为中心、撒娇放肆、缺乏独立性、胆小怕事、对人没有礼貌等消极的性格特征。 4、放任型教养方式。 如果父母对孩子采取放任型的教养方式,子女容易形成冷酷、攻击、情绪不安或消极、与世无争和玩世不恭的性格特征。
由此可见,父母的教养方式如何对子女性格形成与发展至关重要。 二、家庭成员的品行。 1、如果家庭成员相互尊敬,彼此体贴、关心。
如有矛盾,多是心平气和地协商解决。但是这种家庭的思想往往比较“正统”和“保守”。这种家庭的子女,多数性格开朗,待人有礼貌,遵守法纪。
有较强的上进心和较高的自觉性,比较容易接受教育。不足之处是胆子小,循规蹈矩,缺乏闯劲。 2、如果家庭成员暴躁,从早到晚弥漫着“火药味”。
埋怨、责骂、争吵、打架的声音。此起彼伏。在这种气氛中长大的子女,敏感、聪明、急躁和好强,有成才的希望,但如不加引导教育,极可能走上邪路。
3、如果家庭成员比较冷淡,家庭结构不“紧密”,谁发生了什么事,大家不大关心。这种家庭的子女性格比较温和,但有些孤僻;他们遇事冷静,却缺乏敏感和热情,上进心也不太强。这样的子女,一般来说既闯不了大祸,也无太大的作为。
三、父母之间的关系。 1、父母之间互敬互爱、互谅互让,会使孩子形成心平气和、做事果断有自信、勇敢、勤劳等良好的性格。 2、父母之间感情不和,关系紧张,会使孩子形成懒惰、脾气暴躁等不良的性格。
3、父母离异的孩子多表现为情绪波动较大,易产生愤怒、恐惧、悲伤等消极情绪,其同伴关系、自我控制能力等较差。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48
作业总得分:95
心理学期末作业
1 心理学的定义,学习心理学的重要意义。心理学的定义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学习心理学的重要意义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于心理学这门课程有了一些简单的认识。在我看来学习心理学对于我个人的学习以及将来的工作和生活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学习心理学,我对自己的心理环境和思想态度...
心理学期末作业答案
男性和女性的智力在总体上没有明显差异,但存在分布差异 阶段差异和局部差异。1 分布差异论 认为,尽管男性和女性的智力分布都符合正态分布,但男性智力分布的范围较广,智力较高和较低的人数都多于女性,而女性智力分布多集中在中间部分。2 阶段差异论 认为 男女智力的发展变化与年龄特征有密切关系,两性之间的差...
教育心理学期末作业
网络教研首页 成长博客 教育论坛 资源互动平台 3 请举例说明您在教学中是如何帮助学习困难学生形成具有个性的学习策略的。作者 李朝霞 初中英语甘肃金昌初中英语一班 评论数 浏览数 3 53 发表日期 2009 08 17 09 57 05 在教学中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其实我也做的不好但有一些心得我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