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心理学考点

发布 2022-10-15 12:44:28 阅读 4279

一.1.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的事实、规律、结构和机能的科学。

2. 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过程、意志过程。

3. 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既是自然科学,又是社会科学;既是理论科学,又是应用科学。

4.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教育性原则。

5.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实验法(初测、选择与设立等组、施加影响、复测、对比分析)。

6. 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冯特2024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7. 现代心理学的理论流派:a.构造主义心理学 [德]冯特、[英]铁钦纳;

b.机能主义心理学 [美]詹姆斯;

c.行为主义心理学 [美]华生;

d.格式塔心理学 [德]魏特墨、考夫卡、苛勒,后期代表人物为勒温等;强调要把心理现象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认为整体重于部分,先于部分。

e.精神分析心理学 [奥]弗洛依德;心理结构包括意识和无意识;人格的结构——本我、自我、超我;泛性论观点;“力比多”。

f.人本主义心理学 [美]马斯洛、罗杰斯。

8. 普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分别属于心理学的基础领域和应用领域。

9. 能确定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着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是。

10.从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关系看,观察可分为实验观察法和自然观察法。

11.认知心理学正式产生的标志是()年美国心理学家()的( )的出版。

二.12.心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关系在头脑中的模写、映象或近似的反映。

大脑皮层的结构和功能。

神经系统的构造: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脊髓。

脑脑干(延脑、脑桥、中脑) 间脑、小脑、大脑。

13.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环境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14. 意识是人所特有的一种高级反映形式和人脑的机能。

15. 无条件反射是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而遗传下来的反射。其神经通路是固定的、与生俱来的。

条件反射是有机体经过后天学习和训练建立起来的反射。其神经通路是暂时性的神经联系。通过强化而建立。

16.外抑制:

超限抑制:消退抑制:

分化抑制:17. 一般说来,两半球协同活动;语言功能定位在左半球,该半球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算和逻辑推理等;右半球定位于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和艺术等。

三.18.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的关系,而是倒u形的曲线关系; 动机处于适宜强度时,工作效率最佳;任务难度不同, 动机的最佳水平也不同。

活动任务越复杂,最佳水平也越低。

19. 马斯洛提出来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行为动机取决于他所处于的需要层次 。

马斯洛视为人类的基本需要被他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和自我尊重的需要、求知和理解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7种,并且是从低层次到高层次排列的;

各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1.人类的需要是按出现的先后或力量的强弱可以排列成等级的。

前四种需要为缺失性需要,后三种需要为成长需要,高层次需要的出现以低层次需要的满足为条件。 2.人类的需要是一种似本能的需要。

3. 在一定的年龄阶段,某一需要占据主导地位,称为优势需要。 4.

需要层次越高越具有人性,高层次的需要的满足与生存联系很少。 能自我实现的人是极少数的。

理论评价:1.启示:

系统地**了需要的性质、结构及作用;这个理论在教育实际中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2.局限:

忽视了人的需要的社会性;理论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个人自我实现与社会分离;忽视了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控;研究方法的问题。

马斯洛理论对教育的重要性,在于缺失性需要与生长需要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学校里最重要的缺失性需要是爱和自尊。

20.需要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人活动的基本动力。

21.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激发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节功能)。

22. 内驱力:是在某种欠缺的情况下产生的,即内部平衡状态被打破之后产生的。

需要是内驱力产生的基础。诱因:凡是能引起机体动机行为的外部刺激。动机行为具有明确的指向性,是由内驱力和诱因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23. 定势是未被意识到的对一定活动的准备状态。

内部动机是指人们对活动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作用稳定、持久,主动活动即能满足。 外部动机指人们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作用短暂,被动活动,动机的满足过程在活动之外。

24.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

归因指由观察者对他人或自己产生行为结果的原因知觉或推断。

美国归因论专家韦纳。

四.25. 意识是对自身、外界环境以及相互关系的觉知状态【主观性、 统一性 、流动性、能动性】

26.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方向和强度)。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注意的起伏又称注意的动摇,是指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动的现象。

注意的分散(分心):指注意不自觉地离开当前活动,被无意刺激所吸引的现象。

27. 无意注意又叫不随意注意 ,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即随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28.注意的特征:注意的范围(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五.29. 感觉是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直接接触到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整体。是分析器工作的结果。

30.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其产生不仅需要具体的客观对象,还需要借助于过去知识经验的帮助。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

当前发生作用的复合刺激物引起的兴奋,也有着以往相应经验的暂时神经联系的恢复。

31. 感觉与知觉的关系:上述区别+联系:同属于认识过程的感性阶段,是对当前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两者不可分割。

32. 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是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

绝对感觉阈限指最小可觉察的剌激量。r

绝对感受性是对最小量刺激的感受能力。e=1/r

差别感觉阈限指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

差别感受性是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

33. 知觉的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34. 记忆是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再现三个基本环节。

35. a.感觉记忆也叫瞬时记忆、感觉登记,是感觉刺激停止作用后所保持的瞬间映象。

特征:信息储存量大;信息的保持时间很短,平均不超过2秒;信息按照刺激的物理特征编码;感觉记忆中的信息,一部分受到注意而进入短时记忆,并赋予它意义。

b.短时记忆即工作记忆,信息在头脑中保持20秒钟左右的记忆。

特征:信息保持时间为20秒左右;容量有限且相对固定,为5-9个组块;编码方式随记忆材料而相应变化;加工方式是组块化和复述。

c,长时记忆又称永久性记忆,信息保持超过20秒以上,甚至保持终生的记忆。

特征:容量极大;保持时间长久;信息以有组织的状态储存。

36. 无意识记也叫不随意识记,是事先没有明确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无须借助特殊方法的识记。

有意识记是明确了识记目的,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且采用一定方法的识记。

机械识记是在对事物没有理解的情况下,依据事物的外部联系机械重复所进行的识记。

意义识记是在对事物的理解基础上,依据事物的内在联系所进行的识记。基本条件是理解。

37. 识记的规律 :1.

有意识记优于无意识记;2. 有意识记任务目标长远,识记效果好;3.意义识记优于机械识记;4.

通过多种感官协同识记效果好;5.150%的 “过度学习”识记效果好;6.材料的性质、难易和数量。

影响识记的因素: 识记的目的与任务;识记的方式方法;识记的程度;识记材料的性质、难易和数量。

38. 倒摄抑制:

前摄抑制: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呈先快后慢的趋势。

39. 再认指当曾经经历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仍能把它识别出来。 影响因素:数量、

相似程度、时间间隔。

回忆又称再现,指过去经历的事物不在面前时,脑中重新出现该事物映象的过程。影响因素:对原识记材料巩固的程度;正确利用联想规律回忆效果好(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暂时中断回忆。

七.40. 思维的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特征:间接性、概括性,41. (一)依据思维凭借的中介物的不同。

动作思维指依据实际行动来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过程,也称实践思维。

形象思维指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表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抽象思维是指运用言语符号形成的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二)根据探索目标的不同方向。

聚合思维又称集中思维、求同思维,是指人们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的思维活动。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分散思维、辐射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去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思维活动。

三)根据创新程度。

再造性思维又称常规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

创造性思维是是一种提供独特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新的思维成果的一种思维活动。

42. 基本的思维形式包括概念、判断、推理。

推理分:演绎推理即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线性推理 、主题推理 、三段论推理;归纳推理。

43. 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分析和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问题的表征、无关信息的干扰、功能固着性、心向(定势)、知识经验、动机状态、个性因素。

心理学考点

p3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p4 1879年,德国哲学家 实验心理学的创始人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科学。p5 心理学研究对象 p25 了解 科学心理学发展的主要派别 1 行为主义学派 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于1913年创立...

基础心理学 意识心理学

名词 官能心理学 faculty psychology 解释 冯特在创建心理学的前后,曾就心理问题提出过两种不同的体系。第一种体系是冯特在海德堡大学期间提出的,在这一体系中,他把心理学定义为 研究意识并探索控制心灵的独特规律。他的构想是,心理学应该成为一门自然科学。为此,他仿效穆勒的观点,认为心理能...

基础心理学 机械心理学

名词 机械心理学 mechanical psychology 解释 在心理学史上,无意识的概念是与s.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联系在一起的。然而,关于无意识心理状态的假说并不是由弗洛伊德最先提出的。g.莱布尼茨阐释过 次要知觉 指的就是无意识 j.赫尔巴特曾将心理分为意识领域和无意识领域,并把心理生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