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基础复习

发布 2022-10-15 12:45:28 阅读 2377

第一章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1、 定义。

心理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 实质。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

心理学派。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与荣格(1900 —今)

研究对象:无意识(潜意识)

基本观点:人类的行为源于欲望和动机,它们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的行为;儿童时期的无意识经验是人格特征与心理障碍的根源。

采用精神分析的临床技术(释梦和自由联想)研究。

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与罗杰斯(1950—今)

研究对象:以正常人为对象,研究其独有的特殊经验(人性),如动机、需要、价值观、情感、自我意识等。

基本观点:人是自主的理性的动物,具有自我发展的潜能,与动物有本质的区别。

该理论不能用实验加以证明,只能靠理论上的思辨和推测(理论方向正确,研究方法困难)。

认知心理学:奈瑟、西蒙(1950—今)

该思潮不是某个心理学家提出的一套理论体系,而是在很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产生的,汲取了以上许多学派的观点,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研究对象:思维等复杂的心理过程。

基本观点:心理学需要了解人是如何获取、储存和加工信息的。

采用口语报告法(也称“出声思维”)研究。

第三章行为动力。

一、需要。1、定义需要是个体由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失或不足所引起一种内部的紧张状态,是个人活动积极性源泉。

其特点:1)对象性(都指向一定的对象);

2)动力性(主观体验与感受到的缺乏感产生动力);

3)社会性 ;

2、需要的种类。

1、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根据需要的起源)

生物需要:指维持有机体生命和延续种族的需要。

社会需要:人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需要。

2、 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按照需要对象的性质)

物质需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物质条件。

精神需要:个体参与社会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主要观点。

1)人的需要包括不同的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后来发展到七个层次。这些都是人的基本需要,是与生俱来的。

2)各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需要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强。

只有在满足低级需要的基础上,才出现高级需要。高级需要与低级需要并非是对立的,低级需要部分满足可产生高级需要。可概括为两种水平,基本需要与成长需要。

需要的渐进变化。

马斯洛认为,需要的产生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是波浪式地推进的,在低一级需要没有完全满足时,高一级的需要就产生了,而当低一级需要的高峰过去了但没有完全消失时,高一级的需要就逐步增强,直到占绝对优势。

达到自我实现的个性特征(马斯洛 )

1、有积极肯定自我的观念,有接纳一切人和全世界的能力;

2、能和其他人建立深厚的人际关系;

3、能够有效的感知并客观的对待现实,保持与现实和谐的关系;

4、对现实永保新鲜感,不断地从生活中寻找乐趣;

5、尊重自己的行为和价值标准,成为自主的人,不受文化和环境束缚;

6、不墨守成规,有首创性;

7、尊重他人的独特性;

8、灵感的频度较多;

9、相信新生事物具有无比的生命力;

10、把助人当作是个人应尽的义务;

11、有与人合作的愿望;

12、有良好的心境和幽默感;

13、有强烈的道德感,他们的行为以理性和逻辑为依据;

14、他们需要有独处的时机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动机。1、定义。

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2、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引发个体活动。

2)指向功能——引导这一活动朝向某一目标,使个体行为有明显的选择性。

3)维持和调整功能——维持这种活动,调节活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3、动机的冲突与目标确立的关系。

动机冲突与目标确立是同步进行的,动机冲突是为选择目标而产生的,动机冲突的过程就是目标确立的过程,目标确立是动机冲突的结果。

4、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是指对自认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或活动,个人愿意去做,并力求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

成就动机是由成就需要所引起的。

成就动机高低不同影响人们的职业选择。

成就动机模型:

动机强度=f(动机水平×期望×诱因)

5、归因理论。

海德对行为的归因:环境归因和个人归因。

罗特将人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两种。

维纳归因的三个维度六个因素。

三维度:内外部归因、稳定性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和不可控归因。

六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维纳三维度六因素归因模式。

习得性无助感及表现(动机降低、认知障碍、情绪失调)

第四章认知过程。

第一节注意。

1. 注意的含义。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2. 注意的特点。

1)指向性。

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在某一时刻指向一部分对象,而离开其他对象,表现出心理活动的选择性。

2)集中性。

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的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度,使心理活动离开一切无关的事物,多余的活动被抑制。

3. 注意的外部表现。

注意通过人的外部行为表现出来,并伴随某些特殊的动作。

注意和外部表现并不一一对应。

4. 注意的功能。

1. 选择功能。

人脑的信息加工能力是有限的,在同一瞬间,只能加工部分信息。注意的选择功能使大脑选择那些重要的信息进行加工,同时排除其他信息的干扰。

2. 维持功能。

所谓维持就是将心理活动维持在一定的对象上,并保持一定的强度。这是人脑进行信息加工的必要条件。

3. 调节功能。

当人脑的信息加工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时,注意可使这种转移顺利完成,这就是注意的调节功能。

5. 注意的特征。

1. 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里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

主观因素:如活动任务、个体经验、 情绪等。

客观因素:如刺激物排列的特点等。

2. 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个体在较长时间内将注意集中在某一活动或对象上的特性。

注意的起伏。

当人专注某一对象时,视、听感觉器官会产生周期性的加强和减弱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

注意的起伏是不随意的,是意识很难直接控制的。

注意起伏是正常的注意现象,它具有防止疲劳,提高注意稳定性的作用。

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

客观因素:注意的对象(单调、静止——复杂、变化)

主观因素:人的积极性(态度积极,有浓厚兴趣)

人的身体状况(失眠、疲劳、生病——健康)

3. 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同时指向不同的对象的特点。

注意分配的条件。

注意分配的条件是:同时进行的活动只有一种是不熟悉的,其余活动都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

4. 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

原来注意的强度:原先的注意越集中,转移就越困难。

新注意对象的特点:新的活动越符合人的需要和兴趣,注意的转移就越容易。

注:注意的分散(分心)和注意转移不是一回事,注意分散(分心)下意识的,不由自主的。

第二节感知觉。

1.感觉的概念。

1)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说明:感觉是一种直接反映,它要求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

感觉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整体和全。

2)感觉的作用(意义):

a.感觉是认识的开端;

b.感觉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

如:感觉剥夺实验。

3)感觉发生的条件。

客观刺激(适宜刺激)

感觉器官。**表面温度称为生理零度。

4)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也就是人对刺激的感觉灵敏程度。

每个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即感受性)是不同的,通常感觉能力是通过感觉阈限来测量的。

感觉阈限。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某种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差别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感觉能力和感觉阈限成反比,感觉阈限越大,感觉能力越差。

人的感觉能力可以通过训练加以提高。

2.知觉的概念。

1)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与意义的反映。

2)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区别:1.感觉反应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和意义的解释。

2、感觉的产生依赖于客观事物的物理属性,相同的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知觉不仅依赖于它的物理特性,还依赖于知觉者本身的特点,如知识经验、心理状态、个性特征。

3、感觉是某个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是多个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 .

联系:1、感觉、知觉同属认识的初级阶段,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

2、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是感觉的有机综合。对事物的感觉越丰富、越精确,则对该事物的知觉也越完善、越正确。

3、现实生活中,很少有孤立的感觉存在,人一般都是以知觉的形式直接反映客观事物,感觉只是作为知觉的组成成分而存在知觉之中。

二、感觉和知觉的种类。

1、感觉的种类。

感觉可以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两大类。

外部感觉是个体对外部刺激的觉察,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觉。

内部感觉是个体对内部刺激的觉察,主要包括机体觉、平衡觉和运动觉。

其中视觉和听觉是最重要的感觉。

错觉。1、定义:

错觉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定倾向的歪曲知觉。

2、错觉与幻觉。

错觉是在一定条件下必然产生的,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

幻觉却是在没有外界刺激物的情况下出现的虚幻知觉。

3、错觉的种类。

几何图形错觉。

形重错觉。方位错觉。

时间错觉。4、错觉产生的原因。

客观原因。主观原因。

三、感觉现象。

1. 感觉后象。

2. 感觉适应。

3. 感觉对比。

4. 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

2.感觉适应。

1、定义:感觉适应是指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

2、感觉适应的表现:

适应现象表现在所有的感觉中。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3、 感觉适应的意义。

利:有利于减少身心负担;对于我们感知外界事物、调节自己的行为,具有积极的意义。

基础心理学复习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 发展和活动个规律的科学。基础心理学是研究以正常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 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基础心理学的内容 1 认知 2 情绪 情感和意志 3 需要和动机 4 能力和人格。人的心理本质 1 心理是脑的机能 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

基础心理学复习

德国冯特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科学心理学诞生心理学之父。2 结构主义心理学 德,冯特。3 行为主义 美,华生 4 格式塔心理学 德国,魏特海默 科夫卡 柯勒。5 机能主义心理学 美,詹姆斯和杜威。6 精神分析学派 弗洛伊德 奥地利 7 人本主义心理学 美,马斯洛 罗杰斯 8 认知心理学 是探索人...

心理学基础复习

心理学基础 期末复习。第一章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一 心理学的任务 作用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都是探索心理现象的事实 本质 机制和规律。具体来说,包括描述和测量 解释和说明 和克制三个方面。1 描述和测量 在适宜的水平上 在质和量上 客观的描述行为。心理学研究的最起码的一项工作是在质和量上确定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