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基础》期末复习。
第一章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一)心理学的任务(作用)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都是探索心理现象的事实、本质、机制和规律。具体来说,包括描述和测量、解释和说明、**和克制三个方面。
1、描述和测量:在适宜的水平上(在质和量上)客观的描述行为。
心理学研究的最起码的一项工作是在质和量上确定心理生活的具体事实,也就是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每一种心理事实都具有质和量上的特点。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目的是给一个概念下操作定义,并且发展测量用的测验和技术。
每一种测量工具必须考虑信度和效度两方面的要求。
2、解释和说明:解释行为产生的原因。
心理学研究不能只限于对心理现象的描述和测量,而应当从描述和测量中进而探求其规律,也就是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因此,心理学研究的另一方面是解释和说明心理现象和行为,找出产生所观察到的心理现象的原因。
3、**和控制:**行为何时发生,控制行为以改进生活质量。
心理学研究的第三方面就是能够**因而也能控制行为,也就是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二)个体心理的内容。
人是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个体心理。个体心理现象异常复杂,心理学通常从两个方面加以研究:一是共同的心理过程,即个体心理活动形成及其行为表现的一般过程;二是个性差异,即人与人之间在心理活动倾向性与稳定的心理活动特性上的差异。
个体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三个方面。个性差异是指个体在心理过程的发展与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活动倾向与心理过程特点。
个体心理: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
情感过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
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个性差异:心理活动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世界观等。
心理过程的稳定特性:能力、气质、性格。
第三章行为动力。
一)需要。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需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对象性、动力性、社会性。需要可以分为生物需要与社会需要、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多种多样的需要归纳为七个基本的层次:
1、生理需要:指维持生存及延续种族的需要。如对食物、水分、氧气和睡眠等的需要。
这是人类保存个体生命和群体生命的基本需要。所以这种需要是所有需要中最基本、最原始,也是最强有力的需要,是其他一切需要产生的基础。
2、安全需要:指希求受保护与免遭威胁从而获得安全感的需要。典型的安全需要有生命安全、财产安全、职业安全等。
3、归属于爱的需要:指每个人都有被他人或群体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及支持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指在生理、安全、归属和爱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产生的对自己社会价值追求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与他尊两个方面。
自尊是指个人渴求力量、成就、自强、自信和自主等。他尊是指个人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希望自己的工作和才能得到别人的承认、赏识、重视和高度评价,即希望获得威信、实力、地位等。
5、求知的需要:又称认知和理解的需要,是指个人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探索、理解及解决疑难问题的需要。马斯洛将其看成是克服障碍的工具,当认知需要受挫时,其他需要的满足也会受到威胁。
如何找到食物,如何摆脱危险,怎样得到别人的好感等,都离不开认知。
6、审美的需要:指对对称、秩序、完整结构,以及对行为完美的需要。审美需要与其他需要是相互关联不可截然分开的,如对秩序的需要既是审美的需要,也是安全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如数学、数量方面)。
7、自我实现的需要:当上述几种需要都获得基本的满足后,就会产生最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所谓自我实现的需要即指个人渴望自己的潜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所希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活动。
一句话,人们的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各层次之间的关系。
1、这七个层次出现的顺序由低到高。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但不是每一个成熟的成年人都能自我实现,能自我实现的人是极少数。
2、各层次需要在全人口中所占比例由大到小。
3、七个层次可概括为基本需要和成长需要两种水平。
积极意义。1、注重社会正常人的需要,因此它具有普遍性。
2、它是一个有严格组织的层级系统。
3、它比较客观、准确地揭示了人类需要产生的客观规律。
缺陷。1、脱离现实社会生活实践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去看待人性,将人的社会性需要也看成是与身俱来的潜能,将人类的一切需要都看成是由潜能决定的,因此降低了社会生活环境在人的需要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强调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发展,但没有充分认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
3、马斯洛是一个人本主义者,他的许多概念是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而未能顾及这些概念的现实社会内容。
三)动机。现代心理学将动机定义为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具体说,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动机是用来说明为什么要从事某种活动,而不是用来说明某种活动本身是什么或怎样进行的。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动机是行为活动的内在原因,他不能直接观察到,只能根据刺激情境和行为反应去推测。
动机对于个体活动具有三种基本功能:激活功能、引导功能、维持和调整功能。从动机起源的角度可将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动机的产生:需要的产生→需要被意识到→需要和诱因相结合→ 产生活动的动机。
四)动机与行为效果的关系。
研究表明,动机对人的行为效果的影响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取决于动机本身的强弱,二是取决于个体行为的质量。动机对人的行为效果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动机水平与行为效果之间呈现的是一种“倒u”型的关系;二,动机过强或过弱都不利于行为效果的提高;三,依据工作难度的不同,行为最佳效果也不同。
五)学习动机的激发。
1、设置合理目标。
2、有效利用反馈与评价。
3、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
4、合理运用奖励与惩罚。
5、科学利用竞争与合作。
6、向学生表达明确可行的期待。
7、增强自我效能感。
8、进行归因训练。
第四章认知过程。
一)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注意可以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注意的特征有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功能有选择、保持、对活动的调节与监督。培养集中注意力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自我暗示法、情境想象法、培养间接兴趣、自我奖励法、训练听课技巧。
二)感觉。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它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主要的感觉有视觉、听觉和其他感觉(肤觉、嗅觉和味觉、运动觉和平衡觉、机体觉)。
三)感受性、感觉适应。
人的感官并不是对所有的刺激随时都能感觉到,只有在一定范围内的刺激才能引起人的感觉。感受性就是对刺激的感受能力。
感受器在刺激的连续作用下(刺激强度不变),感觉会随刺激时间的延续而发生变化(多数为感受性降低,甚至于消失),这种现象叫做感觉的适应。
四)知觉、知觉特性。
感觉是对刺激的察觉,知觉则是将感觉信息组成有意义的对象,是对刺激的解释。知觉可以被看作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特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
五)记忆。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应。人脑感知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和理论,体验过的情感和情绪,练习过的动作,都可以成为记忆的内容。
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是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这三个环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一般按记忆内容可以把记忆分为四种: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六)遗忘规律与影响遗忘的因素。
遗忘是指经历过的事物不能重现和再认或者是错误地重现和再认的现象。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
影响遗忘的因素主要有:
1、 以往进程受时间因素的制约。遗忘的进程不均衡,识记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快,随后逐渐变缓。
2、 识记材料很重要时,一般不容易遗忘。最先被遗忘的是那些对识记者来说没有重要意义的、不引起兴趣的、不符合需要的、在工作和学习中没有重要性的材料。
3、 识记材料的性质对遗忘进程有影响。有意义的材料比无意义的材料遗忘的慢;形象材料比抽象材料遗忘的慢;熟练的动作技能遗忘得最慢。
4、 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对识记效果都有很大影响。
5、 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效应对识记也有重要的影响。一般系列材料的开始和末尾部分记忆效果较好,中间位置的内容则容易遗忘。
七)增进记忆的方法。
1、直观形象法:把抽象的材料加以直观形象化来记忆。
2、图表法:对复杂的材料通过制作图表可以由繁化简进行记忆。
3、谐音记忆法:这种方法能把无意义的材料变成有意义的材料,把生疏的材料变成熟悉的材料。
4、归类比较法:对那些在认识上易产生泛化的相似材料,通过归类比较,分辨其细微的差别,使其在认识上产生分化,就能保持牢固的记忆。
5、 联想法:联想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内容和外部复杂而有系统联系的反映。联想可分为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立联想和因果联想,可以根据记忆内容的时间或空间、意义的联系等建立联想。
6、 歌诀法:学习中,如果把需要识记的材料编成合辙押韵的歌诀,能收到极好的记忆效果。
上述记忆方法,我们不能把它们绝对地分开,孤立地看待,而要针对具体情况合理加以利用。
八)思维。思维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人的思维属于认识的理性阶段,是复杂、高级的认识过程。
人的思维过程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的特征。思维是在感知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九)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能否对问题进行适宜的表征,是影响问题解决的最为重要的因素。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因素:1、迁移的作用。迁移是已有的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
2、 原型启发。原型是指对解决问题能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任何事物或现象都可以作为原型。原型启发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基础心理学复习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 发展和活动个规律的科学。基础心理学是研究以正常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 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基础心理学的内容 1 认知 2 情绪 情感和意志 3 需要和动机 4 能力和人格。人的心理本质 1 心理是脑的机能 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
基础心理学复习
德国冯特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科学心理学诞生心理学之父。2 结构主义心理学 德,冯特。3 行为主义 美,华生 4 格式塔心理学 德国,魏特海默 科夫卡 柯勒。5 机能主义心理学 美,詹姆斯和杜威。6 精神分析学派 弗洛伊德 奥地利 7 人本主义心理学 美,马斯洛 罗杰斯 8 认知心理学 是探索人...
心理学基础复习
第一章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1 定义。心理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2 实质。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心理学派。精神分析心理学 弗洛伊德与荣格 1900 今 研究对象 无意识 潜意识 基本观点 人类的行为源于欲望和动机,它们以无意识的形式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