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人说比较文学等于文学比较,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我认为比较文学不等于文学比较。我们可以从“文学”与“比较”的内涵,“文学比较”“比较文学的定义” “比较文学的精神”“判断依据”5个方面分析。
一、“文学”一词在中外文学史的流变中作为一个能指,曾涵盖过学科门类、学术著作、文学作品种等非审美与审美的文化形态。广义的“文学”一词包括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两个方面, 而“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比较”一词有两种基本含义,在《说文解字》中,比,密也,是亲近的意思,引申为“合”。
第二种基本意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比较”。
二、文学比较:从研究范围上看,文学比较可以是一个民族内部的文学之间的比较,也可以是跨民族、跨国界的文学比较。换言之,“文学比较”对研究范围没有明确的界定。
比如,我们可以将《围城》和《儒林外史》作比较,可以将孟浩然和王维进行比较,也可将贾宝玉和奥涅金作比较。
三、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与“文学比较”均涉及“比较性”。但是,比较性不是“比较文学”学科的根本属性。钱钟书:为比较而比较,这种“文学比较”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1杨乃乔的对“比较文学”下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国际的视野和比较的途径,所进行的,旨在探索文学的普遍规律和特点以促进文学交流和发展的跨民族、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由此我们可以提炼出。
1.比较文学中的比较是一种跨界限的比较。“文学研究”是它的定性,也是它的核心。
“跨民族”指出其区别于“国别文学”和“民族文学”的特质,即它区别于“国别文学”研究和“民族文学” ,比较文学应当研究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间的异同,而不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间文学的异同。“跨文化”:指比较研究跨越文化体系,而不应该理解为一般的文化研究。
“跨学科”其提倡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进行系统比较研究在拓宽比较文学研究视域方面,但并非充要条件。
2,作比较文学的比较对象之间应具有可比性,比较对象的选取应由其学术价值确定,比较文学中的比较是有意义的、自觉的比较。
3.比较文学中的比较不是简单的比附,而是有深度的,以认识文学规律为目标的比较。比如文化传统、社会背景、时代心理、作者个人心理之间的比较等。
许多知名学者的观点也与这一定义相契合。比如陈寅格对比较文学的看法:关注古今的演变和中西文化系统的异同。
比如著名汉学家艾田蒲认为:“比较文学不在于“比较”而在于“汇通。”而美国学派的亨利。
雷马克在《比较文学的定义域功能》中也提到: 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研究文学和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即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四、比较文学的精神内核更为丰富:三个核心字词:跨,通,和。
其一,视野是“跨“—跨越语言,文化学科的文学研究。希冀获得一种广阔而深邃的视野。
其二,手段是“通“—沟通,打通各种语言、哲学、思想、学科之间的界限。
其三,目标是“和“——和谐,互为认知,同情性的理解和谐共处。
比较文学具有精神的内化作用,具有极为深刻的现实意义,帮助人们实现“博雅之士,中西汇通”的目标,提升人们的人文志趣和学术涵养,构建精神家园。使生活在消费时代的人们找到信念支撑。它具有开放性,即摒弃霸权主义和中心主义,以平等的眼光同看待各国文学及各个学科,以平和互补的心态对待各国文学间的异。
五、判断依据:判断一篇文章、一部著作是否在学科上属于比较文学,不在于其是否在命题及内容中使用了“比较”两字,而在于判定研究主体是否把比较视域作为研究展开的本体,是否对他所研究的两种民族文学或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了体系化的、内在性的汇通。如钱钟书《通感》,**翰《攻玉集》,吴宓《红楼梦新谈》
比较文学的基本精神是自我与他者的认知之道,你是怎么认识的?
同意这种观点。比较文学的精神的三个核心词语:跨,通,和(上一题已围绕这三个字展开论述)
这个问题涉及到了“自我”与“他者”。这是比较文学研究中不可规避的两个重要因素。在比较文学中,不少学者是站在“自我”以及其所置身文化背景中谈体会,做研究的。
这违背了比较文学“跨,通,和”的精神内核。当今世界,我们谈经济全球化,生产社会化。在文化领域中,我们不能割裂“自我”与“他者”,“个体”与“世界”之间的联系,看问题不能仅仅局限于自身文化背景之中,而否定其他不同的看法,找到其文化根源是我们的目的。
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容易让我们成为契诃夫笔下墨守陈规的“套中人”,影响我们对异域文化的认识,甚至产生误读与排斥。同样,“他者的眼光”有时也可能是变形的。“他者”出于自己的文化需要,制造异国文化形象,比如外国人将中国封建题材的电影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为当下的中国人形象,就是对中国文化的曲解。
“自我”与“他者”的差异在文化上的反映在东西方人的审美差异,服饰差异,餐桌礼仪的差异等等。文学领域亦是如此。
比如(莎士比亚《一报还一报》)women are light at midnight.朱生豪、梁实秋译为:女人总是半夜里轻狂。
但是逐字可翻译为:女子是子夜的星辰;是夜半时分的一盏明灯。中国翻译家这样翻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继承了固有的文化心理。
因为在中国古代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女子地位低下,不仅如此,漂亮的女人更被视为尤物、祸水。社会文化心态对女性,尤其是美女具有强烈的防范、反对的心态,甚至于对其进行诅咒。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中的杨贵妃虽有倾国倾城之貌,却被视为亡国的罪魁。
《水浒传》中的美女也总和“不守妇道”相联系。如潘金莲,潘巧云,而最后她们的死亡似乎都是令读者觉得大快人心的事。再如,中国古代精美的唐诗宋词,一旦被翻译成外语,就失去了它本来的韵味,甚至会被外国人认为平平无奇。
但是,一切的文化交流都是从“误解”到“悟、解”的过程。要实现“悟解”,必须正视“自我”,更要理解“他者”。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过:
认识你自己。如何才能认识自己,需要内在与外在因素的共同推动。内在观点—不依靠别人、外物,从自我内部认识自我,比如中国儒家所说“吾日三省吾身”,西方以罗马法的建立始依契约治人;外在观点—从“他人“的角度来审查自身,借助一个外在参照物来反观自己,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不可分割。
由此回归到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实质上是引进“他者”作为自我的参照系。因为我们都可以看到对方看不到的地方,这便是每个人所拥的“视域剩余”。视域剩余构成了主体观察世界时的外在性。
“自我”与“他者”仿佛互为镜像,正如文学作品有中的“镜像人物”,真假悟空,宝玉—他们与主人公同名异形。而关注“他者”,也将引导我们走出自我,回归“自我”,甚至发现另一个“自我”。因此,比较文学研究,要理解“自我”,必须关照“他者”,特别是要对“异”进行持久关注与解读,通过“他者”之眼来观察自己,在多元的文化语境中重新认识自己。
这样才能全面、整体把握自己,即“**达己,成己为人。”如果没有他者、异己存在,自我也就无法构成。
由此我联想到***在万隆会议上所提各国之间“求同存异”的准则,正是比较文学研究所应有的态度。每个民族都应保存自己特有的文化形态,但是不能陷入保守封闭的“文化模子”而曲解其他民族,其他文化。即使在不同的意识形态、不同文化渊源的作用下,也要学会理解他者,接受他者,才能真正的认识自己,获得一种睿智的眼光,建立客观的比较参照系。
正如福州的城市精神: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用一颗包容、平等、开放的心去接受文化他者,从而更好地提升自我。
比较文学作业
莎士比亚一首14行诗。from fairest creatures we desire increase,that thereby beauty s rose might never die,but as the riper should by time decease,his tender hei...
比较文学作业
1 李芝 芭蕉的俳句和杜甫的诗歌 j 中国比较文学,1991,01 2 曹顺庆 把握世界学术基本动向与学术前沿 跨文明研究 c 中外文化与文论 第13辑 d 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3 布洛克 比较文学新动向 j 国外文学,1984,02 4 胡鹏林比 较文学 影响研究 平行研究与文化研究之 论2...
《比较文学》作业
2 类比 类比主要考察相互间没有关联的作家作品之间的相似之处,以期发现其共同性。3 流传学 流传学研究作家作品或一国文学在外国的声誉 成就和影响,这种研究是从放送者出发研究接受者的,是一种从源到流的探寻。4 主题学 研究文学作品中内容的某些基本问题在不同国家 不同时代文学中的表现方式,和不同国家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