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重要方式。按研究功能划分,可以分为理论性研究课题、应用性研究课题和开发性研究课题。学校的课题研究多数是应用性和开发性研究课题,即:
运用基础理论研究得出的一般原理和原则,针对具体实际问题,提出比理论性研究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教育教学方法与策略。也就是说学校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指向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
几年来我们共承担了4项课程教材研究所的“十五”“十一五”课题,对于促进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行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着眼需求,使课题成为真问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也就是说,教育科研课题的选择和确定非常重要。
但并不是说确定了课题,就一定能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其关键取决于课题研究是一种形式上的需要还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需求。什么地方需要课题研究呢?如果确定课题的出发点仅仅定位于学校管理、职称晋升、迎检达标等,势必会造成课题研究的立项是“翻江倒海”、结题是“百川入海”,而研究过程却是“石沉大海”;研究课题只有来自教师的内在需求,才会得到教师们的真正认同,才是真问题,才能真正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不断深化。
我们确定研究课题,首先着眼于教师的需求,力求使课题的研究过程同时成为教师解决自身问题的过程,提高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我们申请立项的课程教材研究所“十五”重点课题“新教材实施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就是基于对教师理解新课程理念时出现的一些偏差——在课改进一步深化的过程中,有些教师过于注重情境创设而忽视了学科本质的体现,过于注重学生体验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过于注重方法策略的多样而忽视了思维的有效训练等——的思考。通过认真调研分析,我们认为不能合理有效地把握并使用好教材是这诸多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
为此,我们把研究的着眼点指向于教师如何更有效地使用教材,使研究与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成为教师的真需求。又如,课堂教学中要落实“双基”,但同时又如何更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引导学生形成学习经验,也是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感到困惑的问题。为此,我们申请立项课程教材研究所的“十一五”重点课题“新理念下的“双基多维”教学实践研究”,引导教师在努力落实传统意义上的“双基”基础上,给学生留出充分的空间与时间,不仅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更提高理性思考、逻辑分析、抽象推理的能力,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想得到培养,提高数学教育的价值。
我们认为,课题的选择和确立必须来自教师的需求,得到教师们的认同,以解决教师面临的问题为目标,以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行为为落脚点,才能使课题研究扎根于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中。
二、化整为零,使研究变为真行动。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也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这一理念在促进教师观念根本性转变的同时,力求把广大教师推向教学研究的前沿,真正实现教学和科研的结合。
然而,实际情况与我们的期望还存在一些差距,主要表现在研究任务太笼统,教师只是停留在认识的层面上,而抓不住具体的任务指标。
课题研究任务需要化整为零,让每一位教师都有任务,才能使每一天的日常教学工作都成为研究的过程,不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进一步促进教师教学行为上的变化。如,在“新教材实施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提出了有效使用新教材的七大策略,即内容呈现策略、实践操作策略、兴趣激发策略、有效学习策略、教学评价策略、创新开发策略和信息技术应用策略,这七大策略又分为27项方法169个具体要求,分任务落实到每一位教师,并要求教师用教学案例的形式呈现自己的观点。
这样,既做到整体目标不偏离,又使每一位教师的任务不交叉,自己为自己负责,围绕具体的任务开展研究工作,并有效地与日常教学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提高研究的实效性。任务分解后,每位教师承担独立的任务,研究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交叉或错位现象。为此,我们提出了“一课三评”的教学研究模式,即定期组织教学研讨活动,并在活动中要求承担任务的教师提前公布自己的研究内容,进而通过教师自评、同伴互评、主管点评相结合的形式,促进教师独立研究与合作交流的有机整合。
两年多的研究,仅教师们撰写的教学案例就达30余万字。
我们认为,教师有了具体的任务,其研究过程才能与日常教学同步,才能使研究转变为真正的教学行为,促进教师通过“点”的深入研究,带动整体教学观念的转变。
三、行为跟进,使理念落脚真策略。
课题研究最重要的是行动与研究者的关系,也就是说课题研究的目标就是将想法变为行动。不管我们提出的研究问题是否贴近教师实际,如果提出的设想不能付诸于行动,那么课题研究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行为跟进,其目的就是将课题研究的核心思想付诸于教学行动中,是课题研究的过程体现,也是课题研究取得成效的关键。
真正意义上的行为跟进,需要恰当的操作性模式的规范和引领,进而使教师的行为跟在“点”上,使研究成为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有效结合的过程。如,我们提出了“以学评教”的教学思想,并申请立项课程教材研究所“十一五”重点课题“构建‘以学评教’教学评价体系研究”,就是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来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在给学生创设一个适合发展的课堂学习空间的同时,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作为主要依据来引领教师转变教学行为。为将这一理念落实到教师的教学行为中,我们调整了课堂教学评价表,明确了7项评价指标,即学生层面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学习达成状态与教师层面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特色,评价指标中关注学生的表现达到60%。
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课堂教学的“六学策略”,即铺垫助学、诱趣激学、顺思导学、应用促学、疏理评学和实践延学,更加凸显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实现“教为学服务”的目的。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更自主地学呢?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三梳双问”的课堂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呈现三次梳理环节:
课始梳理目标(完成教学目标到学习目标的转化)、课中梳理重点(指导阅读教材,完成书面语言到感悟理解的转化)、课尾梳理结构(完成知识和能力的同步发展),要求三次梳理都让学生走上讲台,表述观点、质疑释疑,在教师的点拨、同伴的互助下,对学习目标、问题、知识结构进行疏通和整理,进而改变“教师问学生答”的模式,引导学生把学习过程中的真问题暴露出来,进而实现教学交往中的双向问答。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通过构建“六学策略”和“三梳双问课堂教学模式”,为教师有效地落实“以学评教”的教学理念搭建了平台,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我们认为,在课题研究中有效的行为跟进,需要恰当的操作模式引领,促使教师在具体操作模式中体现教学思想、改进教学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研究仅仅关注文本讨论的现象发生。
四、多校联动,使活动体现真效果。
随着课改工作的深入,多校联动已成为教学研究工作的有效方式和途径。也就是多所学校围绕同一主题开展研讨活动,同课异构,异中求同,不仅丰富了教学研究方式,而且促进了教师间的交流与沟通。在课题研究中引进多校联动的机制,同样是促进研究深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们在研究中首先确定中心校,并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类型的学校组合成研究联合体,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联合开展研究活动,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入发展。如“构建‘以学评教’教学评价体系研究”确定了大港二小作为中心校,选择城区校、厂办校(驻区国有企业独立办学)、城乡结合学校和农村学校等9所不同特点的学校,组成“以学评教”九校研究联合体。在研究中做到“三定四结合”,即:
定时间、定专题、定主题发言人,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相结合、与学校特色建设相结合、与课堂教学诊断相结合、与教学实践应用相结合。每一次活动均以“课题研究通讯”的形式进行整理提升,并通过大港教育网进行宣传、推广,为教师搭设展示研究成果的平台,进一步促进了教育科研实践活动的总结和理性思考的升华。
我们认为,通过多校联动,不仅可以使研究更具普适性,而且能进一步拓宽教师的研究视野,进一步促进教师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研究效率。
几年来,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得到了人教社和天津市教研室相关专家的支持和指导,在研究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有许多不成熟之处,还需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恳请与会老师给予指正。
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作者 陈波。文理导航 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6年第06期。摘要 教师的成长需要 专业引领 实践体验 同伴互助 和 自我反思 而这些成长经验的固化的主阵地是教研组。教研组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基层组织,除承担教师教学管理 校本课程开发 教科研等活动外,还应开展整合教学资源 教师专业发展等理论研究。通过课题...
高中教师专业成长研究
桂平市浔州高级中学周仕栋。关键词 专业成长目标学习创新校本教研合作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明确规定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 2020年 指出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提高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改善教...
中职教师专业成长研究
作者 黄笑颜。现代职业教育 职业培训 2018年第07期。关键词 中职 教师成长 教师专业成长。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 0603 2018 21 0191 01 本文从信息化发展 先进技术层面 综合知识储备等方面入手,全面剖析当下中职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