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化成长”之我见

发布 2022-09-13 13:32:28 阅读 3329

“教师专业化成长”之我见。

作者:许卫星。

**:《小学科学·教师版》2023年第04期。

前不久,我有幸参加了教育局和北师大联合举办的“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本次培训,旨在开拓我市广大骨干教师的视野,进一步提高骨干教师的理论修养,从而更好地实践和引领全市的 “教师专业化成长”。作为一名教师,更作为一名校长,我们又该怎样来认识 “教师专业化成长”这个重要课题?又该如何把握,在自己的单位付诸实践呢?

原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王文湛在这次讲座时说:“内行校长抓课堂,外行校长抓门房”;他还特别强调:“教育部长袁贵仁说过‘教师专业化是一种职业国际教师教育发展趋势,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教师教育支撑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教师专业化引领教师教育的改革发展。’”可见,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样,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专业成长。众所周知,教师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课堂的组织者、实施者,校长要抓课堂,重在促教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因此,我觉得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可以尝试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一、为教师专业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

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的专业从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发展过程,也就是其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概括一点讲教师的专业成长就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基于个体体验,依照职业发展规律,不断提升、改造自我,以顺应职业发展需要的过程。作为校长,首先应该从大处着眼,在本校范围内营造宽松、和谐、进取的成长环境,形成浓烈的、积极向上的学习和工作氛围。

1、以“提升内涵,均衡发展”为奋斗目标。提升内涵就是教师专业化水平要不断提高,学习是途径,反思是关键,创新是活力;均衡发展则意味着人人参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用老师们的话说就是:

“校长要想自己是帅,教师就要个个是将!”新型的学生观从另一个侧面启示我们校长,对于自己的老师,一定要以人为本、以师为本、“因材施教”,走不同特色的专业成长之路,让我们的教师在幸福中发展,在愉悦中超越。

2、以“赏识教师,激励成长”为评价动机。这是一个根本的评价观,也许我们没有健全的评价激励机制,但学校对教师个体的期待、赏识就是最为朴实,也最为有效的激励。学生需要赏识,教师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任何一个人,工作被认可、被赏识,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事,特别是我们普通的教育者,一线教师更是如此。如何尽力让教师感受到这一点快乐?那就是管理者应怀着赏识的心态去看待每个教师,用发展的眼光去看教师点点滴滴的教育行为。

3、进一步完善评先评优制度,形成有效的良性竞争。评先评优制度是目前学校的导向,好的制度、好的执行会促进事业的发展、教师的成长,相反,则会制约事业的发展、教师的成长,甚至会打消一部分人的工作积极性。因此,我们在工作中,在评先评优过程中要树立正气,让真正有能力的、肯干事的、有业绩的成为学校的主流,对成绩突出的要敢于肯定、充分宣传。

二、帮教师拟定专业成长的规划和路径。

帮教师做专业成长的规划,需要我们校长要把握教师的基本情况、学校内的群体状况和教师专业成长的特点,要围绕“教师专业成长的目标是什么”、“怎样朝着既定目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来规划教师专业成长之路。

1、做好家访、听课等工作,全面了解教师以及教师的全面,为规划掌握基本“师情”。这次北师大培训时,海淀区名师工作主任吴琼老师响亮地提出了这一策略,并把她作为我们工作中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突破口。正如,我们的老师要到学生家中家访一样,你掌握了学生的全面信息,教育过程中就能少说空话,就不会苍白无力,就会一语中的、切中要害,提高教育的成效。

当我们的校长、我们的行政了解了教师的家庭状况,了解了他们的思想动态,掌握了他们的课堂表现,就可以综合分析,给他们专业成长提出更有价值的建议或规划。

2、以“校情”为基础,准确为教师定位,谋划发展方向。我们学校地处乡镇,农村、城区教师基本各占一半,其中,45周岁以下的占80%,教龄在10-20年的占大多数,扬中市级骨干教师4人。由于长期在农村工作,老师们习惯了已有的生活和工作节奏,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现象。

作为校长,就应根据这些实际情况来确立办学理念、发展规划、工作目标等,让教师“奋力跳,够得到”。并将教师专业成长的目标纳入学校发展框架之中,综合考虑,让教师有限的精力,工作效益最大化,实现个人和集体的事业“双赢”。

3、校长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为教师指引专业发展方向,从不同纬度确立实现成长的路径。在设计教师专业成长的目标、策略时,既要从“大处”着眼,又要从“小处”入手;既考虑到自己学校教师整体、同学科教师的状况,又不忽视“教师个性”。规划目标的时候,既有长期目标,也有短期目标;既要看到“长远”的希望,又要捕捉“立竿见影”的效果。

既要重视教师专业成长本身,又要关注专业成长以外的东西,通过激发教师的“非智力因素”(师德、为人、生活等)促进教师“智力因素”(专业)的成长。

三、努力做教师专业成长的领跑者。

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学校“双满意”目标的达成,都需要我们的校长要抓好“课堂”,要率先垂范。我们虽说不是课堂教学的能手,不是教育科研的专家,但必须在行动上积极支持和参与,与教师形成合作共进的团队关系,特别是分管教学的校长、主任,更要努力做这方面工作的专家,做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的领跑者,做骨干中的骨干。

1、引导教师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教育行政的领导。

”一要引导教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新观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动,教学中心已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学生不再是课堂的边缘人、守望者,而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以学生为本意味着教师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帮助者。

我们的教师要为学生的将来着想,要为每一个学生的现在负责。二要引导教师树立活动**的教学观。长期以来,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去掌握真理,而不是发现真理,这种认识上偏差导致教师轻视实践、发现、探索等活动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价值。

改变这种传统教育观念,就要树立以**为中心的教学观,在课堂上充分体现观念的转变。

2、引导教师转变学习和教育教学方法。“做一辈子教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要广泛涉猎学科内外的东西。在学校,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读书活动,营造教师学习氛围,并及时发现学习上的典型,以典型做引导。

我们的教师要像这次讲座的北京十四中学的校长王建宗所说的那样,练就自己的一技之长,用自己的小才艺带动有效教学,实现高效课堂。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引导教师面临困难时,能创造性地处理与解决,要在工作中时刻践行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学研究与教育实践上要敢于改革以往不成功的做法,不盲从权威,形成自己独特的做法和风格。

3、引导教师继续走反思型教学之路。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经验+反思=成长。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既有成功的经验,亦有失败的教训,对教师来说都是财富。课后将这些宝贵的财富及时进行记录、整理和分析,由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对照新的教育理念再来指导实践;通过将零星的教学经验,不断加以总结与提炼,就可以提升教学理念,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凸现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

4、引导教师走科研专业发展之路。校长在引导教师专业的成长上,同时要注重用科研带动,让教师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参加“校本和课题”研究,形成从“门槛型”到“合格型”转变,从“合格型”到“专业型”的转变。要按照“冰山**”的原则建立多个“学习型组织”,打造科研团队,开展高效的备课组、教研组活动,并根据活动开展状况进行学期评比,对业绩突出的团队给予物质奖励。

作为校长,学校的管理者,师生的服务者,需要做的确实很多很多。我想只要我们本着对学生负责、对教师负责、对学校发展负责的态度,抓好学校中心工作,把握学校的关键因素——人,在教师专业化方面多做研究,勤于实践,及时反思,一定会实现农村学校的新跨越,迎来均衡教育的幸福明天!

“教师专业化成长”之我见

一一一 一 一 一一 前不久,我有幸参加了教育局和北师赏识的心态去看待每个教师,用发展的眼。大联合举办的 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 本光去看教师点点滴滴的教育行为。次培训,旨在开拓我市广大骨干教师的视 进一步完善评先评优制度,形成有野,进一步提高骨干教师的理论修养,从而效的良性竞争。评先评优制度是目前学校...

教师专业化成长之我见

现代教育的迅猛发展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新课程的实施更需要教师专业化成长。只有走专业化的道路,才能成为适应现代教育需要的教师,才能成就教师职业的理想境界。从这次培训中,我也深深感受到这一点。怎样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呢?一 学会学习与总结。夸美纽斯早就说过 职业本身就责成一个教师孜孜不倦地提高自己,...

教师专业化成长

重视教研教科研,教师专业化成长。教育教学的主战场在课堂,根据学科特点,我们组课题研究重点在课堂教学上,实验教师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发现师生交流的过程中,提问存在的问题。我们把研究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研究上,使有效的课堂提问成为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催化剂。让学生在思维情境中学会思维,在 问题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