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教案 19《范进中举》

发布 2022-08-17 06:41:28 阅读 8738

19 范进中举。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吴敬梓及其代表作《儒林外史》的文学常识。

2.了解夸张、讽刺等艺术手法。

过程与方法。

1.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性格。

2.理解可笑的人物背后所表现的荒谬的社会生活,体会**的讽刺艺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重点。1.分析范进、胡屠户等艺术形象。

2.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荼毒。

难点。理解可笑的人物所反映的荒谬的社会生活,体会**的讽刺艺术。

1.比较分析法:以对比的手法为突破口,分析范进、胡屠户等人物形象。

2.讨论论辩法:圈点批注,充分感知文本;小组讨论交流,分组辩论,共同**:范进中举悲哉?喜哉?

有关《儒林外史》的资料。

2课时。在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曾在选拔人才等方面起过推动作用,但后来随着封建制度的日趋腐朽没落,这一制度也蜕变为禁锢知识分子思想的精神枷锁。对于这一历史现象,吴敬梓在他的《儒林外史》中作了无情的针砭。

今天,就让我们来欣赏其中精彩的片段之一——《范进中举》。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一字粒民,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家,中年移居南京秦淮河畔,在此创作了大量诗文与不朽著作,其中包括**《儒林外史》。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

《儒林外史》是古代长篇**讽刺艺术的高峰。

1.快速默读课文,给自然段标号。

2.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故事情节。

范进中举,作者着意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遭遇。

3.以“中举”为界,给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中举前贫困的生活和卑微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不顾一切参加乡试的情况。

第二部分(第3~12自然段):中举后喜得发疯及社会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

1.作者从哪些方面将范进中举前后的状况进行对比,并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1)家境。2)地位。

3)别人的态度。

4)典型:胡屠户。

5)另有邻人。

6)本人态度。

2.范进一生热衷科举,追求功名利禄,为什么当他得知真的中举后又发疯了?课文是怎样描写疯态的?

1)范进从20岁起屡试不中,苦苦挣扎,直到54岁才得了个秀才。邻里的揶揄、胡屠户的责骂,已成为他的家常便饭。他内心压抑着一种不平之气,但又相信命运憎人,自安于卑微屈辱的地位。

他时时热切盼望中举,又从没料想到那一天真的会到来。当他已完全习惯那种饥寒、屈辱、寄生的可怜地位,已麻木到在胡屠户那种难堪的辱骂面前点头称是的时候,突然看见“第七名亚元”的大红报帖,他那被失败和屈辱所窒息了的一切欲望和自尊心,以及多年来郁结的怨愤和悲哀突然活跃起来,他的神经无法承受,情不自禁的喜极发疯。精彩片段:

第5自然段。齐读、品味描写的细腻、生动、传神——细节描写、侧面烘托。

2)范进发疯,疯得有层次:

昏厥——疯跑——跌倒——疯走集上。

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拍着手大笑——拍着笑着。

噫——好了——好。

众人慌乱,拉也拉不住。

既形象展现范进疯狂丑态,又将各色人等的趋炎附势的心态展露无遗。

在科举制度下,无数个封建知识分子一朝金榜题名,人生的轨迹就发生了巨变。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看看范进是如何变化的。

1.感知艺术形象。

1)范进形象。

根据范进的言行,说说范进对待科举的态度。概括范进这一形象的特点。

范进形象:猥琐懦弱而又圆滑世故(可从范进对待胡屠户及张乡绅的态度判断),热衷功名,受到封建文化毒害。中举前唯唯诺诺,中举后则坦然地同方面大耳的张乡绅平起平坐,打起官腔,成了封建社会的新贵、特权阶级的成员。

范进对功名的热衷除了从他坚持不懈地参加考试中可以看出之外,还有一处细节可以体现:即平日他不是一个感情容易外露的人,所以他可以忍受胡屠户的辱骂,可以冷静地卖鸡救命,但一见喜报帖便欢喜得疯起来,这样的反常,充分表现了他的利欲熏心、可悲可笑。

范进中举喜极发疯,在当时类似的状况并非仅有,课文中**透露这一社会状况?

报录人在范进发疯后镇定地提出了解救方法,可见他见过类似的情形。这也便是范进形象的典型意义所在,从范进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批“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的儒生形象。

2)其他人物形象。

胡屠户:欺贫爱富,粗俗势利,蛮横倨傲(前);阿谀奉承,趋炎附势(后)的市侩形象。

张乡绅:早已中举,做过知县,是地方上的一霸。范进中举的当天就来拉拢,送银送房,与范进称兄道弟。

这就表明他急于结交新贵,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汤知县,以达到巩固和扩大自己权势的目的和道貌岸然、老奸巨猾的性格。

众乡邻:嫌贫攀富,前倨后恭,说明封建科举的流毒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从他们身上足见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2.孔乙己与范进。

我们前面还学过一位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形象——孔乙己。孔乙己与范进有什么异同之处?

1)异:范进终于中举,而孔乙己直到临死“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

范进遭胡屠户辱骂还唯唯连声,而孔乙己在酒客们嘲笑他有偷窃行为时,为什么硬撑“窃书不能算偷”;范进能在大庭广众中寻人买鸡,孔乙己却饿得“脸色青白”也不肯脱下长衫?

范进中举后,对张乡绅曲意附和,而孔乙己对人们问他识不识字都不屑回答?

孔乙己穷得要讨饭,却将茴香豆分给孩子,范进却在胡屠户受银假谦让时,又说“若用完了再来向老爹讨来用”的客气话?

从疑问中明白范进自卑自贱、圆滑世故、狡诈虚伪,而孔乙己虽穷困却有清高的傲气、腐儒之风,带着些许善良。

2)同:同受封建科举的毒害,都迂腐至极,都不会“营生”,对社会的摆布都同样的软弱无力。(质疑:若孔乙己也中了举,他会怎样?从而明确两人的共同之处)

腐朽的科举制度使读书人以功名为念,将青春乃至大半生浪费在应试和科场上,致使读书人只知经书八股,根本没有真才实学,丧失谋生的本领。这种制度一面造成一批爬在人民头上的老爷,一面造成一大批对社会毫无价值的废物。从另一角度而言,范进和孔乙己犹如一对孪生兄弟,他们命运的差异仅仅是个形式问题,而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中与不中变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们无论如何都逃不出悲剧的命运(或在福禄中生,或在困顿中死),这是社会的悲剧!

范进中举》的核心是“中举”。“中举”即考取举人的意思。明清时代规定,每隔三年,在京城北京和各省省城举行一次考试,叫做“乡试”,录取的称作举人。

俗话说“穷秀才,富举人”,一旦名列举人榜,就意味着爬上了统治阶级的行列,从此就可以升官发财,作威作福了。作者通过描写封建士子范进在穷愁潦倒的境遇中,醉心功名,因中举而痰迷心窍喜极发疯的丑态,和他在中举前后社会地位的鲜明对照,对八股科举制度和封建末世的世态炎凉,作了深刻的揭露和辛辣的嘲讽,形象地说明了八股科举制度是套在封建知识分子身上的精神枷锁,是戕害人心、败坏社会风俗道德的麻醉剂。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19范进中举导学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 范进中举 导学案。学习目标 1 品味精彩的语言 动作 细节描写。2 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把握人物形象。3 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危害,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学习重点 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把握人物形象。学习难点 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危害。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范进中举 选自 儒林外史 ...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教研课教案19范进中举

精选公文范文。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教研课教案19范进中举。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 谢谢。教学目标。1 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2 学习通过对话 对比的细节等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3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重点难点1 重点 l 学习通过对话描写...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范进中举》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范进中举 教案。教学目的 1 积累词语,理解词语,运用词语。2 了解吴敬梓和 儒林外史 3 了解科举制度下社会各色人等心灵扭曲,趋炎附势的众生相。教学重点 感知主要人物形象范进,理解范进形象的典型性。欣赏本文的讽刺手法,体味对比,夸张与写实在讽刺 中的作用。教学方法 文献法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