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29 10:29
提问者:刘寨一小宋 | 浏览次数:1230次。
最佳答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
日期:总课时:48课时。
课程类型:必修课。
学生、教材及其资源背景分析:
从四年级开始,学生进入小学数学第二学段的学习,应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训练,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重视学生的原有知识及生活经验,以数学活动为主线呈现学习、复习内容,常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并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体验。同时我们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部分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以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课程目标: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本单元是在3年级下册学习“元、角、分和小数”的基础上,扩展对小数的认识,把小数和分数初步联系起来,进一步了解小数的意义,并能比较小数的大小;结合具体情境,学习小数加减法和加减混合运算,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三单元“小数乘法”
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经历探索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运用小数乘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第五单元“小数除法”
本单元包括小数除法、积商近似值、循环小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等内容。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了解在生活中有时需要求积商的近似值,掌握求近似值的方法,培养估计意识;初步了解循环小数;会运用小数四则运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第七单元“认识方程”
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了解可以用字母表示数;能根据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通过游戏活动,了解等式性质,并能用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能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认识图形”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通过动手操作,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平行四边形不稳定性及这些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画以上三种图形的高;通过对三角形分类,了解各类三角形特点;通过操作,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会运用学过的图形设计一些简单的图案。
2.第四单元“观察物体”
通过实际观察,使学生体会到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画面不同;能辨认从不同位置拍摄的相应**的先后顺序;观察由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物体,能画出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形状。
(三)统计与概率。
第六单元“游戏公平”
通过游戏,使学生初步体验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设计简单的游戏规则,使游戏对双方公平。
(四)综合应用。
本册教材在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中,配有题材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呈现形式多样化的应用问题和实践活动。除此之外,还安排了“数图形中的学问”“激情奥运”“图形中的规律”三个专题活动,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树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他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学习主题活动安排及教学建议:
进度安排:一、四则运算(6课时)二、位置与方向(4课时)三、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10课时)1.加法运算定律3课时。
2.乘法运算定律3课时。
3.简便计算4课时。
营养午餐1课时。
四、小数的意义与性质(14课时)1.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3课时。
1.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3课时。
2.生活中的小数3课时。
3.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4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五、三角形 (6课时) 1.三角形4课时。
2.图形的拼组2课时。
六、小数的加法和减法(6课时)七、统计(4课时)八、数学广角(4课时)小管家1课时。
九、总复习(4课时)
一、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一、教学内容: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在省编教材中安排在第八册,是以单纯计算的形式编排的;而人教版实验教材根据《标准》的理念与目标要求—“能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并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标准》p21),采取的是与解决问题相结合的编排方式。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左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小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象“24-8×2”这样乘除在后的类型是第一次出现),并对此前学习过的四则混合运算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概括和总结。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两块:
与解决问题相结合,整理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有关0的运算。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让学生在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三、编排特点。
1.解决问题与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的梳理有机结合。
本单元在整理教学混合运算顺序时,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同时体会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从而系统地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2.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情境和空间。
本单元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教学整理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其中的问题是需要两、三步计算解决的问题。教材创设了热闹的滑雪场情境,由此生出一系列的情境串,引出相应的4个例题。每个例题都呈现了学生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以及整理混合运算的画面,以鼓励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积极思考,主动解决问题。
四、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
1.整体把握,有效落实。
本单元整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目标中对“运算”和“解决问题”都有相应的要求,教学中,学生既要掌握运算顺序,又要理解解决问题的策略、步骤,可以说这是“两张皮”,最理想的是做到两者有机融合,但在实际操作时是很难把握的。学生在这两方面又有一定基础的,面对这样的教材编排和学生的现状,应该怎样进行教学呢?
我们的观点是:整体把握教材体系和目标要求,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在系统梳理和保证“底线”的基础上,寻求新的发展点。
2.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进一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的实际问题,有的数量关系学生比较熟悉或已接触过,但有的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如:归一问题),让学生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进一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本单元的又一重点和难点。教学时,要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
一方面,采取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如:借助线段图,化抽象为具体,化隐蔽为直观,数形结合,形象地揭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另一方面,在叙述解题思路时,要引导学生透过数看到量,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如:可引导学生这样描述思路“先算出每天接待多少人,再计算6天接待多少人。
”不要停留在解释“每步表示什么意思?”或者“先用987÷3,再乘6”的描述方式上,可能开始学生不习惯,但要逐步培养这种分析方法。
3.注意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良好习惯。如:递等式等号对齐、答句写完整等。
二、位置和方向。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让学生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并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使学生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更全面的感知和体验周围的事物,发展空间观念。具体编排如下。
例1 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例2 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绘出物体的位置。
例3 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例4 描述并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2. 使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三、编写特点。
1.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确定位置的重要性。
教材选取现实生活的素材,使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作用和价值。例如,通过“公园定向越野赛”的情境,引出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知识,让学生知道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提供丰富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掌握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方法。
在第一段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空间与位置”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一定的空间感,他们对空间位置的感知和理解的能力在不断提高。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教材创设了许多便于操作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例如,让学生在平面图上标出校园内各建筑物的位置、根据同伴的描述画出路线示意图等活动,使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掌握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方法。
四、教学建议。
注意创设活动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已经具有了从方位角度认识事物的基础,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有所提高。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
在这个年级,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较强,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并且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同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地与同伴进行合作与交流。通过这样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探索和思考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
提纲 本纲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编写 一 课程目标。二 课程内容。三 课程实施。四 课程依据。正文 一 课程目标。依据 课标 总体目标 4 6年级学段目标,通过我们四年级组内几位数学老师的研讨,制定本学期课程目标如下 1 数与代数。1 第一单元 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本单元是在三年级下册学习 元 角 分...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
课程类型 必修课程。教学材料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授课时间 56课时 授课对象 四年级。设计者 张喜凤赵越 北重一小。课程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学生会说出小数的意义,会总结出小数的性质,并且能运用小数的性质解决问题,会举例说明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并会计算小数的加...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
小学北师大四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课程名称 小学数学。课程类型 基础型课程。教学材料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授课对象 小学四年级学生。授课时间 73课时。设计教师 任自波。课程目标 1 能进行两位小数的加减及其加减混合运算。2 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3 了解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