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备课讲稿崔巍

发布 2022-08-08 20:56:28 阅读 5611

语文九年级上册(1-10)备课讲稿。

吉林大学附属中学崔巍。

尊敬的张东彪老师,尊敬的各位语文同仁:

非常幸运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参与集体备课,与各位交流,集体备课的目的是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对于我个人来说,更是促进我不断的学习、思考、沉淀的过程。下面,我向大家汇报我个人对于长春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前十课的理解与思考。

第一课 《诗经》二首。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据说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也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

因此,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感受到诗经的艺术魅力与思想价值,欣赏到传世佳作并从中受到教益。了解诗经的现实意义及不朽价值。教师要做的主要是理解并掌握所选择的两首诗,能够分析其语言特点、思想性和艺术魅力所在。

1、《关雎》

流存到现在的《关雎》是以一首诗歌形式出现的。我们首先以作品为中心来**《关雎》的语言特点和艺术手法。

构成艺术作品的基本层次是材料和运用技巧。《关雎》的构成材料是语言。《关雎》创作年代久远,古人创作时对于语言运用技巧的掌握是简单的,艺术语言质朴无华。

开首四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采用民歌特有的比兴手法。紧接下来的重章叠句也是民歌风格,这些都表现了《关雎》的古朴特征。在对词句进行语意考察时,不妨借助**观照分析。

《关雎》音韵和谐,节奏抑扬顿挫,首节尾韵尤韵(采今韵)不是偶然的,是艺术构思的一部分。每一件文学作品首先是一个声音的系列,从这个声音的系列再生出意义。“鸠”、“洲”、“逑”均押平声,读来声调平和、意境悠远,有如交响乐的序曲在和缓的曲调中呈示故事的背景,由平和的基调推出下边诗句: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可看作这一旋律的发展:“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是出现了矛盾;但最终成功了,以快乐的节奏再现了主旋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诗》是入乐的歌词,而《关雎》是用于宴会典礼时所奏乐歌。

《仪礼乡饮酒礼》:“众宾序升,即席,……乃合乐《周南》、《关雎》、《葛覃》、《卷耳》……在隆重的礼宴上所奏乐曲,是不会选含有影响宴会气氛的乐曲的。所以至少可以肯定:

《关雎》是首活泼、高调的乐歌。

词和句子以个体形式出现时,意义往往简单。但当按一定结构组成作品时,其含义就成为增殖系统,词义会扩大。如“雎鸠”单讲字义,本是雎鸟和鸣,但在《诗三百》中是象征爱情的隐语,用捕鱼的鱼鹰来象征男子向女子求爱。

同样的“在河之洲”也不是字面上的“在水边”,《诗三百》中也有其特殊意义。孙作云先生分析了《诗》中十几首恋歌,归纳出其共同之处,“即它们同言恋爱、同言春天、同言水边”从而形成一个公式“恋爱+春天+水边”(孙作云《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中华书局2023年版)。《诗》中谈到男女、水边这种意象时,大多与爱情有关。

可见,结构在作品中的地位,在分析意义时是不能忽略的。

其次,关于《关雎》的主题。我们从作品自身的角度考察,从词、句子的运用、表达技巧的古朴及作品构成方式考虑,在对《关雎》主题意义的分析上,略去一般的考证,只是从简单的语义分析补充论证,认为《关雎》为爱情诗较妥。其实就是写了春光明媚的河边一个男子遇到一位采荇菜的少女,爱慕姑娘人才、品德,于是梦寐以求,辗转相思、废寝忘食;一旦如愿,弹琴鼓瑟,热热闹闹将姑娘迎娶过来。

叙述了一个“邂逅——追求——相思——完婚”的爱情故事,这应是其本义。作为初中课文,我个人认为没有必要将对于《关雎》进行过多层面的解读。如《毛诗》和郑玄的中“后妃之德”说,《史记》中的教化之说,《汉书》中的讽刺之说,还有后代以至**都有各家的解说等。

《诗三百》把婚姻、爱情、家庭方面的内容放在重要地位。首篇《关雎》按下不论,第二篇《葛覃》写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前的心情,写她的勤俭、孝敬;第三篇《卷耳》是写丈夫远役,妻子思念;第五篇《螽斯》祝贺多生子女;第六篇《桃夭》贺人新婚……接下来如《汉广》写男女失恋;《扌票有梅》写女子求偶心切……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二南》几乎是爱情诗的结集,在这里,《关雎》明显写的是男子求偶,没有必要牵强地从道统教化或其他观念出发说不是爱情诗。至于在《国风》中有关恋爱、婚姻的诗篇所占比例,恐怕是远远大于其他内容诗的比例的。

从《诗》整个内容来看,言情之作占的比例也是极大的。这一层次的分析,明确一点,《关雎》是有关恋爱、婚姻的诗,从而排除其他异说。

《诗经》有作诗之义,更有用诗之义。在历代,《诗经》很少被用作单纯的爱情诗篇而被运用。它总是承载着一定的历史使命。

它是“正始之道,王化之基”,“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是用作美喻,用作政治功用,从一千多首诗中遴选出来的这三百首诗歌,从来就不是单纯的爱情诗。而《关雎》作为《诗三百》的第一篇,自然承载了它的使命,也寄托了选诗者、用诗者最美好的祝愿。

诚然,在今天看来,没有人再把诗经当做刺诗来用,它的政治教化作用已经是不复存在。人们研究《诗经》,多是把它当做诗歌总集来看待,喜欢它里面表达的爱情或真挚,或活泼。那些优美的句子,动人的情感和那些无法排解的忧愁,总是萦绕在人们的心中。

二、《蒹葭》

蒹葭》选自十五国风之《秦风》,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

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近望,苦苦追寻,伊人却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陵》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

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展示了诗的主人公心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主人公跟“伊人”并无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对方的名字,但只要能够远望,便心满意足。“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教师首先还是要带领学生从文字获取信息,朗读正音后可以设置如下问题:“蒹葭”换为“芦苇”,“苍苍”换为“茂盛”怎样?“之湄”“之涘”都换成“一方”,“水中坻”“水中沚”都换成“水**”,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这样引导学生体会双声、叠音词的好处,感受重复中的变化。再比如“本诗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无变化,说明了什么?”,旨在引导学生体会时间变化:

“为霜”“未晞”“未已”。说明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空间变化:

“水一方”“水之湄”“水之涘”“水**”“水中坻”“水中沚”,再加上“宛在”,说明“伊人”缥缈难寻,可望而不可即。

这首诗的结构内容可以简述如下:

(一)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抒发了主人公与日夜相思的心上人欢会艰难之情。

(二)用反复咏叹方法,更深入一层把主人公企求和失望的情绪推向高潮。

(三)反复咏叹,表现了依然是可望而不可会晤,深沉的相思之情。

《蒹葭》的主题也存在不确定性,“古之写相思,未有过之《蒹葭》者。”闻一多说“我们很难确定它究竟是招隐还是怀春,只觉得它百读不厌。”这充分的说明了《蒹葭》带给我们的审美感受。

(一)悦耳悠扬的**美。

(二)意境朦胧的画面美。

伊人——朦胧、虚幻、求之而不得。

蒹葭——萧疏清冷、彷徨凄切。

河水——苍茫浩渺、飘忽不定。

三)赋兴运用的韵味美。

还可以引领学生深入思考诗中“伊人”的含义。

1)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名句:“望对岸而伸手向往”,后世会心者以为善道可望难即、欲求不遂之致。 —钱钟书《管锥编》

2)“相去三步,如阻沧海。”—但丁《神曲》亦寓微旨于美人隔河而笑(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你站在我的身旁却不知道我爱你。“主观空间”)

3)“她脸上遮着面纱,站在河流的对岸, 在我看来比旧日的她更超绝了。” 朱维基译) —但丁(1265—1321)《神曲· 炼狱篇》第三十一歌。

4)佛教中的“彼岸”说。

莫不可以“在水一方”寓慕悦之情,示向往之境。

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对比赏析《关雎》《蒹葭》两首诗的异同。

《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这首诗和《关雎》都可以看**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

《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伊人正姗姗而来,且行且望,望穿秋水,苦苦追寻,伊人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上,若即若离。第二章和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怀着希望的情感状态。

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来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 朦胧的爱”的境界。

写主人公的形象,则着力写他的远望。一开始,他若有所思地站在水边,向对岸望去,看到他所爱慕的那个姑娘正向水边走来,心里很高兴;可不久,芦苇挡住了他的视线,看不到她了。他以为那姑娘正向上游走去,也就沿着河岸向上走,走了长长的一段艰难而又曲折的路,却依旧是什么也没有看见。

他不灰心,又折回来去追寻她,最后终于看到她正站在河中的一个小洲上;这时他内心便充满了喜悦。十分明显,主人公跟那姑娘并无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她的名字,但只要能够远远地望见她,便感到心满意足。这种爱是“朦胧”的,它的动人之处也正在于“朦胧”和距离感。

第二课古风二首。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cén shēn) (约715年—770年)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他向往从军立功,把它当作求取功名的一条主要途径。从军前,他曾写下这样的诗句:“终日不得意,出门何所之。

从人觅颜色,自叹是男儿。”(江上春叹》);盖将军,真丈夫,行年三十执金吾。”(玉门关盖将军歌》);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自从天宝八年(749)开始,岑参两度出塞,先赴安西任掌书记,后赴北庭任节度判官,经历了长达八年的边塞生活,历练成为一个边塞诗人。

在他笔下,在大唐帝国的伟大力量面前,任何敌人都不能成为真正的对手,所以他并不需要写士兵们的出色奋斗和艰苦牺牲,他要写的是横在战士们面前的另一种伟大的力量,那就是严酷的自然。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景。如没有积极进取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是很难产生这种感觉的,只有盛唐诗人,才能有此开朗胸襟和此种艺术感受。

九年级备课

林中小溪。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学习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大意。2 领略课文中描写的大自然的优美景色。3 学习课文中白描手法的运用。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朗读品味文章语言。2 在情景交融中感悟作者的人生信念。教学重 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1 领略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的生命力。2 学习文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备课讲稿 八年级

我们已经对六年级的第。一 第二章的教学内容作了详尽的备课,教师不妨可以看一看或回顾一下,我相信从中一定可悟出一些道理 知道处理一些问题的方法 还有,明白课件编写的意图 设计的思想方法及一些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让学生在尝试中获得成功。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增加尝试探索,减少传授模仿。思想方法是在复习已往...

九年级语文备课

疑难聚焦。重点1 本文的引子有什么作用?详解 起统领作用。两个比喻将人的一生所经历的时间比喻成 岁月之河 将 人生奋斗的过程 比喻成 一种漂流 从而引出下文的议论。重点2 作者把人生比作 一种漂流 又把家比作船 港湾 岸。这几个比喻间有什么内在联系?详解 把人生比作漂流,是把家比作船 港湾 岸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