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集

发布 2022-07-26 17:09:28 阅读 9161

第1周第1课时本学期总第1课时授课教师:周海林。

沁园春雪。第一单元第1课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的远大理想与抱负。

2.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领悟深层意蕴,培养欣赏诗词的能力。

3.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理解这首诗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点:

1.吟咏、品味诗歌,感悟、体察词作的意蕴和情境。

2.理解词作的思想内容,揣摩雪景描写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丰富想象,领略词作的诗情画意。

2.认识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价。

教学方法: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说出词中表达的感情, 能流畅背诵,正确默写。

2.比较鉴赏法, 通过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比较阅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及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四大文明的古国之一的中国: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幅员辽阔;有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有汹涌澎湃的长江黄河;有“甲天下”之称的桂林山水;有动物王国之称的云南;有肥沃辽阔的四大平原……这一切,如磁铁般的吸引着每个炎黄子孙的衷肠,使多少巾帼英雄为之倾倒;也使历代的封建统治者在这块黄土地上争名夺利;也曾引来了如豺狼虎豹的帝国主义者……那么,究竟是什么人才是这片黄土地的建设者呢?(揭示课文并板书标题)

二、整体感知:

1.教师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2、听朗读带,给生字词注音。

3.学生课文,读准字词。

4.点名读,读出感情。

5.师生点评,指导朗读。

6.再指名朗读,指导朗读。

7.男女生分别读。体会感情。

三、体悟交流

1.让学生自读,整理自己的感悟。

2.请同学谈自己的阅读感悟。

3.教师可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谈,比如写作思路,修辞方法,写景顺序 ,写景的角度。

4.让学生有充分的发言机会。广泛交流。

四、老师引导讨论以下问题:

1.“沁园春·雪”中的“沁园春”是词的雪”是词的。

2.写出采用比喻、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把静物写动的句子。

3.写出词中过渡性的句子。

4.然而祖国的江河山水如此的美丽娇艳。那么,词中是如何来描绘这幅美丽如画的江河山水呢?又是哪些“英雄竞折腰”呢?

讨论回答这两个问题板书如下:

注意:(1)诗人对雪景的描绘,由哪个词领起?说说这个词用的好在**。

2)从表达方式上看:上阕和下阕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3)说说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是什么?

4)下片中“惜”包含了诗人的什么感情?说说你对这些人物的看法。

明确:“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这些景观也正是伟大祖国的形象。诗人视野在想象中延伸拓展,所见内容超过目光所及,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豪迈的意趣。

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

明确:全词分上下两片。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先写眼前雪中银装世界,再写想象中红装素裹之江山,虚实结合描绘多姿多彩的风光,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下片议论抒情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5.点明这首词的中心的句子。

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导语中所提出的问题。(提示:最后一句。)

6.指出并分析上片中所用的修辞、写作方法。

7.简要的说说这首词的写作特点。

五、我们还学过一首写“雪”的古代诗歌,这首诗歌是代的写的《白雪歌送武判写归京》,大家再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读读,看看它们在表达的思想感情,运用的修辞方法,表达方式,写景的角度与方法等方面有何异同。

四人一组讨论交流。,把讨论的结果写在语文本上。

1.题材相同,都是写中国北方的雪景。但是时代不同。

2.结构相似,都分为两层。《沁》第一层写雪景,第二层评价古今人物;《白》第一层咏雪,第二层写送别。

3.表达方式有同有异。相同的是描写雪景;不同的是《沁》中有议论,在描写的基础上议论抒情,《白》在描写中寓情于景。

4.所表达的意境不同。《沁》写景始终赞美祖国的山河,感情乐观豪迈;《白》写景时较多的渲染雪中的奇寒,离情别绪。

六、背诵默写 : 展开竞赛,积极背诵。

七、布置作业。

1. 背诵这首词。

2.写一篇名为《雪》的短文。

课后反思:要求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 品味诗歌,发挥自己的想象,学生才能感悟、体察词作的意蕴和情境。

附:板书。封——(静态)

描绘雪景总写。

上阕飘——(动态)

赞美祖国望惟余、顿失(静态)

分写山舞、原驰、欲比(动态)

看——红装、素裹、妖娆(想象)

过渡:多娇、引英雄折腰。

评古论今秦皇、汉武——略输武功赫赫。

下阕惜唐宗、宋祖——稍逊。

歌颂英雄成吉思汗 ——只识文治不足。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点题。

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

第2周第5课时本学期总第6课时授课教师:周海林。

外国诗两首。

第一单元第4课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

二)能力目标。

反复诵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从田园诗的角度,对比阅读两首诗,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三)德育目标。

体察诗人对自然的感应,深入理解生命底蕴,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用心领悟田园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联想想象进入情境,运用形象思维体会景物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 引导学生初读,整体感知诗歌形象。深情美读,整合阅读感悟,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感悟法。 教师引导点拨学生自渎,感悟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等。

比较法。运用同题材诗的扩展阅读,如叶赛宁的《夜》和郭沫若的《静夜》比较,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具准备:多**、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导入:

同学们,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多**展示蝈蝈与蛐蛐交替欢唱的情景)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今天,我们将在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引领下,去倾听生命的歌吟。(板书文题、作者)

二、了解相关资料:

济慈简介。投影:

约翰·济慈(1795~2024年),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自幼喜爱文学。

2024年发表**作《哦,孤独》。2024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崭露头角。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

他的诗想象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洋溢着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象”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

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很大影响。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他留下的墓志铭是:

“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三、研读赏析《蝈蝈与蛐蛐》

1.教师感情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诗意。

2.学生自由诵读,充分联想想象入境,感受诗歌中精细的情景描写。并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

学生踊跃回答,教师点拨:

这首诗歌很富有田园诗的情趣,意境优美,洋溢着明朗欢快的情调。“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这些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渲染了“蝈蝈的乐音”浓郁、喜悦的感**彩。“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句,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

最后,在诗人的联想中,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

思考: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教师在学生回答中作适当点拨、提示:

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是全诗主题的揭示。

3.合作**:

诗歌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认为它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

学生小组研讨,教师明确:

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灭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点明主旨;又分别描绘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色;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蚰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

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

五年级上册美术人教版教案集

一 认识中国画。教学目的 1 认识了解写意中国画的艺术特色,感受独特的构图 用笔用墨用色的独特技法,人文精神。2 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艺术的热爱,获得中国传统文化 精神的熏陶。3 认识中国画用具,学习写意国画简单的笔法 墨法。教学重点 认识感受写意国画的艺术特色,认识学习写意国画的笔法 墨法。教学难点...

六年级教案集

六年级体育教案。第 1课时 教学反思 一 从三个课时来看,我感觉课前的教学目标设,教材 教具的选用都很成功。二 师生的共同参与,激发了学生的练习欲望,在学习中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指导者,这样就形成了教学相长。在游戏和放松练习的过程中,教师主动 积极地和同学们共同练习,主动参与,既起到组织者的作用,又...

七年级教案集

1.2.4 绝对值。教学目标 1,掌握绝对值的概念,有理数大小比较法则 2,学会绝对值的计算,会比较两个或多个有理数的大小 3 体验数学的概念 法则来自于实际生活,渗透数形结合和分类思想 教学难点 两个负数大小的比较。知识重点 绝对值的概念。引入课题。星期天阿力木老师从学校出发,开车去游玩,她先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