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进度表。
周次起讫日期教学内容课时备注。
1 8.31---9。6 《在山的那边》《生命生命》
走一步,再走一步》 6
2 9.7---9。13 《紫藤萝瀑布》
童趣》 6
3 9.14---9。27 综合性学习 6 第一单元测试。
4 9.21---9。27 《理想》《人生寓言》《短文两篇》 6
5 9.28---10。4 国庆长假 6
6 10.5---10。11 《我的信念》《论语十则》 6 第二单元测试。
7 10.12---10。18 《春》《山中访友》《济南的冬天》 6
8 10.18---10。25 《秋天》《古代诗歌五首》 6
9 10.26---11。1 综合性学习 6 第三单元测试。
10 11.2---11。8 《化石吟》绿色蝈蝈》《看云识天气 6
11 11.9---11。15 《月亮上的足迹》《山市》 6
12 11.16---11。22 综合性学习 6 第四单元测试。
13 11.23---11。29 《风筝》《散步》《羚羊木雕》 6
14 11.30---12。6 《诗两首》《世说新语》两则 6
15 12.7---12。13 综合性学习 6 第五单元测试。
16 12.14---12。20 《皇帝的新装》《郭沫若诗两首》 6
17 12.21---12。27 《女娲造人》《寓言四则》《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6 第六单元测试。
18 12.28---1。3 期末复习
19 1.4---1。10 期末复习
20 1.11---1。17 期末考试
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安排了六个单元,内容上分三大板块: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第一单元:生命体验。第二单元:
理想信念。第三单元:自然美景。
第四单元:科学世界。第五单元:
家庭亲情。第六单元:幻想世界。
新课文开发力度大,课文质兼美,具有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跃动着生活的脉搏又注意题材、体裁、风格的多样化,可读性强,适合学生学习。课后练习设计新颖灵巧,富于启发性,既注重激活学生思维,又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写作要求能同单元学习要求结合,并能重视多种表达方式的训练。
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设计有特色,注重实践性,应用性和趣味性,密切语文同生活的联系,拓展学生视野;同时注意跟单元学习的内在联系,设计具体,可操作,能从适应时代需要、体现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选取古代诗文,且难易度和背诵量均较为适当。附录的知识短文写得简明扼要。
总之,为适应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这册教材能面向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融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体,切实体现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开发性的特征。
第一单元单元说明。
本单元以人生为主题组元,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有诗歌,有散文;有现代文,有文言文;有中国作品,有外国作品。同一主题的课文内容,可以融会贯通。
《在山的那边》,“山”与“海”两个相对的形象,是富有象征意义的,这首诗抒写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走一步,再走一步》,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大困难可以化整为零,化难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定能战胜一切困难。《生命生命》,从种种生命现象写起,抒写理性的思考,表达了顽强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紫藤萝瀑布》,由紫藤萝瀑布的辉煌、藤萝的命运,感悟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时的不幸,个人的不幸,都不足畏;人生,也应该是豁达的,乐观的,奋发的,进取的。《童趣》回忆童稚时代的种种情趣,人是有精神活动的,在精神作用之下,自能享受无穷的物外之趣。本单元的阅读教学,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写作意图,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
在阅读方法上,主要提高朗读能力,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本单元是七~九年级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单元,在起始阶段具有定位、定势的意义,影响深远。务必认真贯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争取开个好头。
要确认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地、合作地、**性地从事学习,要努力形成这种新的学习方式。要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防止这样或那样的偏颇,一切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人文教育要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通过熏陶感染,收到潜移默化的功效。
引导学生**,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首先要摸清学生的已知领域与未知领域,据以确定**什么,怎样引导学生**,要重视学生**的过程和方法。**之后,还要回顾**的得失,总结经验教训,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语言学习总是从模仿开始的,要模仿着说和写,日积月累,丰富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朗读教学要有示范,要有指导,要多让学生自己练读,使全体学生都得到提高。本单元综合性学习,根据新生入学的情境,以“自我介绍”为主题,设计了多种活动方式,进行口语交际和写作练习。
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和新型的教学活动,不像单纯的口语交际、单纯的写作训练那样简单,有许多准备工作要做,教师要满腔热情,组织好这种学习活动。
第一课:在山的那边。
一、教学目标。
1.阅读文学作品,要培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综合能力,要使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之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重视朗读训练。
3.从第一课开始,着力开创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定位于“语文学习的主人”,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引导和组织**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二、课时安排。
一课时。三、教学设计
1.看导语,默读课文。
2.读一读,写一写。
痴想隐秘铁青凝成**喧腾漫湿一瞬间
3.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
(2)各自练习朗读。
(3)领读。
(4)齐读。
4.内容研讨。
可在适当时候将“有关资料”中的诗人创作谈读给学生听,以帮助理解诗歌。
研讨,首先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疑难就是问题,深层的含义或奥妙也是问题。让学生用铅笔打问号,然后提出问题,教师补充。
(1)“在山的那边,是海”,对这个“山”字,“我”小时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2)诗人领悟妈妈所说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么,什么是“信念凝成的海”?诗中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3)读第一部分,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为什么想到山的那边,而且是“常伏在窗口痴想”?为什么去爬山?为什么又说自己的想望是“幻想”?
(4)“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
(5)山那边的青山,为什么“铁青着脸”?
(6)“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改用议论语言,怎么说?
(7)“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指什么?一座座山顶为什么**着我?“我”为什么失望?心灵为什么是枯干的?海潮漫湿枯干的心灵又是什么意思?
(8)结尾表达的信念,如果用议论语言该怎样表达?
5.小结内容研讨的经验。
学习方法和习惯也是教学目标。学习笔记应该有一部分专门记“语文学习经验”,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等方面应该分页记。每次小结只须提要式地记一两点。
6.再朗读。
7.课外作业。
从“研讨与练习”选题,或自行设计。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王家新,2023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2023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2023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
2023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2023年离开。2023年去英国。2023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
出版的诗集有《纪念》(2023年)、《游动悬崖》(1997)等。
二、山那边的海关于《在山的那边》(王家新)
《在山的那边》是我在二十多年前写下的一首诗,那时我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因此,对我来说,重读这首诗,犹如翻开封存多年的老相册,重又看到了那个不无稚气、却让人感叹和怀念的早年的我。
显然,《在山的那边》起源于童年经验。我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的武当山下,父母为中小学老师,从小随着父母的工作调动,在五六个地方生活过,但一直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世界对于幼年的我来说,就是放学后一片寂静的校园、山川中那道清澈的河流以及环抱着这一切的无言的群山。
而我偏偏又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的少年。诗的开头两句,正是我“小时候”的真实写照。我想几乎在每一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有一些“隐秘的想望”,而诗中的这种对“山那边”的遥望和幻想,构成了我小时候特有的秘密在今天看来,它还隐秘地影响到我的一生。
但是,仅仅如此,还不足以构成一首诗。于是,“海”在我的生活中并最终在这首诗**现了。“海”的出现,恰好与“山”形成了对应,显现出一种诗的结构。
这里的“山”与“海”,可以从隐喻的意义上来读解:山,一个实际生活的世界,封闭、灰暗、压抑;海,一个想像性的世界,开阔、光亮、自由。海,是山川陆地的结束,另一个世界的开始。
海,从古到今,都是对人的自由天性、对人的想像力的召唤。而这些含义,在我年幼时都不可能意识到。我只是凭借着我那耽于幻想的天性在遥望山的那边,在想像海的那一片蓝色。
第二课:走一步再走一步。
一、教学目标与重点。
1.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培养学生**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3.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二、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导语
(1)让一个同学读“导语”。
(2)“导语”补充。
“导语”中说“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既然是“脱险”,那么,是什么险呢?怎么会陷入险境的呢?又是怎么能脱险的呢?
时隔57年,65岁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次经历呢?说“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是什么哲理呢?
2.默读 默读要注意速度,要从每分钟提高到,本文大约,要求4分半钟看完。到时说“时间到”。
默读后要请同学复述故事情节,复述的难点往往是时间、地点、人物、数字,默读时要注意看清楚。
3.复述故事情节
(1)复述前的准备抢答:
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爬悬崖的一共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哪两个?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2)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冒险”,后一部分可谓“脱险”,请一个同学复述“冒险”,一个同学复述“脱险”。
七年级教案集
1.2.4 绝对值。教学目标 1,掌握绝对值的概念,有理数大小比较法则 2,学会绝对值的计算,会比较两个或多个有理数的大小 3 体验数学的概念 法则来自于实际生活,渗透数形结合和分类思想 教学难点 两个负数大小的比较。知识重点 绝对值的概念。引入课题。星期天阿力木老师从学校出发,开车去游玩,她先向东...
华师大科学七年级 上 教案集概要
第一章星空巡礼。第一节观天认星。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观测及讨论,能说出星星的运动特点 2 学会辨别恒星和行星 3 学会借助星图辨认出有名的星座和亮星 4 了解天文台与天文望远镜。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天认星,培养学生学习天文知识的情趣和 意识 激励学生好好学习,积极探索 通过活动促进学...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集
第一单元第一章认识生物。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有两点 1 区别生物和非生物 2 生物的共同特征有哪些?本节教材内容的教学,不是从现代生物学发展水平的角度介绍生物的基本特征,而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让学生在常见的生命现象层面上了解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在教学中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