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理想》

发布 2022-07-23 06:45:28 阅读 7647

《理想》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内容。

理想》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第二单元仍然继续着第一单元所谈论的“人生”这个话题,所选课文侧重于写对人生的理解和选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著名诗**沙河的《理想》,是一首哲理诗,也是一首赞美诗,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阐述理想,赞美理想。

对于高度概括的哲理,人生体验不同的人,感受、体验、理解是不同的。这种哲理性,可以促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依据新课标和散文教学的特点,本课教学将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词句和掌握修辞方法,引发学生对理想的深入思考和感悟。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语文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取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益的启示”。

初一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一定的阅读能力。他们可以通过自己阅读去把握诗歌的大部分信息。但是,让他们从生活经历中去感悟人生哲理,特别是借助语文学习的经验去观照自己的实际生活,还有很大的困难。

另外,还考虑到刚进初中的学生对难学课文学习注意力容易分散,产生学习疲劳,且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做到兼顾全体,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灵活安排教学过程。

依照新课标要求、本单元的内容特点和课文内容,已经初一学生的特点,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流沙河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正确、流畅、有感情地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

3)研读课文,赏析诗歌精美的语言和巧妙的构思,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学习,联系生活体验和语境,感悟和理解诗句含义,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

2)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学习本文,树立崇高而远大的理想,敢于战胜困难和挫折,追求美好人生。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诵读,理解诗歌主旨;

2、学习诗歌的修辞手法,赏析诗歌精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在对理想的追求过程中,什么会出现截然不同的几种结果;

2、联系生活体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设定原因】:1、《理想》是一首诗,语言凝练、优美 ,应该继续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2、各种修辞手法的成功运用是这篇**的一大特色, 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修辞的魅力。

3、《理想》高度概括的哲理, 初一学生从生活经历中去感悟人生哲理还是比较困难的。读这首诗,一方面要充分调动他们的人生体验,一方面也要联系一些典型事例,去领语诗句的含义。

四》、说课时安排、教具准备、课前准备: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具准备:多**教学设备。

课前准备:预习,思考预设问题。

二、说教法:新课标要求,一切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人文教育要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通过熏陶感染,收到潜移默化的功效。

为此,我采用以下的教法:

1、朗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尤其是《理想》这样一首富有哲理性的诗歌,更需要通过诵读去感受诗中的情感、韵味,把握其中的美。《语文教学论》中指出:

“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的作用,能够激发美感,唤起内心视象,感受作品的意境。”叶圣陶先生也提倡过“美读”的方法。在诗歌教学中,诵读应该是重要的一环,反复地诵读作品,在诵读中把握诗的韵味。

2、联想想象法:诗歌主要赞美理想,富含哲理性,这就使得诗作的广度和深度大为拓展。学习这首诗,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丰富内涵,启发对人生和理想做深入思考。

3、启发点拨法:教学中,学生应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起到的是主导的作用。教师在诗歌的精妙之处适当地进行点拨,化解难点,引领学生们更好地把握诗歌的内涵,更好理解诗的基调和主旨。

三、说学法:

初一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这一课利用多**辅助教学,学生主要采用诵读、自主、**法,因此,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步骤的学法指导:

第。一、课前要让学生预习,了解作者、作品等相关知识和背景,并思考预设问题。

第。二、学生诵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感情,初步感知课文。

第。三、小组交流自己的收获或疑惑,并且讨论预设问题。

第。四、深入研读课文,教师适时点拨,**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作品语言。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作者介绍;朗读训练;初步感知诗歌的主旨。

一、 导入新课:同学们,托尔斯泰说过:“理想是指路明灯。

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理想是一个神圣而又诱人的字眼。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亲爱的各位同学,你的理想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赏读流沙河的《理想》,或许对你把握人生航向,实现自己的理想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说明】:用托尔斯泰、苏格拉底的名言引出“理想”这一神圣而又诱人的字眼 ,是为了让学生在第一时间聚焦 “理想” 。接着就问他们各自有什么理想,引起他们的思考。

在学生思考自己的理想之余,引入课文,拉进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课文。

二)初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一》、介绍作者【多**展示】:

流沙河(1931一),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生于四川成都。

幼学古文,做文言文。2023年入四川省立成都中学高中部,转习新文学,2023年开始发表作品。2023年进入四川大学农业化学系学习。

2023年调入四川省文联,历任创作员,以及担任《四川群众》、《星星》的编辑。

2023年被错划为“右派”,经常被揪去批斗,挂黑牌、戴高帽、被毒打、关押,这种生活一直持续了12年。但诗人仍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一直坚持勤奋写作。“十年浩劫”结束,诗人终于重见光明,迎来了文学事业的又一春。

现为中国作协理事、四川作协副主席。《理想》这首诗歌,正是诗人经历磨难之后对理想的深刻而真切的感悟。

说明】:重点介绍作者的遭遇,是要让学生从中感受作者为实现理想,不怕困难,奋斗不止的可敬,还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

二》、反复诵读,感知诗歌:

1、认清字形,读准字音【多**展示】:

1)正确朗读下列词语中的划线字:蜕变tuì、倔强jué、洗濯zhuó、玷污diàn、扒窃pá、诅咒zǔ

寂寥liǎo、夸耀yào、脊梁jǐ、贪婪lán、怨恨yuàn、鬓发bìn

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倔强:刚强不屈,固执。

②玷污:弄脏,污损。多用作比喻。

③诅咒:原指迷信的人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现指咒骂。④寂寥:

寂静而空阔。 ⑤可望不可即: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

即,靠近、接触。

2、朗读指导,初步感知:

1)学生听范读录音,熟悉诗歌内容和语言节奏。(2)教师指导朗读。(3)**张雨生《我的未来不是梦》 mtv,然后学生放声自由诵读,充分感受诗歌积极昂扬的情感。(4)学生集体读。

说明】:诗人用异彩纷呈、含义深刻的形象比喻,阐述理想之于人生的意义。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有利于学生品味精美的语言,体会诗歌的精髓。

首先让学生听朗读示范,熟悉诗歌内容和语言节奏,教师指导朗读的难度就会减少。接着**《我的未来不是梦》 mtv, 点燃学生积极昂扬的情绪。学生在这样的状态下自由朗读,有利于他们的基础个性化学习,激励学生张扬个性。

最后进行集体读,体现新课标“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的要求。

三》、研讨与赏析:

1、教师提问:各位同学,你读出了什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回答出主旨: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的重要性,号召人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坚持不懈地为理想而奋斗)

说明】:朗读完后,让学生马上说出自己的感想,教师抓住本文的纲,引导学生回答出主旨。这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课文,为后面的小组讨论铺垫。

2、质疑:【多**展示】:这首诗意蕴丰富,蕴涵了深刻的哲理,你们是否都读懂了呢?现在小组讨论自己不懂的地方,以及那些预设问题。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在纸上,然后全班交流。

说明】:本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并通过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3、诗意鉴赏:

说明】这部分是课文主体的学习,本课重点与难点的突出都转换成预设问题,由学生先独自思考,再小组合作**。下面主要采用小组派代表回答问题,教师启发点拨的形式开展。

第一节用了四个比喻道出理想的意义,统领全文。从石到火,从火到灯,从灯到路,四个比喻是连环的,这在修辞手法上又叫“连珠兼排比”。课文的第一节,在字面上前后句相互勾连,结构相同的一组句子,有如一串珍珠,朗读起来感觉有一种流动的美,也会感受到一种独特的韵律和一种磅礴的气势,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对理想的赞美之情。

问:这四个比喻的顺序可否调换,为什么?(明确:

作为唯一的本体“理想”,诗人运用了一连串比喻来展示它的丰富内涵,由“石”敲出“火”,由“火”点燃“灯”,由“灯”指引“路”,由“路”走到“黎明”,既通俗形象,又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整个人类是这样走过来的,这也可以看作是一个人为理想而奋斗,最终获得成功的形象化的历程。)

修辞训练(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教师示例: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3)第2节诗是说,不同年代有不同的理想,理想有时代性,对吗?除此之外,还包含什么意思?

明确:说得对。理想有时代性,理想有层次性。

社会不断进步,理想也不断提高。社会是逐步发展的,理想也是逐步提高的。一种需要满足了,就会产生新的需要,新的理想。

反过来说,理想逐步提高,也使社会不断进步。这一节的标点值得注意,第一行,第三行,句末用分号,句号只有两个,两个句子是从两个角度来说的。饥寒、温饱、文明,是从生活状况来说的。

离乱、安定,是从社会秩序来说的。)

4)①第三节是从什么角度看理想的?(明确:第3节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理想的。)

为什么理想又是历史的脊梁骨呢?(明确:因为正是一代一代的理想,使人类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理想是人类不断奋斗的精神动力。

)③第3节的意思怎样理解? 跟第2节有什么联系?(明确:

第2节讲,人类的理想步步提高,从温饱到文明,从安定到繁荣,具有历史性;第3节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理想,把理想比作珍珠,人类理想有如珍珠链。 “古照今,今照来,先辈照子孙”,这个“照”字,既承接“莹莹光”,又照应第1节诗里“照亮”的“照”,先辈的理想照亮了子孙前进的道路。概括地说,这节诗的意思是,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6理想

第六课理想 一 第8节。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有理想者就是一个 大写的人 第11节。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可厌地夸耀着当年的功勋 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终生,可笑地诅咒着眼前的环境。1 这两节诗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2 这两节诗主要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它有...

七年级语文上册《理想》教学实录人教版

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 理想 教学实录。四川省双流县棠湖中学孙晓晖。总体构思 新的教材观要求我们要变 教教材 为 用教材教 又根据过去 初中语文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课题研究的成果经验,我们计划用第。一 二单元的教材内容,把基本的语文学习习惯养成教育铺开。理想 这首诗写了作者有关理想的种种感受和体悟,习惯...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理想》同步练习

内容预览 第六课理想。学法导引 理想 是一首哲理诗,通过一连串形象生动的比喻,告诉我们理想是成功的保证,理想是前进的方向,不懈地追求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学习这首诗首先要调动自己的人生体验,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去领悟诗中精练含蓄的语言和富有哲理的语句,其次要学会用普通话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