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发布 2022-07-12 13:42:28 阅读 3801

【复习目标】

1.通过读写,积累重点词语、文学常识。

2.通过筛选信息,理清说明顺序。

3.通过语言分析,体会说明方法作用和说明语言的特点。

复习重难点】

重点:通过读写,积累重点词语、文学常识。

难点:通过筛选信息,理清说明顺序。

课时安排】

1课时。复习过程】

一、导入环节(2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导入语:同学们,随着期中考试的临近,学习日益紧张,今天我们一起复习第二单元。

2.教师板书课题:第二单元复习。

二)出示目。

1.通过读写,积累重点词语、文学常识。

2.通过筛选信息,理清说明顺序。

3.通过语言分析,体会说明方法作用和说明语言的特点。

二、自学环节(25分钟)

过渡语: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的要求,开始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指导。

1.结合课本和课堂笔记,复习基础知识,读准下列词语的读音,识记重点字词。

5课:萌发méng 次第翩然piān 孕育yùn 农谚yàn 海棠táng 悬殊shū 销xiāo声匿nì迹周而复始草长cháng莺yīng飞簌簌sù 衰草shuāi 风雪载途zài 记载zǎi三年五载zǎi 连翘qiáo翘首qiáo翘尾巴qiào

6.课:鸟臀(tún)目骨gé(骼) piāo(漂)移流shì(逝 )褶( zhě )皱 xié(携 )带两栖( qī) huì(彗)星潮汐( cháo xī) 劫(jié)难 zhì(致)密陨( 陨)石追溯(sù )地壳(qiào)

天衣无缝: 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

7课:雾霭 ǎi 缄默 jiǎn 迁徙 xǐ 赌注沼泽zhǎo 瞄准狩猎 shòu 盘旋喧嚷 xuān 邀请凋零 diāo 枯燥/暴躁稀疏 mí弥漫目空一切偷偷摸摸香蒲环颈雉zhì 半蹼鹬pǔ yù 缄默:闭口不说话。

8课:掸 dǎn 踪迹装置烘烤hōng 沙砾 lì 沟壑 hè 帷幕wéi 海枯石烂:

腐蚀(shí) 浑浊(zhuó) 山麓(lù) 粗糙(cāo) 龟裂(jūn) 刨刮(bào)刨坑楔形文字(xiē)

2.文学常识。

1)《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竺可桢,是我国著名的___家,__家。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2)《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作者阿西莫夫是___国家家。

3)《大雁归来》作者是国生态学家。本文是一篇科学观察笔记。

4)说明文的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5)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

二)复习检测

要求:先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对桌交换,互相批阅,有疑惑提出来。

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并解释加冒号的词语。

翩( )然 yùn( )育 xiāo( )声 nì( 迹周而( )始

草长yīng( )飞 sù s落下 shuāi( )草风雪载( )途

记载连翘骨gpiāo( )移 zhě( 皱

两栖huì( 星劫( )难 zhì( 密 yǔn( )石

yǔn( )身追溯地壳雾ǎi缄默( )

迁徙沼泽( )zhǎo 狩猎xuān ( 嚷凋( )零

枯zào( )暴 zào环颈雉半蹼鹬沙砾沟壑wéi( )幕山麓粗糙( )龟裂( )刨刮( )

楔形文字( )

天衣无缝:缄默:

海枯石烂:

三)质疑问难。

先小组内自主解决,后在班内交流组内没有解决的疑难。

三、后教环节(8分钟)

过渡语:刚才我们积累了本单元的基础知识,下面我们来复习本单元的说明文知识。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展示。要求:展示同学交流的是本小组成果,要运用普通话,声音洪亮,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进行补充或评价。

1.请用信息筛选的方法,概括《大自然的语言》介绍了有关物候的哪些方面的知识,并说出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点拨:方法点拨:

1)把握关键词句(关注首句、尾句、中心句等关键句,设问句、过渡句等;关注标志性词语)

2)提炼关键词串词成句。

3)把握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从以下四个方面写了物候知识:

1—3段: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影响。

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说明顺序: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2.《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都谈到了恐龙灭绝,但选用的材料不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也不同。结合文中关键句子,在横线上概括相关内容,比较两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并说出两文的说明顺序。

点拨:《恐龙无处不有》开始提出一个现象是:恐龙无处不有(或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作者借助这一现象,最终是为了说明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或“板块构造学说”)这一主要问题。

被压扁的沙子》全文说明被压扁的沙子(或斯石英)这一物体,是为了说明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这个主要问题。

这个主要问题就是这两篇事理说明文所说明的事理,即文章的说明对象。两文都采用了逻辑顺序。

3.《时间的脚印》一文的结构是怎样的?请抓住关键语句梳理出来,并理清说明顺序。

点拨:关键语句:第5段——引起下文,统领5段——29段内容。

第7段——引出“石烂”的话题,统领着7——14段内容。

第22段——承上启下,总结岩石自身解体与新生,引出下文岩石上的历史痕迹。

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 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又分为两层:

第一层(5-21)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四、梯度训练(10分钟)

过渡语:同学们,曲不离口,拳不离手。请学以致用进行练习。

1.必做题:《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引用等说明方法,试从课文中各找出一个例子,说说其作用。

点拨:举例子。北京的物候记录,2023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说明物候对农业生、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2023年迟十天左右,比2023年迟五六天。

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2023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具体说明物候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作比较。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突出说明经度是决定物侯现象的重要因素。

列数字。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具体说明纬度是决定物候现象的重要因素。

引用。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2023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2023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2.选做题:朗读以下语句,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

1.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2.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2023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2023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3.我们的大雁又回来了。

4.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3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点拨:1.第1段文字连用杏花、桃花、布谷鸟三个例子,都扣住“大自然的语言”这一点,以灵动的语言表现出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反应,说明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这一段讲的是人们习见的现象,因此不用数字,也不用抽象概念,而是将道理寓于形象之中。

2.第2段则给出物候记录中确定的时间段、考察对象和精确的比较结果,说明物候的古今差异。这是因为物候古今的变化往往是缓慢的,个人难以察觉,因此用数字说话,才能清晰地展现结论。

可见,说明语言的运用,要根据说明内容的特点来决定。

3.赏析:作者称大雁为“我们的”,充满了对大雁的亲昵和喜爱。

4.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把迁徙的大雁比喻成一首诗歌,大雁飞行给整个大地带来欢乐,带来诗意,表达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课堂总结:事理说明文知识的掌握,需要同学们通过大量的阅读去体会。

附:板书设计。

第二单元复习。

1. 积累基础知识。

2. 理清说明顺序。

3. 说明方法、语言特点。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专项复习》教学设计

授课课题 第二单元专项复习。授课教师 林健荣。授课班级 六年一班。授课时间 2015年1月7日。教学准备 多 课件。教学目标 1 根据要求,朗读本单元知识点。2 听写本单元生字词并互相批改。3 完成当堂练习。教学过程 一 板书课题。过渡语 同学们,临近期考,下面我们来复习第二单元的有关知识点。板书 ...

《第二单元复习》教学设计秦宁远

北师大数学六年级下册。执教 秦宁远。熟练运用比例和比例尺知识解决问题。一 点名,检查设备连接情况。2.全班齐读概念。二 展示学习目标。三 展示本单元知识架构。一 比和比例。1.复习比和比例的意义,指名回答。2 比和比例的区别?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小结。3.如何利用比值判断比例是否成立?指名学生说说。练...

第二单元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 学具及 选择。通过旧知识迁移出新的知识,通过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探索计算的算理和算法,培养自己的创新的能力。教学中引导学生用数学的语言有条理表述口算除法和笔算除法的计算过程。培养学生数学的推理的能力。教学中口算和估算有机的结合,使学生真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