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模块六作业三

发布 2022-06-25 23:50:28 阅读 1469

一、必答题。

1.如何理解教师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

我刚刚教完一届九年级,对于今该如何教,语文教师要充当什么样的地位?我学习了新大纲是深有体会。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许多国家都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国家也是如此。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从本国的国情和特点出发,提出了适应当今时代的培养目标。主要是:

在各学科课程及其实施的全过程渗透德育,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志向与愿望、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突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包括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独立思考、坚持真理的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积极的探索精神、善于动手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责任感,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与能力;能适应当代社会和未来生活,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具有初步的人生规划能力和创业意识,包括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

我们作为语文教师的不能只看“一亩三分地”,而是必须把上述目标融入学科知识、技能的教育中去。任何课程,首要任务是教育人,培养人——教育、培养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人,而不是“打造”仅仅具有某种实际应用功能的器具。各门学科的课程都需要结合本学科的内容,知识、技能、方法等,来教育人,培养人。

语文课程当然也不例外。

另外,就本课程的特点来看,语文老师必须高度关注思想情感方面的内容。语文课程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口头和书面的语言,课程内容包含语言、文字及其作品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技能、方法、策略等。然而,学习运用口头和书面的语言,不可能纯粹讨论语言、文字结构和运用规律的问题,运用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活动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如有学者所言: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在学习语言、文字以及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学到了语言文字,也不可避免地接触到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内容。语文课安排学生阅读,学习语言表达的形式,但学生同时还学到了其他方面的知识,思想观念、情感态度也会在阅读中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

事实上学生和其他各领域的人们一样,进行大量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作品的内容,为了增长知识、获取信息、获得审美享受,而不是作为语言学家、写作学专家和语文教学的专家去阅读。他们在为表达内容而阅读的过程中,也学到了语言文字的表达形式。表达的内容和表达的形式是黏附在一起的。

所以表达内容的价值导向应该纳入语文课程的功能系统。语文课程要关注表达的形式,也要关注表达的内容;不能只关心表达形式,也不能抛开表达形式去大谈表达内容。语文课程目标与内容的设计,既要考虑语言文字的知识和运用规律,也要关注表达内容方面。

语文课程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为他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获取信息、交流沟通,发挥重要作用,而这种能力也是他们未来能获得良好发展所需要的重要条件。此外,语文课程的作用不仅仅是帮助学生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而且有利于他们在古今中外经典作品中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扩大视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品位、思维品质和审美情趣,语文课程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新大纲中说得很明白: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人们在讨论中,提到过“基础性、实践性、思想性、科学性、民族性、文化性、综合性”,等等。大家都认识到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多重的、复杂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没有直接对语文课程下定义,只是描述了语文课程的功能、地位和任务,强调了语文课程的特点: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在语文课程改革实验的初期,语文课堂教学的变化最为明显。课改之前语文课堂上那种教师做主演,学生当看客;教师自始至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从头至尾默默听的现象明显减少。更多的教师努力转变自己的角色,试图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

绝大多数实验教师,力图在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关注学生阅读中的情感体验,积极鼓励学生思考、想象、质疑、分享和交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明显增强,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出现了课堂上学生争相发言、相互争辩的场面,语文课堂气氛变得十分活跃。有的同志甚至用“六大解放”来描述语文新课程实施带来的巨大变化,认为新课程的实施解放了学生的眼睛、解放了学生的头脑、解放了学生的嘴巴、解放了学生的双手、解放了学生的时间、解放了学生的空间,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

作为从理想课程向现实课程转变中的探索和尝试,语文新课程实验的最初几年,伴随着语文课堂教学的巨大变化,课程改革实验中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在追求语文课改实验要“求新、求活”观念的影响下,一种新的形式主义倾向出现了:为了在课堂上能够呈现“新”的学习方式,在学生还没有来得及认真阅读文本的情况下,有的老师就开始组织学生进行四人一组的小组讨论,于是出现了脱离文本进行讨论的情况。

还有的老师误解了“尊重学生个人的理解”的本义,对学生的任何观点表达都予以简单的肯定,忽视了对学生学习的有效引导。除了这类新问题之外,由于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习惯的影响,有的老师把“对话”形式化,由“满堂讲”变成了“满堂问”。有的老师依然习惯于预设答案,对一些本可以引发学生深入体验和思考的问题,步步设问,竭力诱导学生按照自己设想的答案去表达。

这些现象的出现引起了一些质疑。有人批评,有人反思,也有人困惑、观望;而更多实验区一线教师则是坚持在探索中不断地反思和改进语文新课程的实施。

在以往中,无论我们在什么地方,只要我们参与教师对语文课程教学问题的研讨,去查看语文教师的教案、**、教学反思或教学札记,我们都会听到、看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重视语文的感染熏陶作用”、“尊重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等语文新课程理念的表述。这些现象表明,语文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已经逐渐融入到语文教师日常的工作话语中。

相对于对新课程理念的接受与认同,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更加艰难,也更为重要。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正在逐渐发生变化。那种“满堂灌”的讲解少了,注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强调诵读领悟的多了;以教参中的解释作为唯一正确解释的少了,尊重学生的理解,强调通过阅读讨论、分享交流生成对文本的合理解读的多了。

注重积累,培养语感,鼓励学生自由、有创意的表达成为许多语文教师的实际教学行为。下面的表。

一、表二中的数据,反映了学生对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感受。从学生的感受中,我们可以直接看到语文教师现实教学行为的特点。

学习语文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正确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语文知识学习的根本途径只有一条,那就是语文实践。只有通过学生主动、积极、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听说读写),学生才能真正建构起语文知识结构。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语文知识传授,必须服从于学生语文知识习得的规律。我们要知道,知识的传递和物品的传递有着本质的不同。一支铅笔从教师手中传到学生手中还是铅笔,不会变形变质;而知识的传递,从教师到学生,是一个师生之间从外化到内化多次进行的信息加工转换过程。

对学生而言,要理解和接受教师传递给他的知识,必须对教师传动的信息进行加工转换,并经历一个与自己原有的经验相结合的建构过程。因此,教师想用简单讲解加反复记忆或重复练习的方法来解决所有语文知识的学习问题是行不通的。要根据不同知识的性质,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通过师生有效地互动,在言语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主动的建构其自身的言语经验,实现知识的内化。

2.当前语文课程改革中,要特别重视哪些关键的教学环节?

语文课堂教学应是充满生机活力的,然而在实际阅读教学过程中,常常有这样的感受:当老师提问时,学生或面无表情或一片茫然,即使老师使出浑身数解进行启发诱导,学生终不知所以然。因此,我认为抓好课前预习、落实学生课堂阅读应成为语文教学特别重视的关键环节。

一、抓好预习环节。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在精读指导前,得先令学生预习。

著名专家杨再隋教授也曾说过,在学习新知识前,让学生利用一些学习资源进行适当的预习以建立旧知与新知之间的联系是必要的。预习是学生课前的一种主动性学习行为,是自觉运用已有知识和能力对课文预先进行了解、质疑和思考的学习过程。它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方法之一,也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创新思维的重要一环。

预习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感知文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自己发现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合作讨论,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语文课堂教学就会充满生机活力。

二、抓好课堂阅读环节。《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可见,语文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是给学生充裕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充分、深入地阅读文本,不应以教师的讲解、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会说,课堂就会出现生命的涌动,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只有抓好课堂阅读环节,真正重视学生阅读的阅读教学才称得上符合阅读教学原则和规律的阅读。

二、选择思考题(任选一题)

2.就你所了解的状况而言,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还需要在哪些方面下工夫?

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备从事教师的职业条件,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是当代教育质量的集中体现。因此作为一名高二的语文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我认为应该从如下几方面努力:

一、 努力提高自身的语文学科知识素养。

教师的学科知识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具有良好的素养。

教师的劳动是一个复杂的劳动、创造性的劳动,要成功的完成教学任务,首先要精通所教学科的知识,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全部内容有深入的了解。“资之深,则左右逢源”。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从传统的知识观来说,有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文学常识等;从现代知识观来说,则包括言语知识和言语行为知识。

统而言之,语文教师的语文知识素养主要体现在语言学、文字学、文章学、文艺学等方面。

二、努力提高自身广泛的文化素养。

教师在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素养之外,还必须有广博的文化素养,尤其是承担育人责任重大的语文教师。首先因为哥们学科不是孤立存在的,学科呈现综合化的趋势,语文教师。

必须适应这一趋势。其次是因为正在成长中的学生兴趣广泛,求知欲强。而且今天的学生了可以通过渠道了解许多新鲜知识。

当然,语文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学习,怎样做事怎样健体。

三、努力提高自身的驾驭专业素养。

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决定了语文教师必须有教育专业素养。比如爱岗敬业,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掌握教育理论和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等。

此外,语文教师在不断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的道路上,必须学会调整自己, 摆脱工于心计的市井之气,找到属于自己的有专业尊严感的幸福。 文品高了,人品高了;人品高了,教品自然也就高了。

模块三作业语文

就识字与写字教学理念,我觉得首先应该是重视说写相结合。表达是小学生相对薄弱的环节,因为表达要经过几个过程。首先,表达要以观察为基础,没有观察得到的表象,表达就无从进行,其次,表达要有思维的基础,没有头脑的加工 整理,表达就不可能全面 有条理 最后,语言是表达的外显形式,有了观察和思维的基础,还得看你...

语文模块六作业二

一 必答题。1 如何理解教师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教学认识论认为,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只能是 就是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这是教学中师生的规律性联系,是各种各样的具体的师生 的理论抽象和概括。现代教育的 认为 严格的说,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在师生的社会关系基础上教师为教学活动的主导,学生为教学认识的主体。...

语文模块六作业一

1 如何理解教师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参与者,这表明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过程,将逐渐让位于师生的互教互学,彼此之间形成一个真正的 学习共同体 也就是说,新课程的教学过程将是师生交往 平等对话 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从学习的意义上来说,教师首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