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

发布 2022-06-13 00:03:28 阅读 1219

名词解释。

晕轮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总体印象影响到对**题目的评价。

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

动觉;复杂的内部运动知觉,它反映的主要是身体运动时的各种肌肉活动的特性,而不是外部事物的特性。

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简述题 1.智力与创造性的关系。

智力与创造性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

(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 (3)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 (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上述关系表明,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

2.心理评估的意义。

1)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与咨询是一项高度个别化的教育工作,为了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制定正确的辅导与咨询方案,首先必须正确找出个体的问题症结。了解他所处的环境的特征,准确地把握他认识世界的独特的观念。

(2)检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手段。心理评估不但是了解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及其行为表现的工具,也是评价心理健康教育绩效的工具。心理健康教育成效如何,只能从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症状减轻、心理素质的改善来加以确认。

3.在运用变式时,常常发生什么错误?

在运用变式时,如果变式不充分,学生在对教材进行概括时,往往会发生下列两类错误,必须注意预防。一类常见的错误是把一类或一些事物所共有的特征看做本质特征。另一类常见错误是在概括中人为地增加或减少事物的本质特征,不合理地缩小或扩大概念。

论述题。1.随着高考竞争的日益激烈,高考焦虑的学生也呈逐年增多的趋势。

王某是本市某重点中学的高三年级的男生,近一段时间以来一直情绪不好,每天在家闷闷不乐,不愿与人交流,睡眠不好,饭量减少,每天萎靡不振,上课时注意力难以集中,尽管每天学习时间很长,但学习效率低下,在最近的模拟考试中成绩不升反降,因此他变得脾气暴躁,有时在家里无故摔东西,甚至无故不去上学。 试结合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对该学生考试焦虑症状进行指导。

高考焦虑是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这是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与其他种类的考试焦虑相比较,高考焦虑有其特殊性,造成学生高考焦虑的主客观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客观因素 ①学校及教师的压力。

不少学校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作为学校的指导思想,教师的一切工作都围绕学生的分数转,大搞题海战术,按考试成绩排名次、排座位,依据考试分数布置和安排学生的课外作业量。教师以考试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由于缺乏成功的体验,学生逐渐对考试产生反感。

单调的刺激、过严的要求,给学生带来强大的心理压力,势必对即将到来的高考形成恐惧、紧张和焦虑。 ②家长的高期望与压力。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不顾孩子的实际水平与能力,不惜一切代价让孩子进重点学校,课余时间不惜花费重金让孩子上补习班,不许孩子有自己的体闲娱乐时间,目的无非就是让孩子考上名牌大学。

家长的期望水平过高,以及不当的教育方式,只能加重学生的心理压力,加剧对高考的焦虑。 ③社会**及**的不当宣传及做法。 每当高考来临时,大众**就开始制造紧张气氛,如请专家讲解有关高考的注意事项,请历届高考状元讲成功的经验等等。

这无疑增加了紧张气氛和神秘感,会使学生更加紧张和焦虑。 (2)主观因素高考对中学生来说是人生面临的第一次重要的选择,关系到每个学生一生的前途与命运。面对决定自己前途和命运的高考,学生必然会产生情绪的波动,甚至产生焦虑情绪。

学生对高考的重要性的认识、知识准备、以往的开始经历和体验、人格特征等是考试焦虑产生的主要原因。 (3)高考焦虑的辅导策略高考焦虑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社会、学校、家庭、学生自身多方面共同努力,方能见效。

①学校要转变教育观念。必须把“应试教育”观转变为“素质教育观”,学校应把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中心任务。把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检测教育与教学质量的标准,把课外活动和节假日还给学生。

这样才能避免学生产生考试焦虑,才能为社会培养身心健康的高质量的人才。 ②寻求“社会支持”。寻求家长及社会对学生的支持,为学生的高考减压。

家长应根据孩子的特点和能力,为孩子确立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家长应该依据孩子的特点和能力,为孩子确立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不要在高考。

2.论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该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

成功而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将导致个体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发展健全的人格;否则,危机没有得到解决或解决得不合理,个体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导致人格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岁~1.5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这种对人、对环境的基本信任感是形成健康个性品质的基础,是以后各个时期发展的基础,尤其是青年时期发展起来的同一性的基础。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岁~3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随着信任感的确立,儿童开始与父母分离,初步尝试独立处理事情。 (3)主动感对内疚感(4岁~5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由于身体活动能力和语言的发展,儿童有可能把他的活动范围扩大到家庭之外。儿童喜欢尝试探索环境,承担并学习掌握新的任务。

(4)勤奋感对自卑感(6岁~11岁)。该阶段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如果儿童在学习、游戏等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就并受到**的奖励,儿童将以成功、嘉奖为荣,培养乐观、进取和勤奋的人格;反之,如果由于教学不当,或努力不够而多次遭受挫折,或其成就受到漠视,儿童容易形成自卑感。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岁~18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陛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

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要求谨慎的选择和决策,尤其体现在职业定向、性别角色等方面。其他三个阶段分别是: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3.如何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任何学习任务的完成均依赖于主体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取决于主体对学习任务的自觉需要。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完备性是指对活动结构有清楚的了解,不能模糊或缺漏。独立性是指让学生独立地来确定或理解活动的结构及其操作方式。

概括性是指要不断变更操作对象,提高活动原型的概括程度,使之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扩大其迁移价值。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言语在原型定向与原型操作阶段,其作用在于标志动作,并对活动的进行起组织作用。

言语在原型内化阶段,其作用在于巩固形成中的动作表象,并使动作表象得以进一步概括,从而向概念性动作映像转化。

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

教育心理学 模拟试题 1 一 选择题 每题1分,共15分 1.教育心理学的成熟时期是 2.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 3.需要层次理论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是 4.根据迁移的不同抽象概括水平可分为 a正迁移与负迁移 b同化性迁移与顺应性迁移 c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d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5.到工厂或农...

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

一 选择。1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学习过程b.教学过程c.评价过程d.反思过程。2 在思维的发展阶段中,个体的思维具有内化性 可逆性 守恒性的特性出现在 a 感知一动作阶段b 前运算阶段c 具体运算阶段d 形式运算阶段3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的最高层需要是 a生理需要b 自我实现c 爱和归...

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

教育心理学。一 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0题,每题2分 1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说明遗忘的规律是c a 均衡发展b 先慢后快c 先快后慢d 先慢后快又慢 年,美国心理学家 出版了 教育心理学 这是西方第一次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c a.皮亚杰 b.柯尔伯格 c.桑代克d.艾宾浩斯。3 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