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思考题。
思考题。1、你认为应如何看待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关系?
答: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在内容上有很大不同,但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并不是相互排斥的,两者都是完善的教育科学所必须的,没有哪一个能代替另一个。教学理论必须建立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之上。
学习理论详细阐述了学习过程及控制的问题,但很少涉及到课堂上学生的行为是如何变化的,以及应该如何引导的问题。我国的课程改革,使人们更加关注学习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怎样才能有效地控制教学情境中的关键因素,其可靠的答案大多来自学习理论研究。
因此,一种合适的学习理论并不是改进教学的充分条件,但一种有效的教学理论必须是建立在有关的学习理论基础之上的。
当然,教学理论不是学习理论的简单直接的应用,我们不能把教学理论看作学习理论的直接派生物。学习理论可以为有效的教学理论提供一般的方向,教学理论的形成,还需要进行许多补充性研究,以说明学习理论不涉及的一些实际问题和新的教学变量。我们在教学设计理论和实践中可知:
学习理论指导着教学中任务分析理论和方法。如: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和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理论可用来指导学习任务分析。
加涅把学习条件分为必要条件和支持性条件。不同的学习类型的必要条件和支持性条件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奥苏伯尔的同化论可运用来分析教学任务。
该理论阐明了认知领域内各种类型的学习的性质、过程和条件。也是进行教学任务分析的良好工具。奥苏尔提出根据学生之间知识基础进行教学,是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原理。
他的同化论为教师分析新知识与学生原有知识之间的关系,并根据原有基础知识进行教学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的理论:他认为:
只要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他设计了一种掌握学习程序,并对掌握学习的效果及其学校学习中的可行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的测验题编写技术为教师和教育测量人员在不知知识与智慧能力的条件下对学生的认知原有基础进行测量等。
3、试论述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一、 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文化一历史发展理论是维果斯基心理发展观的核心。他将人的心理机能区分为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两类。前者的发展受个体的生物成熟所制约,后者的发展则受社会文化一历史所制约。
高级心理机能具有问接性,间接反映的中介结构即为工具。在人的工具生产中凝结着人类的间接经验,即社会文化知识经验,这就使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所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所制约。间接的“物质生产工具”导致在人类的心理上出现了精神生产工具,即符号、语言。
人类特有的符号、语言的出现,使人的心理发生质的变化,形成了新质的意识系统。因此,心理的实质就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
以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为核心起点,维果斯基系统的阐述了儿童心理机能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因和指标。认为心理发展就是一个人的心理是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因此,就其原因而言:
社会文化历史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制约着儿童心理的发展;运用符号这一中介环节使心理活动得到质的改变;心理机能改变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即将社会文化的外部活动形式转化为内在的心理结构。
二、 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从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而言,其对教育活动有着诸多启示:
1、“最近发展区”思想:“最近发展区”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境下,儿童借助**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这种差异就是教育教学所带来的发展,是潜力的开发。
儿童的这两个发展水平的动力状态是由教育教学决定的,即教学创造出“最近发展区”。教育活动充当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历史环境的角色,在此影响下,儿童的主动性思维得到了充分培养和发挥,推动来了儿童的心理发展进程。
2、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环境和教育教学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也决定着智力的发展,其决定作用表现在智力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和活动特点上。教学可视为“人为的发展”。
因此教育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教育教学在儿童的心理发展进程中起到了外部拉动和熏陶的作用,通过这一交互作用,儿童的心理发展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和促进。
3、学习的最佳期限:对儿童的教育教学必须以生物成熟为前提,又要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最佳期限就是建立在正在开始又尚未形成的机能之上。
如果错过学习某一技能的最佳年龄将不利于其发展。教育教学的最佳期限也就是儿童最容易接受有关教育教学影响的时期。那就要求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对儿童的最佳教育期限准确把握,合理安排教育内容,科学编排与儿童发展相适应的知识和能力架构,运用恰当的教育教学方法。
而且随着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儿童的最佳教育期限也在不断变化,因此我们要适应这种变化,并对这种变化做出反应,修正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内容和形式,以适应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
6、试论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是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柯尔伯格用以解释道德判断发展的理论。2024年,他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心理学时,受到让·皮亚杰著作的启发,对儿童面对伦理困境所作的反应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在写作的博士**中,创立了这一理论,概述道德发展的阶段。
柯尔伯格的理论认为道德判断作为道德行为的基础,可以区分出6个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比前一个阶段对伦理困境的回应更为适当。柯尔伯格的研究表明,道德判断发展的年龄指标远远超出早些时候皮亚杰的研究结果也宣称逻辑与道德发展贯穿各建构的阶段。柯尔伯格在此基础上大为扩展,确定道德发展的过程主要是对正义的看法,并且这一发展降持续终生,赋予了这一研究的哲学含意。
柯尔伯格在研究中使用伦理困境的故事,关注人们在面临类似的伦理困境时,如何证明自己的行动是正当的。然后他将反应进行分类,总结出6个不同的阶段。这6个阶段属于3种水平:
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
(1)前习俗水平。
前习俗水平是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来进行推理。前习俗水平包括道德发展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都纯粹只是关心自己,表现出利己主义倾向。
在第一阶段,个体关注行为的直接后果与自身的利害关系。
在第二阶段,个体持“对我有何益处”的立场,将正确的行为定义为对自己最有利的行为。第二阶段的道德推理,显示对其他人的需要兴趣有限,而只关注自己是否得到更多的利益,第二阶段的观点经常被视为道德相对主义。
(2)习俗水平。
习俗水平的道德判断是青春期和**的典型状态。用习俗推理的人对行为进行道德判断时,会将这些行为与社会尚的观点与期望相对照。习俗水平包括第三和第四个道德发展阶段。
在第三阶段,自我进入社会,扮演社会角色。个体关注其他人赞成或反对的态度,保持与周围社会角色的和谐一致。
在第四阶段,重要的是遵守法律和社会习俗,因为它们对于维持社会有效运转非常重要。因此在这一阶段,过失是一个重要因素,它把坏人与好人区分开来。
(3)后习俗水平。
后习俗水平,又称为原则水平,包括道德发展的第五阶段和第六阶段。这时,个体又成为从社会突出出来的单独的实体。个人自己的观点应该放在社会的观点之前。
在第五阶段,认为个体应持有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因此,法律被看作是一种社会契约,而非铁板一块。那些不能提升总体社会福利的法律应该修改,应该达到“给最多的人带来最大的利益”。)
虽然柯尔伯格坚持第六阶段的存在,但是他很难找到一个被试能够一贯处于第六阶段。结果显示很少有人曾经达到柯尔伯格模型的第六阶段。
11、苏贝尔认知同化理论中有意义学习的主要观点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需补充)
答:一)有意义的学习的含义:
1 什么是有意义的学习(meaningful learning)
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认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2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1) 学习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逻辑意义。
2)学生表现出一种意义学习的心向,即表现出一种在新学的内容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的倾向。
3)学习内容对学生具有潜在意义,即能够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
3 有意义学习的类型
1)表征学习(representational learning)
2) 概念学习(concept learning)
3) 命题学习(proposition learning)
4) 发现学习
二)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认知结构同化论
1、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的相互作用得以发生的,即新旧知识的意义同时发生了变化。形成新的复合观念。
三)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1)学习组织的原则。
先行组织者(advance organizer)
先行组织者就是给学生提供背景性信息,它们与新知识相关联,并包摄性较广,是最清晰和最稳定的引导性材料。
2)逐渐分化原则--学生首先学习一般的、包摄性广的观念,然后根据具体细节对它们逐渐加以分化。
3)整合协调的原则--是对学生认知结构中现有要素重新加以组合,实质上是认知结构逐渐分化的一种形式
4)教学内容的安排:
根据逐渐分化和整合协的原由则,教材内容的最好编排方式是:第门学科的各个单元应按包摄性程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这样前面的单元可以与后面的单元构成上位对下位的关系,也就可以为后面知识的学习提供理想的固定点。每个单元内的知识点之间也最好是按逐渐分化的方式编排,使学生能通过最简的下位学习来理解新知识,使知识结构不断分化、丰富。
12、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正确对待布鲁纳的发现学习。
布鲁纳认为学习在于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认知结构反映了事物间稳定联系的内部认知系统,是用来感知和概括新事物的一般方式,它通过学习得以形成和改变。布鲁纳还认为,学习过程,也就是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是在内在动机的推动下,根据已有经验对新知识加以选择、转换、储存和应用。
所以,不论是掌握概念,还是解决一个问题,都是学习者主动参与的过程。为此,布鲁纳提出了发现学习理论,他提出在发现学习过程中,教师一般只提供学习问题和材料,学生则在有限的教师指导下独立思考、组织材料,通过大量探索和试误后自行发现知识、掌握相关原理和原则。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在世界教育领域有着相当大的影响,把布鲁纳的这种观点应用于我国的素质教育中,是具有一定启发意义的。
教育心理学复习题
名词解释 11.学习需要 学习期待12.诱因13.学习迁移14.知识 15.知识领会16.内化17.品德18.社会规范19.社会规范的学习20.社会规范认同21.偶像认同22.价值认同23.认同学习24.规范的信奉。1.经验 从已发生的事件中获取的知识,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2.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
心理学 教育 复习题
本次考试内容以 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 张向葵主编的 教育心理学 教材为主,考试题型有 填空题 判断题 选择题 简答题 案例分析题。一 填空题 1 创立了第一个完整的学习理论,成为教育心理学的开山鼻祖,并被誉为 2 教育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分为两大类 一是 的研究方法,二是 的研究方法。调查法属于 ...
教育心理学复习题
本次考试内容以 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 张向葵主编的 教育心理学 教材为主,考试题型有 填空题 判断题 选择题 简答题 案例分析题。一 填空题 1 创立了第一个完整的学习理论,成为教育心理学的开山鼻祖,并被誉为。2 教育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分为两大类 一是的研究方法,二是的研究方法。调查法属于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