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课堂记要

发布 2022-03-27 05:08:28 阅读 8403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一、拉瓦锡定量法研究空气成分实验。

hg(银白色)+o2hgo(红色)

点燃是瞬间过程,加热是持续过程。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是最早得出空气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科学家。

二、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

氮气n2约78% 氧气o2约21%

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等)约0.94%

二氧化碳co2约0.03% 其他气体和杂质约0.03%

三、物质的简单分类:

四、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量。

1、 装置及原理: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生成固体(体积忽略不计),形成压强差。要求:

产物不能是气体;只跟某一种气体反应。红磷充足。气密性要好。

弹簧要夹紧。集气瓶底部要铺一定量的水。要作记号。

2、步骤:①按图示装配仪器,检查装置气密性②取出燃烧匙,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燃烧③将燃烧匙快速伸入玻璃钟罩内。④火焰熄灭,冷却后,打开弹簧夹。⑤记录水面上升的位置。

3、红磷燃烧的现象:①发出白光或黄白色的光②放出热量③生成大量白烟。

4、红磷燃烧的表达式: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符号表达式:p + o2 p2o5

5、燃烧停止后,钟罩内现象:白烟逐渐消失,装置完全冷却后,水面上至钟罩空气体积的1/5处。

6、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7、实验结论低于1/5的讨论①红磷不够②装置漏气③管内有水滞留④温度未冷却至室温⑤红磷不能完全除尽氧气。

8、实验结论大于1/5的讨论①点燃红磷后,插入集气瓶太慢,部分空气被赶出②弹簧夹未夹紧,燃烧时,空气膨胀逸出。

9、集气瓶内装少量水的作用:①快速冷却②溶解白烟,防污染③※液封。

10、反推氮气的性质: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空气中各成分的作用(见教材):空气不但是生命的支柱,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

1、氧气:供给呼吸;支持燃烧;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方面的运用。

2、氮气:化工原料;充氮包装;保护气;液氮冷冻;超导研究。

3、稀有气体:电光源;保护气。氦气用作探空气球。

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但并非一层不变。

影响因素有海拔高度(各成分比例依然相同),地区差异,污染情况等。

污染种类:粉尘和气体两大类(三大气体污染物: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及臭氧。

污染气体主要**: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以及汽车的尾气。

防治方法:健全法律、普及宣传,治理(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对工厂的废气经处理后再排放)监督。

课题2 氧气。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气体物理性质的描述一般从色、态、味、密度、溶解性等方面入手)

无色无味气体,密度略大于空气,不易溶于水。

氧气→淡蓝色液态氧→淡蓝色雪花状固体,保存在蓝色钢瓶中。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火焰的产生,是由可燃物蒸气燃烧而产生的。燃烧不一定有火焰。

很多物质能与氧气反应。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现象更明显,一些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却能燃烧,说明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化学反应中提供氧,这种性质我们称为氧化性,作氧化剂。。

四、化合反应。

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特征:“多变一”

如:cu+o2+co2+h2o→cu2(oh)2co3

五、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凡有氧气参加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

包括明显的(燃烧),不明显的(缓慢氧化)。

不易察觉的氧化反应叫缓慢氧化。动植物的呼吸、食物的腐烂、酒和醋的酿造、农家肥料的腐熟、铁生锈、塑料和橡胶的老化。

缓慢氧化只放热,不发光。但可以引起燃烧(自燃——剧烈氧化)。

六、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关系(交叉关系)

课题3 制取氧气。

一、工业制法。

总结:(1)工业上制取氧气的方法为:分离液态空气。

(2)原理:利用沸点不同。

(3)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理论依据:含氧物质受热分解得到氧气。

2、药品:过氧化氢h2o2(通常加点mno2)

氯酸钾kclo3—— 白色固体(通常加点mno2)

高锰酸钾kmno4 —紫黑色固体。

催化剂。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反应速度,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不发生改变的物质。它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一变二不变”

它是条件之一,不是反应物,也不是生成物。

a、可以加快也可以减慢b、不改变产物的质量 c、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d、只针对一类反应,具有选择性 e、物理性质要改变。要参加反应,但最后又生成了它。

3、反应原理:

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kmno4k2mno4+mno2+o2↑

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kclo3kcl+o2↑

kclo3kcl+o2↑

过氧化氢→水+氧气。

h2o2→h2o+o2↑

h2o2h2o+o2↑

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一变多”。

4、装置的选择:(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1)【发生装置】选择气体发生装置考虑:①反应物的状态 ②反应的条件。

要求要求:反应物---固体反应物固体和液体

条件加热条件常温(不需要加热)

会叙述上面右侧四个装置的优点)

2)【收集装置】收集装置的选用应考虑:①该气体的溶解性 ②密度和空气比较。

排水集气法向上排空气法向下排空气法。

气体:必须是不、难、不易溶于水 (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小 )

共同要求:收集的气体不能与空气中的物质反应)

排水法收集氧气和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各自的优缺点。(不需验满,且纯度高;需验满,但较干燥。)

用过氧化氢制氧气(演示),注意提醒加药品的顺序对控制实验的影响。

介绍万能瓶(多功能瓶)的使用: 如图所示:

(1)如果收集氧气,则氧气从 (“a”或“b”)进入。

(2)如果收集氢气,则氢气从 (“a”或“b”)进入。

(3)如果瓶中装满水,收集氧气,则氧气从a”或“b”)

进入。氢气从a”或“b”)进入。

(4)如右图所示:如果瓶中的水上方是氧气,要让氧气出来,则。

水应该从a”或“b”)进入。

5、操作步骤:(以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为例)

先连接好仪器。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装---装药品,并塞紧带导管的胶塞。(如果是高锰酸钾,应在试管口处放一团棉花)

定---将装药品的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管口、铁夹的位置)

点---点燃酒精灯加热(用外焰先预热) (在点燃之前考虑好收集方法)

排水集气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当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将导管插入集气瓶收集)

收---向上排空气法: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导管要插到集气瓶底部)

离---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完毕后,先将导管从水槽中拿出来离开水面。(为什么)

熄---熄灭酒精灯。

6、检验:(1)检验是不是氧气: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放到集气瓶里,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2)检验氧气满不满:(针对的是向上排空气法)

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放到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说明氧气满了。

7、放置:将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正放在桌面上。

8、收集到的氧气不纯的原因:

①用排水法收集,集气瓶没有装满水。

用排水法收集,没等到气泡连续均匀冒出就开始收集。

装置。装配操作注意事项:

1 夹试管的部位:离试管口1/3或试管的中上部。

2 导管伸入试管不能太长,只需露出橡皮塞即可。这样有利于气体导出。

3 试管底要略高于试管口,防止产物水或药品中含有的水受热蒸发、冷却后回流到试管底部使试管破裂。

4 酒精灯应对准有药品的部位进行加热。

5 加热时,应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6 酒精灯里酒精不得多于2/3,不得少于1/4。

7 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只伸入集气瓶少许。有利于取出集气瓶。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集气瓶底部,这样更有利于排出空气。

8 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要在试管口放一小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堵塞导气管,引起**。加热时,先加热药品少的部位,再加热药品多的地方,可以减轻粉尘的产生。

9 撤装置时,应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流使试管破裂。

三、巩固练习。

1、指出并纠正下图中的错误。

2、几个为什么?

1)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管口为什么放棉花?

(2)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为什么等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才能收集?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课堂记要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两个变化。1 物理变化 没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特征 主要是形状 大小 状态的变化。2 化学变化 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特征 有其他物质生成。不能只依据发光 放热 生成气体 产生沉淀 颜色变化等来确定,只能做辅助判断 3 变化是一个过程。4 发生化学变化时...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

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练习题。一 选择题。3 蜡烛的火焰可以分为三层,其中温度最高的是。a 外焰b 内焰 c 焰心d 一样高。4 桌子上放一个空烧杯,烧杯内。a 是氮气b 是氧气 c 是空气d 没有物质。5 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a 氧气b 空气 c 过氧化氢d 高锰酸钾。6 下列物质燃烧时发出淡蓝...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

培优班九年级化学练习 二 我们周围的空气 可能用到的原子质量 h 1 c 12 o 16 na 23 cl 35.5 k 39 一 选择题。1 桂林 甑皮岩 古人类从事的生产活动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 采集野果 b 狩猎捕鱼 c 缝制衣服 d 钻木取火。2 电工师傅使用的 验电笔 中常充入一种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