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仕教师招考辅导。
心理学讲义。
福建金仕公职考试研究院。
一、 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 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1, 感知觉的定义。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舌头尝到滋味,**摸……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感知觉的规律与应用。
1)强度率:作用于感官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被清晰地感知。
2)差异率:对象和背景的差异影响着人们的感知效果。感知对象与背景差别越大,就越容易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就会越清晰,3)活动率:
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容易感知。教师授课时,要尽最大可能去化静为动。发挥多**优势。
4)组合率:凡是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清晰地感知。
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学生观察力的发展总趋势是:
1) 有意性不断增强即目的性增强。
2) 精确性不断提高。
3) 概括性逐渐增强即系统性增强。
4) 更具持久性。
学生观察力的培养方法:
1) 观察前明确观察目的、任务和具体方法。
2) 观察中掌握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观察的全面性
3) 观察后进行分析和总结。
4) 增强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其言语能力。
2, 记忆的种类、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1, 记忆的定义及种类。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从信息加工的角度,记忆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的种类:
1) 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分为:感觉记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存储时间大概为0.25-2秒。
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2分钟。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保留时间长,从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生,容量没有限度。
2) 根据有无预定目的: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
无意记忆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用任何有助于记忆的方法的记忆。
有意记忆是有明确的识记目的,并运用一定的方法,有时还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记忆。
3)根据材料本身有无意义或学习者是否了解其意义: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
机械记忆指仅依靠机械重复的方法进行的识记。
意义记忆是根据材料的内部联系,通过对材料意义的理解而进行的识记。
4)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划分为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以表象形式储存着,所以也叫表象记忆。
情景记忆是以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的事件(情景)为内容的记忆。
语义记忆是以各种有组织的知识为内容的记忆,又称语词逻辑记忆。
情绪记忆是以个体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运动记忆是以人们操作过的动作为内容的记忆。
2.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1) 从无意记忆向有意记忆发展。
2) 从机械记忆向意义记忆发展。
3) 由形象记忆向抽象记忆发展。
3, 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1) 识忆:有目的、理解地进行识记: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能激发人的识记动机,以理解为基础的意义识记效果优于机械识记;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可以提高记忆效果
掌握一些记忆术:关键词法,语义联想位置记忆法,简缩和编歌诀,谐音法、视觉想象等;
2) 保持:合理组织复习: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复习多样化、过度学习。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因此对心学习的材料的复习必须及时;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相结合。一般来说,分散复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复习;过度学习指在学习刚好达到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
3)回忆:学会利用各种线索:运用联想;双重提取法;利用线索;克服干扰;保持良好心态。
想象及想象力的培养。
1, 想象的定义。
想象是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2, 想象力的培养
1) 激发和培养想象的动机和想象的情感,创设问题情境。
2) 扩大知识面,丰富表象储备;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扩大学生的视野。
3)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他们开展想象。
4) 以学科教学为基础,把培养任务贯穿于每一节课,以课外兴趣小组为辅助,强化想象力的培养。
5) 带领学生参加实践,丰富人生经历,增加感性知识。
二) 思维的类型、思维品质及其培养。
1, 思维的定义及种类。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地、概括的反映,间接性和概括性是它的两个基本特征。
1) 按思维过程中的凭借物不同,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动作思维:以实际动作为支持的思维,在儿童的早期思维活动中占主要地位。
形象思维:运用已有的表象进行的思维,在个体发展中较早出现的思维。
抽象思维:利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的思维。
2) 按思维过程的方向或者答案的数目不同,分为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
集中思维,指把问题的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或最好的答案的思维。
发散思维:从问题出发,沿着不同途径寻求何种答案的思维。
2, 思维的品质及其培养。
1) 敏捷性:如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相应的内容。
2) 灵活性:培养发散思维和创造力,多方面多角度地考虑问题。
3) 深刻性: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循序渐进,由表及里。
4) 批判性:要有自己的态度,要质疑,不能总相信权威。
5) 独创性:不仅求同更要求异。
三) 问题解决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创造性及其培养。
1) 问题解决的过程。
1、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首要环节,能否发现问题依赖于主体的活动积极性,已有的知识经验等。
2、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
3、提出假设。提出假设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常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算法式和启发式。
4、检验假设。就是对提出的假设进行证实或者证伪。
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的特征:问题的类型和呈现的方式影响问题的解决。
2、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有经验的质与量都影响着问题解决。与问题解决有关的经验越多,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3、定势与功能固着: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是由以往经验引起的解决问题的倾向性。功能固着指人们将事物的通常或一般功能赋予事物的倾向性。
5、动机强度:中等强度的动机最利于问题的解决,动机强度与问题解决成倒u型关系。
6、情绪:情绪对问题解决一定的影响,紧张、惶恐、烦躁、压抑等消极的情绪会阻碍问题的解决,而乐观、平静、积极的情绪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除了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1, 创造性的定义。
创造性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有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产品的特性,新颖性和价值型是其两个重要特性。
学校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能支持或容忍标新立异者或偏离常规思维者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在可能的条件下,应给学生一定的权力和机会,让有创造性的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干自己想的事,为创造性行为的产生提供机会。
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应使考试真正成为选拔有能力、有创造性人才的有效工具,在考试的形式、内容等方面都应考虑如何测评创造性的问题。
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1.保护好奇心 :接纳学生任何奇特的问题,给予鼓励和赞赏,不应忽视或讥讽,并赞许其好奇求知。
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对学生所提问题,无论是否合理,均以肯定态度接纳。
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重视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观点,尽量采取多种形式支持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来理解事物。对学生的观点,要正面鼓励替代反面警告。
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 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进行丰富的想象,不拘泥于常规的答案,去掉定势和从众的思维方式。
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1.发散思维训练 ;如用途扩散、结构扩散、方法扩散与形态扩散等。
2.推测与假设训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对事物的敏感性,并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灵活应对。
3.自我设计训练;学习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完成自己的设计。
4.头脑风暴训练;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
四) 注意及其规律的运用。
1, 注意的定义。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基本特性。
2, 注意规律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注意的规律:
1) 注意纵向发展的规律:从无意注意为主向有意注意过渡。
在个体发展中,无意注意的发生先于有意注意。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认识活动常依赖无意注意,到了中高年级,儿童的有意注意迅速发展。
2) 巧妙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吸引学生的注意,无意注意受主客观因素制约的规律。
无意注意的产生。
3) 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加强有意注意,提高教学效率。有意注意受人们目的性支配的规律。
4) 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可以互相转化 。
5)注意的稳定与起伏相互协调的规律。
人在集中注意感知某一事物时,其注意很难保持不变,而是会时紧时松,有快有慢,表现出一种波动状态,即注意的起伏。
6)注意的集中与分配对立统一的规律。
注意集中的表现“一心不二用”, 注意分配的表现“一心二用”,经过训练,动作熟练,注意就可以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活动。
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一) 情感的发展及其教育。
1, 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2, 如何对学生进**感教育。
学校教育应根据青少年学生情感情绪发展的特点规律,有意识地确立学生情感培养目标,融学科知识教学和情感教育于一体,促进学生情感情绪的发展。
1)在教学中促进青少年的情商发展。
确立教学中的情感目标;充实和丰富学生精神境界,培养健康情趣,帮助学生合情合理地提出自己的需要和情感。
创设问题情景,挖掘各学科知识的内在的情感成分,丰富学生理智感。
实行愉快教育,缓解情绪紧张。
2)克服不良情绪,提高自我管理情感情绪的能力。
① 学会情绪规则,恰当表达情绪。
②学会心理调整,保持快乐心境。
学会自我调节,控制不良情。
2023年福建教师招考心理学模块 考试大纲整理
3 气质与教育 理解 气质定义 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 速度 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 脾气 秉性 性情 气质类型 胆汁质 多血质 黏液质 抑郁质。教育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了解学生的气质特点,因势利导地使之在已有的气质类型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个性。1 对待学生...
2023年福建教师招考心理学模块 考试大纲整理
1 认知发展与教育。1 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 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识记 应用 定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域感觉器官的事务的个别的反应。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务的整体的反应。感觉和知觉作为两种不同层次的心理过程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1 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是以生理作用为基础的简...
2023年福建教师招考心理学模块 考试大纲整理
1 认知发展与教育。1 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 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识记 应用 定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域感觉器官的事务的个别的反应。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务的整体的反应。感觉和知觉作为两种不同层次的心理过程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1 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是以生理作用为基础的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