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教师招考

发布 2022-10-19 10:54:28 阅读 7174

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1、对心理学最早的著作: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的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论灵魂》

中国《管子·内业篇》

2、以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为代表的构造主义学派。

以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为代表的机能主义学派。

以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学派。

以德国心理学家韦特海默为代表的格式塔心理学派。

以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主义学派。

3、人的心理活动主要分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来阐述。

1)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认识过程是基本的心理过程,情感和意志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

认识过程是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为了弄清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而产生的心理现象。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在心理学上统称为认识过程。

情感过程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引起的人对客观事物的某种态度的体验或感受。

意志过程是指认识的支持与情感的推动,使人有意识地克服内心障碍与外部困难而坚持实现目标的过程。

2)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是每个个体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现象,它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个性倾向性是决定个体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内部动力系统,是具有一定的动力性和稳定性的心理成分。个性倾向性是个性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相关的心理活动起着支配和控制的作用。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其中以性格为核心。

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这两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的。个性心理以心理过程(认识、情感、意志)为基础,已经形成的个性心理也反过来制约每个人的心理过程和在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

4、心理学的各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犯罪心理学 、职业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 、生理心理学 、咨询心理学)

5、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包括**理论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两个方面。

心理学根本的理论任务是通过心理学的研究进一步揭示心理、意识的问题。其中意识的起源问题是现在哲学的重大理论问题,是世界上尚未解决的饿三大问题之一。心理学的实践任务的总目标是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服务,为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6、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研究心理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实践任务(为搞好教学改革服务、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个性服务、为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为提高自己的心理修养服务)

7、研究心理学应遵循的原则包括三个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的原则、系统性原则)

8、研究心理学的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心理测验法、其他研究方法(活动产品分析法、个案研究法和教育经验总结法)

9、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活动的最高形态——意识。

10、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元是神经细胞(即神经元)

11、神经元是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三部分组成的。

12、人脑包括延脑、脑桥、中脑、间脑、小脑和大脑六个部分。

13、大脑与人的心理活动密切相关的三个部分(大脑皮层、边缘系统和基底神经节)

14、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15、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通过对动物行为的实验研究发现了一种由学习所形成的反应形式。经典性条件反射是由**生理学家巴浦洛夫在研究动物消化的胜利过程中发现的。

16、心理是脑的机能,并不意味着头脑本身能单独地产生心理。人的心理具有各种水平,意识是人的心理的高级水平和形式,它是以心理过程(包括认识、情感、意志过程)为基础的一个有系统的整体,其核心的因素是语言和思维,人的意识可分为自我意识和对周围事物的意识。

1)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源泉。

2)社会生活实践对人的心理起制约作用。

3)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现象。

4)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17、人在清醒时,大脑的兴奋占优势;人在睡眠时,则是抑制占优势。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是相互转化、相互诱导的。

第二章个性和个性倾向性。

1、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2、个性的基本特征包括四个方面(个性的整体性、个性的稳定性和可塑性、个性的独特性、个性的社会性和生物性)

3、个性的心理结构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活动的对象的趋向和选择。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它是个性结构中比较稳定的成分,主要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

4、需要是人脑对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反映。

根据需要的起源,可以把需要分为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生理性需要是个体为维持生命和延续后代而产生的需要,如进食、饮水、睡眠、运动、排泄和性的需要。社会性需要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为维护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而产生的需要。

根据需要的对象,可以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物质需要是指与衣、食、住、行有关的物品的需要,对劳动工具、文化用品、科研仪器等的需要。精神需要是指认知需要、审美需要、交往需要、道德需要和创造需要等,它是人类特有的需要。

所谓交往需要是指一个人愿意与他人接近、合作、互惠,并发展友谊的需要。

5、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类的需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本需要,它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需要。另一类是成长性需要,它包括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两类需要根据人直接生存意义及生活意义的大小,呈梯状排列。

6、动机是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引起动机必须有内在动机和外在条件,内在条件是需要,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而外在动机是诱因,诱因可分为正诱因和负诱因。

7、人类的动机好像汽车的发动机和方向盘,它既给人的活动以动力,又对人的活动的方向进行控制,动机具有活动性和选择性。

8、动机对人类活动的功能(引发功能、指引功能、激励功能)

9、根据动机的起源,可以把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生理性动机源于生理需要,它以有机体的是生理性需要为基础的,如饥、渴、性、睡眠、母性等动机。社会性动机又称心理性动机,它源于社会性需要,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如成就、交往、威信、归属和赞誉等动机,具有持久性的的特征,是后天习得的。

成就动机和交往动机被认为是两种主要的社会性动机。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在完成某种任务时力图取得成功的动机。交往动机是指个体愿意与他人接近、合作、互惠,并发展友谊的动机。

10、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

11、兴趣是人们从事活动的强大动力,兴趣对于人的活动的作用(对未来活动的准备作用、对正在进行活动的推动作用、促进对活动的创造性态度)

12、根据兴趣的内容,可以分为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物质兴趣表现为对食物、衣服和舒适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等的渴望。精神兴趣主要指认识兴趣,如对学习和研究文学、艺术、哲学、数学等的兴趣。

人的兴趣指向于什么内容,是个性倾向性的重要表现。

13、根据兴趣所指向的目标,可以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指对活动过程本身的兴趣。间接兴趣是指对活动结果的兴趣。

14、良好的兴趣应具备四个方面的品质:

一是兴趣的广度,兴趣的广度指个体兴趣的范围,良好的兴趣品质应在广泛兴趣的基础上有一个中心兴趣。

二是兴趣的倾向性,兴趣的倾向性指个体对什么都发生兴趣,有的兴趣的倾向性具有年龄阶段性,有高尚和低级之分。

三是兴趣的持久性,又叫兴趣的稳定性,指个体兴趣稳定的程度。

四是兴趣的效能,兴趣的效能指个体兴趣推动活动的力量。

15、根据兴趣的效能水平,兴趣可分为有效的兴趣和无效的兴趣。

16、根据兴趣的深度、范围和稳定性可将其分为最初水平(有趣)、中等水平(乐趣)和高级水平(志趣)。兴趣的发展一般由有趣到乐趣,由乐趣到志趣。

17、理想是个人对未来有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的向往和追求。

18、信念是坚信某种观点的正确性,并支配自己行动的个性倾向。

19、信念是通过三种方式形成的(直接经验、间接经验、推论)。

20、世界观是观念的体系,即一个人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

21、世界观包括认知因素、观点因素、信念因素和理想因素四种成分。

22、世界观对人的心理活动的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决定个性发展的趋向和稳定性、影响认识的正确性与深度、制约情绪的性质与变化、调节人的行为习惯)

第三章注意。

1、注意通常指选择性注意,即注意是有选择地加工某些刺激而忽视其他刺激的倾向。它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3、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

4、选择性注意的模型。

1)过滤性模型(英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德本特在2024年提出的)

2)衰减模型(美国心理学家特瑞斯曼在2024年提出的)

5、注意的外部表现(适应性运动、无关运动的停止、呼吸运动的变化)

6、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目的以及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注意可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刺激物的特点和人本身的状态。

1)刺激物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

2)人本身的状态。

无意注意是由刺激物的特点引起的,但起决定作用的是人本身的状态。

人对事物的需要和兴趣、人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和方法有以下几种。

加深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

培养间接兴趣。

合理地组织活动

1、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有助于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

2、根据任务提出一定的自我要求,经常提醒自己保持注意。

3、提出问题有利于加强有意注意。

用坚强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

7、注意的特征。

1)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注意的稳定性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

广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活动上的时间。广义的注意稳定性与人的主体状态和对象的特点有关。人的注意稳定性还存在着个体差异和年龄差异。

小学阶段儿童的注意稳定性发展速度很快,幼儿阶段和中学阶段的发展速度比较慢。同注意稳定相反的状态是注意的分散(又称分心)。

教师招考心理学

5 求知的需要 是指个人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探索 理解及解决与其他需要。6 审美的需要 是指对对称 秩序 完整结构,以及对行为完美的需要。7 自我实现的需要 指个人渴望自己的潜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所希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能力相成的一切活动。注意 注意 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

教师招考心理学试题

2013年天津市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模拟题及答案解析01 一 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10分 1.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诞生于 年。a.1879 b.1897 c.1789 d.1798 2.阶段的...

教师招考心理学试题

2014年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模拟题及答案解析01 一 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10分 1.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诞生于 年。a.1879 b.1897 c.1789 d.1798 2.阶段的儿童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