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教师招考心理学笔记

发布 2022-10-19 11:00:28 阅读 6175

心理学笔记。

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一、感觉:个别属性。

1、感觉适应 2、感觉对比 3、感觉相互作用 4、联觉 5、感觉的相互补偿 6、敏感化。

二、知觉:整体认识。

知觉的基本特征:1选择性(背景、对象、双关图);2理解性(言语);3整体性;4恒常性(会被破坏)

3、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 强度律(刺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板书、模型、声音)

2. 组合律(时空上接近或相似的刺激、分节分段、间隔、停顿、板书的空间布局和排列顺序)

3. 差异律(对象和背景差异越大越容易被感知、制作教具、绘制图表、进行演示实验以及板书、增大差异)

4. 理解律(言语指导可使感知更加迅速、完整;直观与言语相结合)

5. 协同律(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眼耳口鼻手协同参加)

6. 活动律(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易被感知;制作教具时注意变静为动)

4、观察力。

1. 含义: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特殊形式和高级形态。

2. 观察力的品质(6种):目的性、条理性、理解性、敏锐性、复杂性、精确性。

五、学生观察力的培养(2011简答):

1)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提高自觉性和积极性(2)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3)复习或者预习相关知识(4)学会做观察记录(5)观察后的交流、归纳、总结、反思。

2)记忆及其品质、记忆过程及其规律、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记忆: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应。

2、记忆的品质:敏捷性、持久性、正确性、备用性。

三、记忆的分类:

1)根据记忆的内容和经验划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2)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外显记忆: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

内隐记忆:指个体在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

3)根据记忆中信息的编码,贮存与提取: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4)根据记忆加工存储的内容:程序性记忆:知觉技能、认知机能和运动机能;陈述性记忆:事实和事件。

4、记忆过程:识记、保持、再认或者回忆。

1)识记:有意识记、无意识记;机械识记、意义识记 (2) 保持:对记忆的巩固。

五、遗忘(先快后慢;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遗忘的原因:1衰退说 2 干扰说(前摄抑制;倒摄抑制)3 动机说(压抑说)4同化说(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的简化过程;高级的代替低级的)5 提取失败说(舌尖现象)

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1)有意识记逐渐占主导地位 (2)意义识记在逐步发展 (3)在形象记忆的基础上抽象记忆迅速发展。

高中生: (1)有意识记占主导地位(2)理解识记成为主要的识记方法(3)抽象记忆占优势。

七、组织学生有效复习(2011简答)(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结合。

3)复习形式多样化,尝试回忆和反复识记结合(4)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三)想象及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一、想象:人脑对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二、想象的种类:

1、从有无目的性的角度,可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游神、梦、幻觉)

2、从想象与现的关系,可分为幻想、理想和空想

3、从内容是否新颖的角度,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幻想是其特殊形式)

三、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注意教学形式的开放性,多问“为什么”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6、营造自由宽松的氛围,提倡并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

四)思维及其品质、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一、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间接的反应;借助语言实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规律。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的特征。有概念、判断、推理等基本形式。

二、思维的类型:

1)根据思维发展水平的不同: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

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集中(求同)思维和分散(求异)思维;

4)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三、思维品质的特点:广阔性和深刻性、独立性和批判性、逻辑性和条理性、灵活性和敏捷性、创造性。

四、思维过程:1 分析、综合(基本环节) 2 比较、分类 3 抽象、概括 4 具体化、系统化。

五、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语言交流的训练;

4)发挥定式的积极作用;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六、创造性及其培养。

创造性: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以发散思维为核心;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潜能。

创造性的基本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影响创造性的因素:环境、智力、个性。

创造性的培养(2011安徽省某市论述题):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保护好奇心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④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发散思维训练②推测与假设训练③自我设计训练④头脑风暴训练⑤直觉思维训练;

五)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问题解决过程:发现问题(首要环节)→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关键阶段)→检验假设(检验方式:实际活动或思维活动)

问题解决影响因素(2010简答):

1.问题表征2.已有的知识经验 3.原型启发 4.定势和功能固着。

5.情绪与动机 6. 迁移影响 7.人格特征和个性特征。

六)注意及其功能、注意的基本特征(品质)、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的应用。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特征:指向性(心理活动有选择的反映一定的对象而离开其余的对象)

集中性(心理活动停留在一定对象上的强度和紧张度)

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分类: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品质:注意的广度或范围;注意的稳定性(分心、注意的分散);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正确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充分发挥与教学有关的刺激物的作用,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教师讲课的语言语调;在重点处注意语音语调;板书设计;多样化的教学设计;直观教学;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兴趣、需要)

2)尽量减少与教学无关的对象或活动的刺激作用,避免干扰。(教室的周边环境;教师的着装;把握直观教学的最佳时机;对不注意听讲的学生不当场呵斥;避免课前公布成绩或发试卷)

2、正确利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明确学习的目的,提高学生自觉性(2)激发学习动机(3)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4)利用课内外活动帮助学生学会组织和发展自己注意的能力。

3、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让学生在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中快乐地学习;

上课前,通过组织教学形成有意注意;讲授新知识时,利用多样性的教学设计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但在重点时,要要求学生形成有意注意,充分理解和思考问题;当学生保持了一段时间的高度紧张后,放松,无意注意;课即将结束时,要提出明确要求,有意注意,布置作业。

7)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根据逻辑学的“运算”概念划分智慧发展。从婴儿期到青春期有四个阶段。

1 感知运动阶段(0-2):感觉与动作分化;手的抓取和吸吮;9-12月获得客体永久性。

2 前运算阶段(2-7):用表象符号进行思维而非实际动作;语言出现;半逻辑思维;泛灵论;自我中心主义(皮亚杰三山实验);儿童的思维具有刻板性和不可逆性。

3 具体运算阶段(7-11)具备了抽象概念;物体守恒;思维需要具体事物支持;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

4 形式运算阶段(11-15)灵活性、系统性、抽象性;思维从形式中解脱;理解了符号的意义、隐喻、比喻;会概括;命题运算阶段;补偿性,可逆性;不恪守规律;不宜采取命令和强制性的教育,给予指导、建议。

二、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一)情感、情绪及功能;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

1.概念:情感和情绪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2.成分:独特的主观感受(不同与认识过程,从形象或概念反应事物);外部表现:人的表情(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生理唤醒(心率、血压等)

3.情绪(基本情绪:悲伤、快乐、愤怒、恐惧):情景性、冲动性、暂时性。人类和动物都有。感情发展的原始阶段,代表感情的过程。

4.情绪种类(根据强度、持续性、紧张度):心境:微弱、持久、有弥散性;激情(理智成分减少);应激。

5.情感: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人所特有。有社会意义,感情的内容。

6.情感种类:道德感(根据社会道德评价社会现象)、美感(评价自然界、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理智感。

7.情绪情感功能:适应、信号、动机、组织or信号、调节、感染。

8.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

小学生 a. 情绪的调节控制能力增强,冲动性减弱 b. 情绪和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社会性成分不断增加。

c. 高级情感进一步发展。

中学生 a. 情绪和情感的易感性、冲动性、两级性明显 b. 出现反抗情绪和逆反心理

c. 产生接近异性的倾向和愿望。

9. 教师如何帮助学生调节情绪。

1 创设问题情境,挖掘各学科知识的内在情感成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2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情感。

3 教学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

4 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情绪调节能力。

5 实习愉快教学,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形成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的情绪中学习。

10. 情绪调节法:认知调节法(艾里斯abc情绪调节法);合理宣泄法;理智调节法;转移注意力;幽默法。

2)意志及其品质、学生意志的发展和教育。

1. 意志: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有意识的根据目的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其中,克服困难是意志的本质特征。

2. 良好意志品质的特征:

自觉性(贯彻始终;盲从和独断);果断性(优柔寡断、草率);自制性(任性、怯弱);坚韧性(动摇)

心理学教师招考

心理学。第一章绪论。1 对心理学最早的著作 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的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论灵魂 中国 管子 内业篇 2 以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为代表的构造主义学派。以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为代表的机能主义学派。以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学派。以德国心理学家韦特海默为代表的格式塔心理学派。以奥地利心理学家...

教师招考心理学

5 求知的需要 是指个人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探索 理解及解决与其他需要。6 审美的需要 是指对对称 秩序 完整结构,以及对行为完美的需要。7 自我实现的需要 指个人渴望自己的潜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所希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能力相成的一切活动。注意 注意 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

教师招考心理学试题

2013年天津市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模拟题及答案解析01 一 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10分 1.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诞生于 年。a.1879 b.1897 c.1789 d.1798 2.阶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