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期末考试复习范围和试卷主要题型。
题型:单选(10题20分)、多选(10题20分)、判断题(10题10分)
简答题(2 题20分)、论述题(2题30分)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二节重点,细节;判断选择)
1. 广义的教育:广义教育的定义的外延包括学校教育和学校以外的各种教育,如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群众性宣传教育、群众团体中的教育活动、校外文化机构进行的社会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等。
2. 狭义的教育:特指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具有非常明显的专门化,可控性最强,具有明显的制度化。
3. 教育的内涵:一般来说,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如果用三个字来概括教育的实质,就是:培养人。
教育是个中性词,是把“双刃剑”:好的教育,让人走向睿智;反之,让人愚昧,而且愚昧得不可理喻。
4. 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解释教育规律的科学。
1) 宏观(作为教育科学的总称,指一个学科群):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教育规律为宗旨的社会科学。
2) 中观(作为单独学科):一门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教育科学。
3) 微观(作为师范院校学生专业基础课程):以广义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实践规范为主要内容的课程。
5. 教育产生的条件:人类劳动的进行(最根本的条件);(2)语言的形成。
1) 教育产生的最根本原因: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
2) 教育产生的时间:原始社会。
3) 原始社会教育的一般性质:无阶级性、非独立性、原始性。
6. .学校教育出现。
1) 历史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
2) 客观条件: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
3) 重要标志:文字的产生和应用。
4) 时间:奴隶社会(亚述和古巴比伦、埃及、夏朝称为“庠”“序”,但未确切证明、商有学校已从甲骨文证实)
7. 教育学独立的标志:2023年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世界上第一部完全以教育为论述对象的专著,是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
8. 名家的教育思想(另附)
9. 赫尔巴特的四个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后由其**扩展为“预备-提示-联想-总结-应用。
10. 凯洛夫观点:遵循马克思列宁主义认识论,提出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第二章人·社会·教育(名词的大概意思;宏观)
1. 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既具有矛盾性,又具有一致性(相互决定)。
2.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在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中处于中介转化地位。人是教育的出发点。
3.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起主导作用。作用不是万能的。起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取决学校教育内外方)
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个体的先天性素质、社会环境和个体活动。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在一定的前提下,它对个体的发展中起着相对的主导作用。
4. 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大概意思,怎么表现):指教育的社会功能。
1) 文化功能:
1 教育能够传承文化:可传递和保护文化;可活化文化。
2 教育能够改造文化:选择文化、整理文化。
3 教育能够创造、更新文化:通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来发挥其文化创造功能(教育文化功能基本方面);通过创造新的文化发挥文化创造功能。
2) 政治功能:
1 教育能够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2 教育能够促进政治民主化。
3 教育能够制造政治上的**和思潮。
3) 经济功能: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是表现为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表现为为经济活动再产生劳动者和再产生科学科学知识。具体表现为:
1 教育是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段:将劳动者:可能转为现实;一般转为专门;较低水平提升为较高水平;一种形态转为另一种形态;单维度变为多维度。
2 教育史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能传递和传播科学知识;能发展科学。
4) 教育诸社会功能的联系:教育诸社会功能的整体性、矛盾性。
5) 教育社会功能的特点:间接性、隐含性、潜在性、迟效性、超前性。
5.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1) 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制约教育结构;制约教育内容和手段。表现在:
对教育变化和发展提出某种需要(动力);为此提供相应的条件(可能)。
2) 政治对教育的制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制约教育的权力和机会;制约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3)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重功利轻发展的教育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重共性轻个性的教育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重服从轻自主的教育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
6. 教育的人的制约性。
1)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对教育的制约;2)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教育的制约3)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对教育的制约;4)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对教育的制约5)人的身心发展的整体性对教育的制约;6)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对教育的制约。
第3章 教育规律(不考)、教育原则、教育艺术。
1. 教育原则(大概意思):人们在总结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整个教育的根本性准则。
现代教育一般原则:
1) 人道性:指教育过程中教师应珍重学生的生命、学生的幸福,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权利,使教育过程和教育目的充满仁爱、人道精神和生命的意义。
基本要求:①珍重学生的生命、学生的幸福。②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权利。③使教育过程和教育目的充满仁爱、人道精神和生命的意义。④向学生提出严格合理的要求。
2) 个性:主要是指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独立性和自主性,并有意识地培育学生的个性。
基本要求:①端正对个性的认识②培养学生的自主性③处理好集体与个人的关系④培养学生的特长。
3) 创造性:指在教育过程中爱护学生好奇心,尊重学生主体性,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
基本要求:①培养学生强烈的好奇心②尊培养学生的冒险精神③培养学生的自信心④鼓励多样性和个性⑤鼓励学生全面发展⑥给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表现其创造力的机会⑦给学生传授一定的创造学知识。
4) 活动性:是指通过教育活动并在教育活动中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影响和获得主动发展。
基本要求:①联系实际问题和通过实际活动实施教育②开展丰富多彩、积极主动、深层内在的教育活动③多让学生自主活动④加强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碰撞⑤提高教师的组织才能。
5) 民主性:一是指教育机会的平等;二是指教育内部人与人关系的平等。
基本要求:①不断增加教育机会②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③把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结合起来④提倡启发式教育。
2. 教育艺术(主观题会用到一些知识,用来分析现象、实际):
1) 含义:教育者在长期艰苦的教育实践中,在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综合地、灵活地运用教育原则,并通过比较完美的教育双边活动,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等方面稳定、综合地表现出来的具有创造性和感染力的教育个性特点和美感。
2) 特点:情感性、双边性(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创造性(表现为:单项方式、方法运用的创造性;综合运用教育技巧的创造性、个人的教育风格的形成)、审美性。
3) 语言艺术:口头语言艺术(说服、激励、表扬、批评、群体教育口语、处理偶发事件的语言技巧、家访谈话技巧)、体态言语艺术(面部、姿态、手势、外部即外貌外形等)、教学幽默(表情、动作、书面语、口头语言)
第4章 教育目的。
1. 教育目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含义,四者的关系。
1) 教育目的:是依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对人的认识而形成的关于教育对象的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它以观念或思想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概括来说,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
2)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3) 培养目标: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教育的具体目标。
4) 教学目标: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5) 四者相互联系又存在区别: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
1 教育方针一般包括:教育的性质和指导思想;教育工作的方向,主要指特定时期的教育工作方针;教育目的,即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要求;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和基本原则。其中,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中核心和基本的内容。
正确的教育目的观有助于制定有效的指导教育实践的教育方针。
2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既有一致性,又有区别。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总的规格要求,而培养目标是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教育的具体目标,它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教育的总目的决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同时,教育目的只有具体化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才能现实操作和具体落实。
3 教学目标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进一步具体化。教学工作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类型,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最基本的途径。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反映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接受教育目的的规约;同时,教育目的则以教学目标为中介而从观念设想转化为行动追求。
2. 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代表人物,代表观点)
1) 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主张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教育目的应以个人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强调一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为主张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谋求国家利益、社会发展,以及为了满足个人谋生的功利性需要;而在于弘扬人性,发展人的理性和个性,使人成其为人,使人精神丰富,道德高尚。
1 卢梭:个人本位论最为极端,具有明显的***倾向。教育的目的,应是培养身心率性发展的人。《爱弥儿》
2 爱伦·凯:并不热心于抨击社会本身的弊端,也不怎么关注社会本身;主要热衷于颂扬儿童真善美的天性和自由个性,强调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对儿童进行压制,而应该促使他们自由自主地发展。 是新人文主义性质的个人本位论。
教育目的以培养理想的人性为首要目的。
3 鲁迪格尔:并不拒绝教育的社会目的,也不把教育的个人目的与教育的社会目的完全对立起来;而只是认为,社会价值要以个人价值来体现,社会的完善通过个人的完善才能实现。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个人,而不在于社会。
他坚决反对将教育的社会目的作为教育目的的主要部分,而只是将其视为教育目的中的一个次要部分。主张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教育目的应以社会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个人不过是实现社会目的的工具,教育的一切都应服从社会的意志。
教育目的就是使个人适应社会生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公民。
教育学复习重点
1 教育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包括观察法 实验法 临床法 问卷法 测量法 文献法 历史法 比较法 经验总结法 统计分析法等。2 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的本质是教育自身所固有的,较稳定的根本性质,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一切事物的特殊属性。高等教育既有属于上层建筑的属性,也有属于生产力的属性,还包括既不是生产...
教育学重点背诵
教师资 教育学背诵稿。绪论。教育学 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四阶段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学记 论演说家的培养 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资本主义社会,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 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提出班级授课制。1176年康德讲授教育学,是教育...
2023年教育学重点缩印
教育学重点。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一 教育的发展 1 教育的概念 我国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是战国的。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谢弗勒在 教育的语言 中把教育的定义区分为三种 是界定教育的起点。教育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是人的教育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教育的本质是。教育的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