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管理的定义: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
2. 如何认识管理:
目的——发挥集体的作用。
任务——配置资源、建立秩序、营造氛围。
手段——计划、组织、激励、协调、控制。
3. 管理的性质:管理具有二重性(略)
4. 管理的作用:
a) 管理是组织存在的黏合剂。
b) 管理是效率的推进器。
c) 管理是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组织文化的调节器。
d) 管理是引导组织前进的导航仪。
e) 管理是组织活动的监测器。
管理的原则。
f) 系统原则。
g) 信息—反馈原则。
h) 效率—效果原则。
i) 责、权、利统一的原则。
j) 权变原则。
k) 发展原则。
服务原则。管理学的结构和内容(略)
1. 科学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就是将科学的方法应用于管理之中,具体地说就是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分析研究有关的因素,从大量的数据中找出规律,做出判断,采取措施,形成一套有条理的管理理论。
l) 泰罗(“科学管理之父”,《科学管理原理》)与泰罗制(针对劳资纠纷、薪酬标准不定等问题)
泰罗制的主要内容:
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效率(进行工时、动作研究,得出合理的日工作量。即工作定额原理)
选配原理(能力与工作相适应)
标准化原理(科学地分析搭配方案,结合最好的因素)
奖酬原理(采用有差别的计件工资付酬制:制定定额,采用差别计件工资制鼓励工人超额完成定额,依据工人实际表现支付工资而非工作类型)
劳资双方的精神革命(共同提高劳动生产率)
分工原理(计划与执行相分离)
实行“职能工长制”)
例外原理(高级管理人员只保留对例外事项的决定和监督权)
m) 科学管理理论的其他代表人物。
1) 亨利·甘特:用图表(甘特图)的形式进行计划和控制。
2) 吉尔布雷思夫妇:时间与动作研究。
3) 亨利·福特:流水线大量生产管理技术的倡导者。
4) 卡尔·乔治·巴思:应用数学方法。
2. 组织管理理论。
a) 法约尔(“现代经营管理理论之父”)的管理理论。
企业的六类经营活动:
技术活动。商业活动。
财务活动。安全活动。
会计活动。管理活动(核心)
1) 管理要素:五种基本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2) 管理原则(14条,略)
b) 韦伯(“组织理论之父”)的行政组织理论。
1) 明确的分工(每个职位的权力与义务有明确规定)
2) 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
3) 人员的任用(正式考试和教育训练)
4) 职业管理人员。
5) 遵守规则和纪律。
6) 组织中人与人的关系(以理性准则为指导)
3. 人际关系学说:梅奥(梅约)及其霍桑试验。
其中心问题就是要注重企业中的人的因素。
1) 工人是“社会人”,而非单纯追求金钱的“经济人”
2) 企业中存在“非正式团体”
3) 领导应通过提高职工满意度来提高工人的“士气”,从而提高效率。
4. 行为科学理论(比起人际关系理论,行为科学理论进一步研究人的行为规律,找出产生不同行为的影响因素,**如何控制人的行为以达到既定目标。研究的内容包括:
人的本性和需要、行为的动机,特别是生产中的人际关系)
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在第九章详细介绍)
现代管理理论丛林。
a) 社会合作系统学派。
b) 经验或案例学派。
c) 人际关系行为学派。
d) 群体行为学派。
e) 社会技术系统学派。
f) 管理科学学派。
g) 管理过程学派。
h) 决策理论学派。
i) 沟通中心学派。
j) 系统管理学派。
k) 权变理论学派。
l) 经理角色学派。
组织文化理论学。
1. 组织文化的概念: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组织内部所形成的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和遵守的文化形态的总和。它包括价值观、道德标准、行为规范、规章制度、精神风貌等,其核心是价值观。
2. (组织文化的构成要素:
一个组织的文化是由若干要素构成,并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每个要素的影响。在这其中,对组织文化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有共同价值观、行为规范、形象与形象性活动。
3. 组织文化的内容。
a) 组织物质文化:组织环境、组织标志、组织实物(核心是组织产品)
b) 组织行为制度文化:组织目标、组织规章制度、组织文化活动、组织作风。
c) 组织精神文化:组织价值观、组织精神、组织道德。
组织文化的功能。
a) 导向功能。
b) 凝聚功能。
c) 激励功能。
d) 约束功能。
e) 调适功能。
辐射功能。4. 组织文化建设的途径。
培育组织精神:组织精神的培育必须通过提倡、实践、总结、提炼的过程,必须是组织成员的自觉意识和迫切要求。培育组织精神可通过以下途径:
1) 思想教育。
2) 确立激励性的组织目标。
3) 榜样示范。
重视**宣传。
a) 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1) 树立科学的制度意识。
2) 科学的制定制度。
3) 注重制度执行中的文化引导。
b) 提高组织成员的素质:提高管理者和普通员工的素质。
c) 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1) 加强思想教育。
2) 开展各种集体活动。
3) 建立、健全民主管理。
d) 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
1) 提高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与工作质量。
2) 设计自己的形象标志。
3) 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4) 加强广告宣传活动。
5) 加强和新闻界的沟通。
1. 决策与决策过程。
决策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决策是指在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实施的方案;广义的决策是一个过程(包括一系列的具有先后顺序并互相关联的决策活动称为决策过程)。
决策的要素。
a) 决策主体。
b) 决策备选方案。
c) 不可控因素。
决策后果。2. 决策的步骤。
a) 识别问题,诊断问题。
1) 识别问题。
2) 查找问题的原因。
3) 分析问题。
b) 确定目标。
c) 拟订备选方案。
d) 评价备选方案。
e) 决定实施方案。
f) 执行方案和检查方案的有效性。
3. 决策的分类。
a) 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1) 程序化决策。
传统的决策方法:组织惯例和组织结构(组织结构也是信息系统)
现代的决策方法:运用运筹学和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进行决策。
2) 非程序化决策。
传统的决策方法:主要指依靠人们的经验和直觉进行决策的方法。为避免个人经验直觉的弱点,创造了主观概率法、头脑风暴法和德尔菲法等利用集体经验判断的决策方法。
现代的决策方法:指探索式问题解决技术,用计算机帮助人们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v 问题求解或决策的过程是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不断分解问题的过程。
b) 确定性决策和非确定性决策。
1) 确定型决策:是指一个方案的决策环境是不变的并可确切**决策的结果。
2) 非确定性决策:是指在决策时客观环境存在一些不可控的因素,或存在几种自然状态,由此,一个方案可能出现几种不同的结果。
c) 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
1. 计划的含义:计划就是制定组织目标并设计实现该目标的行动方案。
2. 计划的作用(进行计划的原因)
a) 环境的不确定性给组织带来了不同程度的风险。
b) 现代企业的生产过程和服务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和细致的分工和合作过程。
c) 计划是合理配置资源的重要手段。
3. 计划的性质:目的性、首要性、普遍性、效率性、创造性。
计划的要素。
a) 宗旨。
b) 目标。
c) 政策。
d) 资源。
e) 任务。
f) 程序。
g) 规则。
h) 标准。
i) 时间。
j) 负责人。
k) 地点。
方法。编制计划的步骤。
a) 估量机会。
b) 确定目标。
c) 确定计划的前提条件。
d) 选定备选方案。
e) 评估备选方案和选择方案。
f) 拟定派生方案。
编制预算。4. 计划工作的方法。
a) 甘特图。
b) 计划评审技术(网络计划技术)
5. 目标管理:组织的上级和下级管理者一起制定组织的共同目标,根据预期效果规定每个人的主要职责范围,并用这些衡量尺度作为工作的指导方针和评定个人所作贡献的标准。
1. 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
a) 目标责任原则。
b) 精简效能原则。
c) 分工协作原则。
d) 统一指挥原则。
e) 责权利相对应的原则。
2. 组织结构的基本类型。
a) 直线职能制(集权程度较高):
整个管理系统分为两大类机构和人员:直线机构和人员(对组织目标实现有直接贡献)、职能机构和人员(协助直线人员实现组织目标,无权对直线机构指令)
优点:实行专业化分工,体现统一指挥原则,减轻了直线领导者的负担。具有较高的工作效率和较高的稳定性。
缺点:各部门的横向协调较差,不利于培养组织全面的管理人员,适应性较差(沟通时间长)
b) 事业部制(适当分权):
事业部内按职能设置管理部门;事业部独立核算;三大中心的管理体制。
优点:利于最高管理层集中精力制定重大政策方针;各事业部有一定自主权;有利于培养比较全面的高级管理人才;有利于组织专业化生产,提高效率。
缺点:各事业部容易忽视企业总体目标,增加管理人员的数量和管理费用。
c) 矩阵型组织结构(项目部,多为临时型组织)
矩阵组织的员工既属于项目负责人领导,又属于原部门负责人领导。
优点:加强不同部门间员工合作和信息沟通,有利于人才培养,提高人员利用率。
缺点:容易双重指挥,容易出现项目负责人责任大于权力的现象,员工容易产生临时思想。
3. 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
a) 管理幅度(或管理跨度,管理宽度):管理人员有效地管理下级人员的人数。
b) 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成反比关系,即在既定的组织规模下管理幅度越大,管理层次越少。
c) 扁平结构和直式结构:两种结构的优缺点;现在扁平结构使用较多。
4. 部门:把组织的职能和活动进行分组,形成一个特定的工作领域和权力领域。
5. 组织权力。
a) 职权:是建立在管理职位上能够做出决定、发布命令并期待下属服从其命令的正式的、合法的权力。
b) 授权:委派工作和分配权力的过程。
授权与分权的联系和区别(p163);分权:把较多的和较重要的权利授予下级。
1. 领导:是一种影响力,是指通过领导艺术影响人们为组织目标作出贡献的过程。
2. 领导方式:在管理过程中,领导者运用权力实施影响的行为方式。它是在特定的环境中,根据作用对象的特点所发生的行为,体现领导的效能和能动作用。
3. 路径—目标理论(罗伯特·豪斯):领导者的工作是帮助下属达到他们的目标,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以确保各自的目标与组织的总目标一致。
路径—目标理论提出了以两类权变变量作为领导行为—结果关系的中间变量。
当环境结构与领导者行为相比,重复、多余或领导者行为与下属特点不一致时,效果均不佳。
4. 权变制宜理论(费德勒):影响领导者工作的环境因素有三方面:
a) 领导者和下属的关系。
b) 职位权力。
c) 任务结构。
第9章激励职能。
1.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如右图)
a) 生理需求:薪金、健康、福利。
b) 安全需求:职业保障、意外防范。
c) 社会需求:人际关系良好、团体的接纳和组织目标保持一致。
d) 尊重需求:地位、身份、权力、责任与他人的薪金相对高低。
e) 成就需求(自我实现需要):能发挥个人专长的组织环境、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2.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激励—保健理论)(略)
3. 激励的种类:
a) 目标激励。
b) 参与激励。
c) 强化激励。
d) 通过工作设计使工作内容丰富化。
1. 团体:组织中的一群人,其成员在工作上互相依存,在心理上意识到对方,在行为上相互作用,为共同目标而结合。
团体的特点:相互依赖,相互作用,有归属感。
2. 团体的类型。
a) 正式团体:是指为了有效地实现企业的目标而规定企业各个成员之间相互关系和职责范围的一定的组织体系。
b) 非正式团体:是指在共同工作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具有共同感情的一种没有任何组织形式的群体。
3. 团体的作用(正式团体)
a) 完成组织赋予的任务。
管理学管理学原理复习
管理科学是一门运用多学科,多领域的理论 方法 技术和知识的综合 叉学科,是一门现代运用科学,其目的是研究人类在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管理学复习资料。管理科学是一门运用多学科,多领域的理论 方法 技术和知识的综合 叉学科,是一门现代运用科学,其目的是研究人类在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管理学复习资料。管理科学...
管理学管理学各章复习要点
第一篇总论。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一 名词 管理 权变管理理论。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 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权变管理理论。其核心是力图研究组织与环境的联系,并确定各种变量的关系类型和结构类型。强调管理要根据组织所处的环境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环境寻求不同...
管理学复习
第一章管理者与管理。什么是管理。管理的定义。什么样的组织需要管理?为什么?效率与效益有什么区别?举例什么。什么是经营?什么是管理?组织有哪些特征?管理有哪些职能?由谁来执行?根据管理者角色理论,管理者扮演着哪些角色?有效的管理者也是成功的管理者吗?为什么?第二章管理的演进。产业革命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