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课聊吧,聊出精彩”
---什么是周长》的课例研讨。
金水区黄河路第三小学靳晶晶。
1、问题的产生
我们问题的产生源自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
教师的困来自:概念是学习数学的开始,是进一步推理的依据,是实际应用的前提。在教学中我们遇到概念课,总是充分进行课前准备,去研读教材,设计丰富情境,利用具体的操作,丰富学生几何图形的建立,但是,从后续的练习中,从学生的表述中,我们感觉学生对概念的掌握还是有困难,理解不深,不会灵活应用。
我们下了很大的功夫却收效甚微,问题到底出在哪?如何解决?
学生的惑来自:对于学生来说,觉得整节课上得很轻松,很愉悦,有有趣的情境,有动手操作,有小组活动,认为自己数学概念学会了,但是遇到判断,遇到练习,遇到测试时,题目有稍微的变化,或是稍复杂的情境,或是有图形变化位置等等,学生就无从下手,不知所措。如何让数学概念真正在学生大脑中建立起来,让学生真正理解并灵活应用?
教师的困,学生的惑,成了我们的困惑,针对这些困惑,我们认为关注学生,研究学生学习概念的思维过程,通过课堂实践上好概念课,就成为我们的研究目标。
二、《什么是周长》案例分享。
下面和大家一起分享《什么是周长》的实践研究。
1、前测——读懂学生。
我们共抽取了4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每班10名,好、中、差数学程度均等。
设计题目主要考察:1、学生对边线的理解。2、学生对周长的理解。3、学生对测量周长的已知经验有哪些。
调查前,我们对学生的分析是学生只能从表面理解周长是一周的长度,但到底一周是什么意思并不清楚,学生会描出边线,但对于到底为什么这样描边线并不明白。
通过调查我们知道,学生对周长有了一定的初步感知,学生能正确描出边线,但对于测量周长的方法有所欠缺,我们应在结合生活实例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帮助学生逐步感悟周长的的本质属性。
2、实践——读懂教材。
1)第一次尝试。
根据前期《什么是周长》的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有了第一次的教学设计,我主要重视到图形概念课的四步流程,把环节一认识边线,即学生借助学具、实体、实例,让学生通过描一描、摸一摸、说一说等多种感官积累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环节二认识周长,即通过看一看、说一说等多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让学生能从共同特征中抽象出周长的概念;环节三测量周长,即通过看一看、做一做、说一说,小组合作完成测量周长,进一步理解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环节四数一数,即独立尝试得到周长的方法,应用周长概念解决问题。
在四个教学环节中,尤其对于前两个环节,我设计的过细、过碎,虽然想力争体现让学生通过多种操作活动,来理解周长,但每个活动用时过长,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学生的许多活动其实可以整合在一起来进行,没有必要分的那么细,例如,在认识边线中,一共分了四个小的环节,先描树叶的边线,再描数学书封面的边线,接着描出自己喜欢物体一个面的边线,最后指一指、摸一摸身边一个物体的边线。过多的活动只会扰乱学生的思维,其实,在这个环节中,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描树叶的边线、数学书封面的边线、一个任意物体一个面的边线,甚至可以把这三个一起来描,再小结自己的方法,强调围着边线描一周,在40位同学的前测中,我们也看到,所有同学都能正确描出边线,所以,学生对于边线并没有难点,我们本节课的重点应该放在环节三,测量周长。
在测量周长时,我用了两个操作活动,即测量树叶的周长和测量数学书封面的周长,这里,学生还是有些亮点的,但由于时间关系,没能让不同的小组来上台汇报,所以不如仍然可以借助环节一的方法,把描的边线都放在一起,四人小组合作,共同商量完成测量一个周长或者两个。在此活动中,就需要有个明确的要求,有组内的分工,有活动的秩序,最后,上台来汇报小组的方法,其他成员补充。
在研究课题过程中,我们也常借助各种机会外出听课,听取别的老师在这方面的经验,比如,我们听取有关五年级《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教学,听取《周长》的图形概念教学,在不同课堂中,去寻找去发现图形概念课的学生建立过程。
2)第二次修改。
在第一次试讲《什么是周长》的基础上,我再次进行了修改把活动进行整合,让学生通过一个个人活动---描,通过一个小组活动---量,通过一次小组汇报---讲,来完成本次的教学。
整体感觉,比第一次试讲好很多,学生能通过自己的描认识边线的一周,理解一周的长度是周长,通过小组合作**、测量得出周长,知道用绳子、软尺、尺子等多种工具测量周长,能得到测量图形周长的方法,进一步体会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3)具体的操作。
用彩笔描出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边线。
分析:被调查40名学生,都能正确用彩笔描出物体的边线,说明对于边线的认识学生没有障碍。
基于这道题的分析,所以我们在第一次教学设计时,忽略了学生对边线的理解,直接让学生描出树叶的边线,学生确实都能正确描出来,但是我们同时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学生会描出边线,并不等于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边线,更无法帮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什么是边线,能用语言准确描述如何描出边线,才是真正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周长。
于是,我们有了第二次的教学设计。
有4只可爱的小蚂蚁要在树叶上进行跑步比赛,咱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比赛规则是: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一周。
仔细观察,它们谁是按照比赛规则来跑步的,为什么?
第1 只:沿着边线从起点又回到了起点,跑了树叶的一周。
第2只:没有从起点回到起点。
第3只:已经回到起点又往前跑了,爬过了。 跑了一周多了。
第4只:没有沿着树叶的边线爬行,不符合规则。
哪只蚂蚁获胜了?
小结:第1只小蚂蚁按照比赛规则获得了胜利,我们将树叶的某个地方作为起点,沿着边线再回到起点,就是树叶边线的一周。
通过这样的强调,再让学生用彩笔去描出树叶的边线,学生就更清楚明了,目的明确了,描完之后,再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描的,再次指引学生说出,要从一个起点,沿着边线描一周,再回到这个起点。这样,学生就能理解树叶的周长就是指的树叶这一周的长度。
三、我们的收获。
1)这节课的收获:
虽然在一节课中的观察、操作活动很多,但每次的活动目的不一样,要求也不一样,学生在每次的活动中收获也不同,这就需要教师掌握好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每个环节要让学生怎么做,教师怎么去引导,如何一步步规范学生,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形成过程。
2)几何概念课的收获:
我们都竭尽所能在帮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来改进教学,创设和几何概念本质属性相关的情境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帮助我们解决数学中的问题,让学生快乐的学习!
通过实践研究,我们深深的体会到:概念在脑中的建立是个人思维修正过程,是逐步完善、提升的。不能急于求成,不能“一刀切”要求。
不同学生学习概念的“速度”“水平”是不同的,取决于:学生的“智商”、学习能力的开发、学习经验的积累、教师的教学艺术、概念本身的难度等等。
通过实践研究,我们深深的体会到:只有“读懂学生、读懂教师”才能真正的“读懂教材”、运用好教材,使教师上好每一节概念课,学生牢固掌握好每一个概念,使学生真正从思维上对概念得到提升!
接下来,我们会针对这一课题继续向前,在几何概念课的教学中,让我们和学生都充满快乐与智慧!
小课题研究汇报稿
各位领导 专家 老师们 一 我们组研究的小课题是 高年级课文课堂提问方式的研究 二 课题研究的背景 目的及意义。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准确 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我们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提...
小课题汇报发言稿
镇江市京口区实验小学杨波。尊敬的各位专家 老师 早上好!小学英语拓展性作业的多维化设计与实施的研究 是由我研究的一个市级小课题。一年时间已顺利结题,并得到市 区教科所老师的肯定。我想取得的成绩与我如何选题 加强课题的自我管理和善于积累,不断反思是分不开的。下面就把一些体会 经验与大家分享和交流。一 ...
课题结题汇报发言稿小课题汇报发言稿
经过课题组成员的辛勤工作,努力探索研究,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下面就课题的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一 选题选题一定是我们教学中迫切解决的问题。一个好的课题一定要能帮我们解决日常教育教学当中遇到的并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我校面临的一个迫切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提升学校高年级学生的合格率。选题起源是三个方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