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作文教学的反思

发布 2021-05-31 03:43:28 阅读 4357

——对材料的使用的几点想法。

壁江山”,担负着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和书面交际能力的重要任务。相对于阅读教学,作文教学更能张扬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奎文实验中学高三语文组彭志华。

作文教学是语文部分,与阅教学的重要组成读教学一起构成了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语文教学的“半的创造力。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的作文或是缺乏个性,千篇一律,或是脱离生活,空洞无文,作文不是自己真情实感的载体,而成了蒙蔽自己、覆盖自己的一层帷幕,这实在是作文教学的悲哀。怎样改变这种低效状态,笔者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在以下两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一)充分利用素材,解决学生“无米之炊”

许多学生怕写作文,视写作文为畏途,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感到无东西可写。这固然是由于学生素材积累太少,除应加强积累外,笔者认为积累与写作之间的思维脱节,使平时积累的素材时常处于休眠状态,也是学生感到无东西可写的重要原因。那么作为教师,就应该为学生解决“无米之炊”的难题,帮助学生分析素材,激发已有的素材。

1、充分地挖掘课本宝藏。

学生装接触最多的是课本,但我们往往没有认识到课本的重要性,结果让学生很反感受学习课文,认为凡是课本上的东西都不新鲜,总想看点课外的。其实,教材是一本选文极精的书,可以称作精品中的精品,只要我们很好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喜爱课本,就能将课文阅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课本里有无尽的宝藏:优美的语句、奇妙的构思、丰富的写作素 ……这些都可以引导学生翻出花样来。

首先是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语句,适时地用到作文中来。只有不断积累,才能积跬步以至千里,聚细流而成江河。例如,在中学阶段让同学们记下不少名言警句是大有裨益的。

但许多同学认为这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中的默写题。其实不然,如果我们稍加引导,让同学们将一些名言警句恰当地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会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比如在谈到今年的高考满分作文《怎一个“情”字了得》时,看来,作者教材读得很熟,简直是倒背如流。

许多地方都引用或化用了教材中古诗文的语句,如谈楚怀王的第四段,读来让人感觉语言简洁,意蕴却非常丰厚。原因何在?就是作者恰到好处地化用了《屈原列传》中的一些语句和一些史实。

结尾段之所以精彩,也是除化用了李清照的词句外,还将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的句子为我所用了。同时,还化用了《失街亭》中“挥泪斩马谡”一段素料。在写“美是人的主观感受”时,有同学在作文中写过:

一枝花在大家的眼中,不仅仅是一枝花,它会随着人的心境的不同,给人以不同的感受:伤心的人会说:“感时花溅泪”,高兴的人会说:

“花儿对我笑”,憔悴的人会说:“人比黄花瘦”,欣喜的人会说:“人面桃花相映红”。

这是直接借用名言警句写出的文字。

其次,引导学生借鉴课文的构思和写作方法。如学习鲁迅《药》中的人物刻画;朱自清《荷塘月色》运用语言的技巧(通感、比喻、拟人);汪曾祺《胡同文化》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孙犁《黄鹂》由事物按时间展开,并从事转到理的写法。

2、变换角度,一料多用。

高考情况下,作文,写什么比怎么写更重要。所以笔者认为,指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材料,提取同一则材料的不同意义,用活,用充分有限的材料,以适应变幻莫测的话题作文,是一条值得语文老师探索的作文教学新路子。

一个材料,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分析,可引出多种观点、看法。同样,一则材料,只要善于变通,可以作多种用途。观点与材料之间并非一对一的关系。

如:据报载,一出租车司机在救助一位被一辆货车(货车逃逸)撞伤的老人时,先让老人写下证明(证明不是自己撞的),然后才救助老人。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热心助人的好司机,同时,也可以看到由于某些人道德沦丧而带来的不良影响,既有交通事故问题,又涉及到当今社会风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人的思想道德修养等问题,还可联系到“以德治国”的理念等等。

要做到一种材料多种用途,关键要勇于思考,勤于思考,从多角度看问题。

3、注意身边小事。

目前,大多数学生觉得自己的生活整天“两点一线”,单调、乏味。为安全计,学校也很少组织活动。于是上课、下课、作业,周而复始,身边几乎无大事发生。

的确,现在的学生生活圈子比较狭窄,但也决不是生活在真空里,游离于生活之外。只要有心,有搜集材料的意识和愿望,你一定会发现身边有好多的东西值得存储起来,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就应该敲醒他们沉睡的心灵。能为每一次的太阳升起而欣喜,为每一次的日落而悸动,每阵风吹过都能让他的心湖泛起阵阵涟漪,每一声蝉叫鸟鸣都能激起他翩跹的思绪,周围的一切是那样的容易刺激他们的感官,触动他们的心绪。

美学家罗丹曾经说过:“用自己的眼睛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作文同样如此,要让学生从平凡普通的事物中发现生活的真谛。

如:同班某学生迷恋网吧,几乎走上犯罪道路;我家买上了新电脑;今天,备受宠爱的学习尖子理直气壮对班主任说,请不要私拆我的信件……这些形形色色的材料,哪一则不可以入文呢?材料只有平时认真搜集,到作文时才能信手拈来。

又如:在写作“家”这个话题时,在写“父母亲”这一话题时,一位同学写到母亲收拾衣物,把一方方手帕叠好,这是家常小事,但作者观察到了,多么细腻,并且作者把她观察到的写入文章作材料,又一位同学把父母在他回家后做可口的饭菜,在熬夜时,给他的一杯热茶,在睡觉踢被时,给他掖的被子,在晚归的小巷口,焦急等待他的身影,生病时,给他喂药,陪他打针等等一系列的生活琐事来表现父母中平凡中蕴含的伟大、家的温馨。

二)引导学生学会感动,积淀情感。

为文者,情动而辞发。”情感是文章的活水源头,文章是情感的自然结晶。而课程标准在“表达与交流”的教学建议中也明确指出: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所以,我们应该指导学生热爱看似平凡的生活,用心去感受和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而说起作文,老师们最头痛的是思想贫乏,内容空虚,情感矫饰。上千字的文章,没有具体生动的生活素材,没有独特新颖的思想观点,没有动人心扉的真情实感。要么概念化的说教,要么人云亦云的套话、空话。

花季少年,写出的文章却少年老成,了无生气,有看似华丽的词藻掩盖了思想内容的贫乏,用看似花哨的语言掩盖了心灵情感的空虚。原因何在?还是罗丹那句话:

“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投入生活,亲身体验各种滋味,只“识得人生愁滋味”,才不会“为赋新词强说愁”,不会矫揉地去“为文造情”了。明末颇负盛名的说书艺人柳敬亭,是在经历了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不幸遭遇之后,其说书技巧才大大超过原先的境界,“每发一声,使人闻之,或如刀剑铁骑,飒然浮空,或如风号雨泣,鸟悲兽骇,亡国之恨顿生,檀极之声无色,有非莫生之言可尽者矣”。

因此,作文教学应教导学生把自己融入丰富多彩的生活,让心灵感受一日千里和瞬息万变的时代,作文教学,当使学生多情善感,那么“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下笔为文,情动于衷,佳作自成。

对作文教学的反思

2 巧比喻,形象生动。比喻开头,使文章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而又生动活泼,新颖别致,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和表达效果。如2005江苏无锡中考作文以 精彩 为题,其满分作文 精彩一幕 开头 生活如诗,诗意有尽情难尽 生活如茶,茶香满口情悠悠 生活如歌,歌到深处情难留 生活如酒,酒将醉时笑语盈 3 妙引用,文采...

对作文教学的反思

语文科邓鹏斌。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板块,在长期的作文教学中,由于高考的引导,我们的作文教学住往带有应试目的。教师拼命地教学生作文应试技巧,如何安排结构,如何构思 怎样立意等条条款款铺天盖地的传授给学生,在传授的过程中往往带有较大的功利色彩,结果学生的创造性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学生东施效颦,不伦...

对作文批改的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教学,作文批改是最感无奈的事。每次作文课后都是收作文 看作文 下评语 讲评这几个 固定招式 然后又布置新作文,进入下一轮 固定招式 的批改模式。学生翘首以待,等待自己的作文被老师评定为一个等级或分数 老师看着堆得像小山似的作文本,别提有多烦心了。而且这种批改模式的最大缺点是耗费人力资源又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