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历史教案每课一课时共23课时。
第1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代和地点;把握北京人的体质特征;了解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所用的工具(石器)的基本特征以及他们获取生活资料的主要方式(采集和渔猎);理解原始人用火的意义。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想象原始人劳动和生活的情景,培养再造现象能力。
通过北京人与猿类、现代人的比较,以及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的比较,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并运用比较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中华文明悠远的源头,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认识劳动在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劳动观点的教育;了解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环境,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北京人。
二、难点:1、通过极其有限的材料,理解元谋人极为重要的地位。
2、北京人各部分发展的不平衡性极其原因。
3、山顶洞人制造和使用工具的特点及其掌握人工取火技术的依据。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问题**法多法结合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一、先学后导自主学习
学生阅读课文导入框导入新课。问: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是哪四个国家?
(生答)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历史悠久的伟大民族。在那遥远的古代,祖国境内有哪些远古居民呢?请大家快速的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告诉我们祖国境内有哪些远古居民?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二、合作**释疑解难。
1、说说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各自生活的时代、地区、体质特征、生产、生活主要情况。(将关键内容勾画在书上)
2、学生完成导学案中的知识导学。
释疑解难。1、元谋人:为什么说元谋人的活动解开了中国历史的第一页?依据是什么?
2、北京人:
1)、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多少年的什么地方?
2)关于北京人的体质特征:请大家看课本第2页的古猿头像、北京人头部复原像、现代人头像,观察比较一下,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并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
(小组讨论)
3)北京人的用火及意义——使用天然火。
3、山顶洞人。
思考:山顶洞人比北京人的生活有哪些进步?(引导学生从磨制石器、人工取火、使用骨针、缝制简单的衣服、掌握钻孔技术、穿项链、懂得爱美、扩大活动范围等方面回答)。
讨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对火的使用,有何重大意义?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可以烤熟食物,可以取暖除湿,以增强体质,减少疾病;可以夜晚照明,可以驱吓野兽,以增强安全感,提高战胜自然的能力。
三、当堂训练互助共进。
完成学案中的“当堂训练”,根据训练情况点评。
互助共进。本课所学主要知识点包括(师生共同总结并记忆):
一个主题(中国早期人类)、两大特点(体质特点、生产生活特点)、
三处早期人类(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教学反思。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
1、记住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
2、记住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
3、理解自然条件对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农耕生活的影响。
二、能力与方法。
1、通过观察原始农耕时代的器物(主要是陶器),培养理解当时人们生活状况的能力,发现当时人们的审美特点;
2、通过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旧新石器的比较,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比较方法。
3、通过北京人与猿类、现代人的比较,以及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的比较,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并运用比较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中国对世界农业起源的贡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体验原始农耕劳动的甘苦及其创造的价值,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3、通过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适应、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典型史实,启发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
二、难点:1、“新石器”的含义。
2、河姆渡原始居民工具、房屋的特点及其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3、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所反映的社会情况 。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问题**法多法结合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一、先学后导自主学习
1、学生阅读课前导入框:大家回想一下,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他们是靠什么获得食物的?(采集、打猎、捕鱼)他们这种靠“采集”获得食物的方式有哪些不便?
(受季节变化和天灾的影响;采集的食物量有限等条件的限制)。
2、原始人要改变这种这些,关键要解决什么问题?开始一种什么样的新生活?我国原始的农耕是怎样出现的?
本节课将了解到这些内容。利用教材《重要原始农耕文化遗址分布图》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具体位置。
二、合作**释疑解难。
1、提问: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什么时间的什么地点?生产工具怎样?
他们种植什么作物?住什么样的房子?主要饲养何种家禽?
手工业制造有哪些?学生阅读第一目,观察教材第7页《重要原始农耕文化遗址分布图》,第8页《骨耜》《炭化稻谷》,然后回答。
2、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什么时间的什么地点?生产工具怎样?他们种植什么作物?住什么样的房子?主要饲养何种家禽?手工业制造有哪些?学生阅读第二目后回答。
3、请大家自学第三目——大汶口遗址。思考:大汶口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多少悬殊的现象?
4、交流导学:学生完成导学案中的知识导学。
释疑解难。1、讨论: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进步?
引导学生从生产工具、农作物种植、居住房屋、原始的饲养业和手工业等方面思考。河姆渡人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住干栏式的房子,过定居的生活,已会挖掘水井、饲养家禽、会制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的乐器。
2、自然条件对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有什么影响?
自然条件对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影响。
自然条件对半坡原始居民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比较: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的房屋?而半坡原始居民却建造半地穴式的房屋?
主要是地理环境的影响长江流域地势低洼,潮湿温热;而黄河流域干旱、风沙大,气候比较寒冷。所以,我们在改造大自然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
4、想象:我国原始的农耕时代的居民有怎样的分工?
引导学生结合现实想象。妇女:采集、纺织;男子:耕作、打猎、制陶;老人:做家务、看小孩。)
三、当堂训练互助共进。
完成学案中的“当堂训练”,根据训练情况点评。
互助共进。小结:指导学生填表对今天所学知识进行归类 :
教学反思:第3课远古的传说
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
1、识记远古传说中的主要人物以及汉族的前身和始祖。
2、理解炎帝、黄帝与农业起源传说的实质。
3、理解“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二、能力与方法。
1、培养从传说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初步掌握用传说印证史实的方法。
2、回忆已学知识并联系资料,理解传说与历史间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热爱历史的情感。
2、了解华夏族形成历史,培养崇敬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
3、体会以禹为代表的远古居民的优秀品行,培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确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1、农业起源的传说和华夏族的形成。
2、禹治理水的方法及其可贵的品行。
二、难点:1、部落、部落联盟的构成和性质以及他们之间的战争与融合。
2、“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述法、归纳法、图示法、比较法和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先学后导自主学习
结合旧知识导入新课)
前两课我们学习了关于我国远古居民和原始农耕文化的历史,我们主要是通过考古资料来了解这些历史的,在古代历史文献中并没有相关的确切的记载。但是,从我国广为流传的大量关于远古时代的历史传说中也能找到一些重要的信息,和远古的农耕文化相印证。传说虽然难免夸张虚构,但不少传说生动地反映了人类的历史,包含了极有价值的内容。
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远古传说?
二、合作**释疑解难。
1、本课包括哪三个历史传说?炎帝与皇帝的传说、禅让的传说、治水的传说。
2、学生完成导学案中的知识导学。
释疑解难。1、炎帝与皇帝的传说:
1)、学生分组讨论,归纳华夏族的形成过程,并且思考:为什么我们自称炎黄子孙?
2)、在黄帝陵举行祭祖活动究竟有何重要意义?
结合炎帝和黄帝的贡献、说明他们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华夏儿女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我们应学习体会使学生受到传统道德的熏陶和情感的教育。)
2、禅让的传说。
1)、三位部落联盟首领更替的顺序是怎样的?
2).舜和禹接替前任经过了哪几个步骤?他们为什么能够担任部落联盟的首领?
3)在你看来什么是“禅让制”?“禅让制”最突出的特征(或实质)是什么?
3、治水的传说。
1)、禹和鲧治水的方法有什么不同?结果怎样?
疏导——成功:堵塞——失败。
2)、我们可以从大禹身上看出中华民族祖先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3)、你认为禹治水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大禹治水的传说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哪些重要信息?
三、当堂训练互助共进。
三、当堂训练互助共进。
完成学案中的“当堂训练”,根据训练情况点评。
互助共进。知识要点:一个制度(禅让制)、两个人文始祖(黄帝与炎帝)、三个传说。
教学反思。第4课夏朝和商朝
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
1、记住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建立的时间和标志,记住商朝后期的都城(古今地名)。2、理解夏朝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
3、了解商朝繁荣的主要表现。
二、能力和方法。
1、通过对夏商历史的讲解,指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去分析概括其历史特点,从而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初步了解和运用公元纪年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习国家形成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2、通过夏、商历史的学习,更多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夏朝的建立;盘庚迁殷。
七上历史1 23课教案
七上历史教案每课一课时共23课时。第1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教学目标。一 识记与理解。记住元谋人 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代和地点 把握北京人的体质特征 了解元谋人 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所用的工具 石器 的基本特征以及他们获取生活资料的主要方式 采集和渔猎 理解原始人用火的意义。二 能力与方法。通过识图...
中图版历史七上教案
第三单元 与实践。我看秦始皇 统一文字 修筑长城 黄庆梅广东省云安县茶洞中学527527 快捷联系 活动目的。一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存在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如果我们能够加以适当的补充和。揭示,学生就能够对秦统一后所处的历史环境和面临的问题有真正的了解,因而也就能深刻理解秦始皇巩固统一措施的重要性 必要...
七年级上历史第2课教案
学校姓名年级七年级课题第二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课型新授课。知识与能力 1 知道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所代表的地区 距今年代以及在生产生活教。方面取得的成就。2 通过比较半坡 河姆渡居民在生产生活方面与前人的不同,了解。他们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培养分析 归纳和概学。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