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
一. 人类活动的特点:目的性依存性知识性 ——管理实践悠久历史原因。
二. 管理的必要性。
1. 作为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将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特别是资金、能源、原材料往往成为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桎梏。
2. 作为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落后是阻碍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 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国家的企业建立的基础。
4. 实现社会发展和企业或任何社会组织的发展的预期目标,都要靠全体成员长期的共同努力。
5. 近几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信息网络、互联网等在中国各行各业中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应用和普及。
三. 管理的定义。
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的协调的过程。
一) 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管理不再单纯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同时也要十分关注实现组织中每个人的发展和实现组织的社会责任。
二) 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不仅要有较高的效率,同时还要有较好的效果。
三) 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协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组织内部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之间的协调;二是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协调。
四) 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
一.管理的职能。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
一) 决策。
组织中所有层次的管理者,都必须从事计划活动。
二) 组织。
计划的执行要靠他人的合作。
组织目标决定着组织结构的具体形式和特点。
组织职能是管理活动的根本职能,是其他一切管理活动的保证和依托。
三) 领导。
需要有权威的领导者进行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共同努力。
四) 控制。
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计划,计划就是控制的标准。
五) 创新。
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能。
二.管理的自然属性。
管理的出现时由人类活动的特点决定的。
管理也是社会劳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职能。管理也是生产力。
管理的性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这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
四. 管理的社会属性。
管理是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进行的具有特殊职能的活动。
我国的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的管理都是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管理的预期目的都是为了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更加和谐。
第三节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
一. 管理者的角色。
亨利·明茨伯格。
一) 人际角色——联络者。
二) 信息角色——监督者/发言人。
三) 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应对者/谈判者。
二. 管理者的技能。
一) 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二) 人际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三) 概念技能——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化的精神能力。
三.21实际管理者面临的挑战。
一)网络信息化。
二)经济全球化。
三)知识资源化。
四)管理人本化。
第四节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
一.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管理学是以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使用的原理和方法作为研究对象的。
二. 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 归纳法。
归纳法就是通过对客观存在的一系列典型事物(或经验)进行观察、从掌握典型事物的典型特点、典型关系、典型规律入手,进而分析研究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从中找出事物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 试验法。
人为地为某一试验创造一定条件,观察其实际试验结果,再与未给予这些条件的对比试验的实际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外加条件与试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三) 演绎法。
从简化了的事实前提推广得来的。
第一节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一.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
二.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要点。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分为宏观管理的治国学和微观管理的治生学和微观管理的治生学。治国学适应**集权的封建国家的需要。治生学则是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
一) 顺“道”——顺应客观规律。
二) 重人——重人心向背;重人才归离。
三) 人和——关键在于当权者,严于律己、严禁宗派、不任私人、公正无私才能团结大多数。
四) 守信——信誉是人类社会人们之间建立稳定关系的基础,是国家兴亡和事业成功的保证。
五) 利器。
六) 求实——实事求是,办事从实际出发,是思想方法和行为的准则。
七) 对策——研究对策两个要点:**、运筹。
八) 节俭。
九) 法治。
第二节西方传统管理思想。
一. 西方早期管理思想的产生。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系统阐述了劳动价值论以及劳动分工理论。
分工的益处:
1. 劳动分工可以使工人重复完成单项操作,从而提高劳动熟练程度,提高劳动效率。
2. 劳动分工可以减少由于变化工作而损失的时间。
3. 劳动分工可以使劳动简化,使劳动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一种特定的对象上,有利于创造新的工具和改进设备。
查理·巴贝奇认为分工可以减少支付工资。
提出了“边际熟练”原则,即对技艺水平、劳动强度定出界限,作为报酬的依据。
二. 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一)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主要观点:1. 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
2. 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
3. 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变革。
二) 对泰罗制的评价。
三) 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
第三节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
一.“行为科学”学派。
一)行为科学的由来——20世纪,一门研究人类行为规律的科学。
资本主义管理学家试图通过行为科学的研究,掌握人们行为的规律,找出对待工人、职员的新手法和提高工效的新途径。
二)“行为科学”的早期理论——人群关系论。
霍桑试验”主要观点:
1. 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
2. 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3. 企业中实际存在着一种“非正式组织”。
非正式组织”:是指企业组织体系中的环节,是指为了实现企业总目标而担当着明确职能的机构。
4. 企业应采用新型的领导方法。
三)“行为科学”学派的主要理论。
1.需要层次理论。
人的行为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而动机又产生于人们本身存在的各种需要。
2.双因素理论。
1)保健因素:使人感到不满意的工作环境或者工作关系方面,这类因素对职工行为的影响类似卫生保健对人们身体的影响。
2)激励因素:使人感到满意的工作的性质和内容方面的,这类因素预备时,可以起到明显的激励作用;当这类因素不具备时,也不会造成职工的极大不满。
3.x、y理论。
二.“管理科学”学派。
一)“管理科学”学派的特点。
“管理科学”学派的主导思想是使用先进的数理方法及管理手段,使生产力得到最为合理的组织,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而较少考虑人的行为因素。
二)数学模型与“管理科学”
1.描述性模型是说明一个系统怎样进行工作的模型,用它可以清楚表明问题的现状,并可指明应该怎样改变这种现状。
2.规范性模型中包含早已确定了的某些准则及事物的变化规律。
三)系统管理理论的应用。
系统管理理论把管理对象看作是一个整体,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
三.“决策理论”学派。
以统计学和行为科学为基础。
主要观点:1. 管理就是决策。
2. 决策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
程序性决策即按既定的程序所进行的决策。当问题的涉及面广,又是新发生的,非结构性的,或者问题极为重要而复杂,没有理性程序可以遵循,就要进行特殊处理。对于这类问题的决策称为非程序性决策。
四.对现代管理理论的再思考。
五.21世纪的管理。
一)管理指导思想创新。
新时代的管理以知识的无限性和投资收益递增规律为指导思想。
二)管理原则创新。
1.对等的知识联网。
2.集成的过程。
3.对话式工作。
4.人类的时间与计时。
5.建立虚拟组织和动态团队。
三)经营目标创新。
1.以可持续发展代替利润最大化。
2.以公司市场价值代替市场份额。
四)经营战略创新。
五)生产系统创新。
六)企业组织创新。
第四节中国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
一. 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一) 中国官僚资本企业和民族资本企业的管理。
二) 我国革命根据地公营企业的管理。
三) 全面学习苏联的管理模式。
四) 探索中国现代管理模式。
五) 十年动乱造成了管理的大倒退。
二. 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改革。
一) 第一阶段(2023年至2023年)
以扩大企业自主权,推行经济责任制和利改税为主要内容。
1. 扩大企业自主权,简政放权。
2. 推行经济责任者。
3. 两步利改税。
二) 第二阶段(2023年至2023年)
以推行各种经营责任制,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为主要内容。
1. 承包经营责任制。坚持企业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基础上,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以承包经营合同形式,确定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使企业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管理制度。
2. 租赁经营责任制。租赁经营责任制,是指以国家为资产所有者的代表,按出租企业资产价值收取一定租金,将企业出租给承租人,使其在一定时期内获得资产经营权与使用权的一种经营让渡行为的经济管理制度。
3. 股份制。股份制是指将企业的资本划分为一定数量的股份,继而发行认购,吸收投资者入股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
三) 第三阶段(2023年至今)
以理顺产权关系,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主要内容。
1.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
2.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三. 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大战的新趋势。
一) 由国内管理向国际化管理转化。
二) 由科学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转变。
三) 由首长管理向人性化管理转变。
四) 由**管理向民营化管理转变。
五) 由封闭式实体管理向开放式虚拟管理转变。
第一节管理原理的特征。
原理是指某种客观事物的实质及运动的基本规律。管理原理是对管理工作的实质内容进行科学分析总结而形成的基本原理,它是现实管理现象的抽象,是对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高度综合与概括,因而对一切管理活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一. 管理原理的主要特征。
一)客观性。
管理原理是对管理的实质及客观规律的表达。
二)概括性。
管理原理所反映的事物很广泛,涉及自然界与社会的许多领域,包括人与物的关系、物与物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
三)稳定性。
管理原理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四) 系统性。
本书作者提出的四大管理原理,即:系统原理、人本原理、责任原理、效益原理,本身就是具有高度系统性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
二. 研究管理原理的意义。
1. 掌握管理原理有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学性,避免盲目性。
2. 研究管理原理有助于掌握管理的基本规律。
3. 对于管理原理的掌握有助于迅速找到解决管理问题的途径和手段。
第二节系统原理。
一. 系统的概念。
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就其本质来说,系统是“过程的复合体”。
二. 系统的特征。
一) 集合性。
这是系统最基本的特征。一个系统至少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子系统构成。
《管理学》笔记整理
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一 人类活动的特点 目的性依存性知识性 管理实践悠久历史原因。二 管理的必要性。1 作为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将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特别是资金 能源 原材料往往成为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桎梏。2 作为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落后是阻碍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3 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分工是...
教育管理学笔记整理
教育管理学。第一部分 教育管理的管理学基础。教育管理的一般概念。一 什么是管理。一 管理的界定。管理即通过各种管理职能,如计划 组织 指导与领导 激励与控制等来协调他人活动,利用各种管理资源,共同实现既定的管理目标,以取得个人单独活动所无法取得的效果而进行的各种活动。职能论 管理就是计划 组织 指挥...
管理学笔记
管理学知识要点。决策 指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 内容及方式的选择和调理过程。它具有目标性 可行性 选择性 满意性 过程性和动态性的特点。根据不同的分类决策可分为群体决策和个体决策 初始决策与追踪决策 战略决策与战术决策 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 经验决策与科学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