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修辞手法

发布 2021-04-28 21:08:28 阅读 6286

二、修辞手法。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

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在写景状物时能突出生动的意象,强化特定意境的渲染;议论抒情时能使抽象的情与理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称人时可用籍贯、官职、做官地等来代称,称物时可用一些有特征的或相关联的另一类事物来代称,有的代称甚至相沿成习。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形象。

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可以使感情表达得更强烈、更鲜明、更能感染读者。

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从篇法结构讲,四联八句,句句对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落叶声对“滚滚”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使画面鲜明灵动,使表情达意更别致、更隽永。

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如:“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如:“江东**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双关。古典诗歌讲究含蓄美,因而双关手法运用较多。双关分为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双关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

如:“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南朝乐府《西洲曲》)“莲子”谐音双关,指“怜子”“爱你”之意。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丝”谐音“思”,“泪”字语意双关,明指蜡泪,暗指相思之泪。

诗歌修辞手法

设问 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或者故作疑问,自己不答,让读者去思索体会。自问自答或问而不答 作用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 中间设问,承上启下 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折桂枝 咏史 元 阿鲁威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江东,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 鼎足...

诗歌常见的修辞手法

1 比喻。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 浅显 熟知的一种事物来给另一种事物打比方的修辞方法。运用比喻能够把抽象的事物或者道理说得更具体,形象,通俗易懂。比喻的三种类型 即明喻 暗喻和借喻。明喻比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常用的比喻词有似 若 犹 像 等。暗喻将被喻体说成是喻体。常用的比喻词有是 化为 ...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常州武进刘中凯。一 常见修辞手法 比喻 比拟 反问 夸张 对偶 对比 设问 反复 借代 排比 通感 反语 双关 象征 互文 用典。二 判断下列诗句的修辞手法。1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2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3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4 百战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