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广州一模语文分析

发布 2021-04-04 18:08:28 阅读 4466

古诗文阅卷情况分析。

古诗文题组主笔:罗觉秋审阅:汤碧云。

一、古诗文题情况分析。

1.难度分析。

从题目难度来看,古诗文题是本次“一模”的难点,全题总分33分,平均得分16.37,难度0.50,题目区分度好。各部分得分情况如下:

下面分别对文言文阅读,古诗鉴赏和名篇名句的情况进行分析。

2.文言文阅读分析。

本次“一模”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出自南宋洪迈所著《容斋随笔》中《随笔》第十三卷的《谏说之难》。《容斋随笔》一书内容范围颇广,资料甚富,包括经史百家、文学艺术、宋代掌故及人物评价诸方面内容。它对后世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推它为南宋笔记**之冠,阅读价值甚高。

《谏说之难》是当中的一篇文章,属议论性散文,全文,为适应中学生的阅读水平,在命题时略作了改动。

本次“一模”的文言文加大了阅读材料的难度,没有选择常见的史传类文章。原因大概有以下三点:⑴由于本届高三学生在高二时曾对古诗文进行了大量的训练,打下了较为扎实的文言基础;⑵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尤其是a、b类学校的学生)在高考文言文中的得分能力,从全面备考的角度出发,学生除能读解基本的史传类文言文外,还应具备多种体裁文言文的读解能力;⑶适当提高难度,有利于使题目具有较好的区分度,使真正基础扎实的学生能脱颖而出。

从答题情况来看,在选择题部分,文言实词和内容归纳这两道题目的答对率较高;但文言虚词和信息筛选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在非选择题部分,断句题的得分度较高,而翻译题的答题情况不理想。

断句题选择了洪迈就谏说问题而发的一段议论作为断句材料,当中既有相近的句式,也有能作为断句标志看待的虚词,因而整体难度不算大。参***和评分标准、评分补充细则如下:

吕甥之言//出于义/左师之计//伸于爱/蔡泽之说//激于理/若茅焦者//真所谓劘虎牙者矣/范雎亲困穰侯而夺其位/何遽不如泽哉/彼此一时也。

满分3分。采用扣分法给分,每错、漏2个断句处扣1分,扣完为止。;若只错1处不扣分,错3处只扣1分,如此类推。)

当中加“/”的为必须断开之处,加“//的为可断可不断之处。在具体作答中,大多数学生能较准确地断句。存在问题主要有两个:

①该断处不断,主要是在“出于义”“伸于爱”“激于理”后面没有断开,显示学生对文言文中常见的整句句式了解不够。②不该断处错断。错断最多的情况是“若茅焦者真/所谓/劘虎牙者矣范雎亲困穰侯/而夺其位”,显示学生对文言虚词的作用不够清楚,对文意把握也不到位。

翻译题有两个句子,共6分。第1句“以德为怨,秦不其然”是吕甥借分析晋国局势巧妙劝谏秦伯送归晋侯,以免把好事变成坏事的关键句,第2句“雎竦然失其宿怒,敬受命,延入为上客”是范雎被蔡泽说词打动后,一改先前的傲慢,转而尊敬蔡泽的情况描写,准确读解这两句话对理解文章很有帮助。在两句话中,可作考点的实词、虚词、句式均较多,以其作为翻译的材料非常合适。

参***和评分标准、评分补充细则如下:

把感恩变成怨恨,秦国不会这样吧。

满分2分。“为”1分,“秦不其然”大意1分。“为”如译作“转为”“化作”“变成”的,1分;译作“报答”“当作”“对待”,0分。“秦不其然”译作“秦国没有这样”,0分。)

范睢肃然起敬,没有了原先的恼怒,恭敬地听取(他的)意见,请(他)入府做上宾。

满分4分。“竦然”1分,“宿”1分,“敬受命”大意1分,“延”1分。“竦然”如译作“显出严肃的样子”,1分;译作“惊讶”“惊惧”,0分。

“宿”如译作“旧有的”“以往的”“先前的”“一向以来”“一直以来的”“积蓄已久的”,1分;译作“刚才的”,0分。“敬受命”如译作“尊敬蔡泽”,0分。“命”如译作“命令”“命运”的,0分。

“延”如译作“延请”“邀请”,1分;译作“宴请”“引入”“列为”,0分。)

在第1句中,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种:①“以德为怨”中的“为”字翻译不出“变成”的动态。很多学生误译为“当作”“作为”,这大概是受简单的“以……为……”结构的影响,并没有考虑过实际的语境意思,部分学生把这句话译为“以德报怨”就更是错得离谱了。

②“秦不其然”一句的猜测、揣度语气错译为其它语气,这大概是没有读懂原文所致的错误。另外,由于在评卷场上是以踩点得分的方式进行评分的,因此,学生如有把“德”误译为“道德”的,虽同样理解不到位,但并没有被扣分。

在第2句中,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种,按其出现的频率高低排列如下:①“竦然”没有译出,或译作“惊惧”“惊恐”一类的,后者大概是出于把“竦然”的“竦”误为“惊悚”的“悚”了。②“敬受命”中“命”误译为“命令”,显示学生缺乏对语境的理解,同时在表达上也欠得体,没有照顾到当时范雎为秦相,而蔡泽只是一名普通门客的身份。

③“延入”误译为“宴请”和“引入”,前者明显是把“延”错解成为了“筵”。④宿”误译为“刚才”或“晚上”,后一种理解显然是“宿(sù)”宿(xiǔ)”混淆之故。

学生满分示例:

用(晋国人的)感恩换取怨恨,秦国不会这样做。

范雎肃然,没有了先前的愤怒,恭敬地接受了蔡泽的意见,并请蔡泽入室用上宾的礼仪对待他。

其它得分示例:

以德报怨,秦国大概不是这样的。(1分。“以德为怨”译作“以德报怨”,错误。)

把感恩变成怨恨,秦国不会认为这样是对的吧。(1分。“然”误解为“对”。)

因为道德而怨恨,秦不得不放晋侯回去。(0分。整体语义错误)

范雎惊吓得失去了以往的怒气,恭敬地接受他的意见,邀请回家中作为贵客。(3分。除“竦然”错译外,其余均能得分。)

范雎显出严肃的样子,没有了开始时的愤怒,恭敬地接受意见,让他以上等客人的身份进入宴会。(2分。“宿”和“延”均错译。)

范雎突然失去了他刚才的愤怒,恭敬地受了命令,请茅焦进入并像贵客一样对待他。(1分。只译对了“延”。)

范雎立刻控制怒气,尊敬蔡泽,把他当作上宾对待。(0分。关键点均有缺漏。)

3.古诗鉴赏分析。

本次“一模”的古诗鉴赏选用了两首苏轼在不同的被贬时期所作的诗,一首是42岁时在黄州写的《南堂五首》(之五):“扫地焚香闭阁眠,簟纹如水帐如烟。客来梦觉知何处,挂起西窗浪接天。

”另一首是64岁时在儋州写的《纵笔三首》(之二):“父老争看乌角巾,应缘曾现宰官身。溪边古路三叉口,独立斜阳数过人。

”二诗均为苏诗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曾被多部诗歌鉴赏工具书收录。

对第一首诗,一般认为是正面写安闲自得的情趣。“扫地”二句,写作者在南堂焚香扫地而昼寝,睡在细密的竹席上,帐子又非常轻柔。这种闭门焚香昼寝的境界,表现了一种高洁的情怀。

“客来”二句,写诗人睡梦中醒来,不知身在何方,但见西窗外水天相接,烟波浩渺。以景收结,不仅表现了清静而壮美的自然环境,而且与诗人悠闲自得的感情相融合,表现泰然自处的情趣及旷达、洒脱的情怀。

第二首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出门时,有许多“父老”围着看他,他目前虽然象隐者、普通书生那样戴着“乌角巾”,但“父老”们知道他是一个曾经做过“宰官”的不平常人。对第二首诗的后两句,传统上有两种解读。一是认为专写寂寞,弥见悲凉。

在一阵的热闹过去之后,“路人”少到可“数”,环境的荒僻寂寞可知。诗人闲着无事在“数”这些“路人”,加以“斜阳”、“古路”,只身“独立”于“三叉口”,真是悲凉之至。诗歌用恬淡的笔触,不露痕迹地来反映悲凉情境,蕴蓄着身世的不幸和对社会的不平。

(见上海辞书出版社2023年版的《宋诗鉴赏辞典》)二是认为诗句描写了诗人独自站在溪边古路的三叉口上,迎着斜阳余晖,一个个地数着过路的行人。作者描写自己在黄昏时候,悠闲地站在三叉路口,数着过路行人的闲情,意态洒脱,情韵无限。(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的《中国诗词名句鉴赏辞典》)

一般说来,对一首古典诗歌的解读是相对固定的;但对某些诗歌而言,因“诗无达诂”之故,也会有多元解读的可能。在高考中,曾经有过这样的考察,如在2023年浙江题中就有对李白《菩萨蛮》的多元解读的考查。虽然在广东高考题中还从来没有过类似的考查,但从全面备考出发,我们还是应该让学生具备这样的能力的。

一模”中诗歌鉴赏只设了一道题目,设问方向是比较鉴赏两诗的思想感情。参***和评分标准、评分补充细则如下:

不同。前诗“客来”二句写诗人梦中醒来,不知身在何方,但见西窗外水天相接,烟波浩渺。(1分)诗人不被贬谪所困,仍能悠然欣赏自然环境的清静壮美,(1分)表现出一种旷达、洒脱的情怀。

(1分)后诗“溪边”二句写热闹过后,路人稀少,斜阳下诗人只身独处,在方向不明的三叉路口,百无聊赖地数过往行人。(1分)蕴蓄着诗人晚年被贬,对不幸身世与不平社会的感叹,(1分)表现出落寞与不平的情怀。(1分)

相同。前诗“客来”二句写诗人梦中醒来,不知身在何方,但见西窗外水天相接,烟波浩渺。(1分)诗人不被贬谪所困,仍能悠然欣赏自然环境的清静壮美,(1分)表现出一种闲逸洒脱的情怀(1分)。

后诗“溪边”二句写诗人悠闲地独自站在溪边的三叉路口,在斜阳余晖下,数着一个个的过路行人。(1分)表现出诗人摆脱了被贬的痛苦,(1分)心中满是闲逸洒脱的情怀。(1分)

满分6分。本题可有两种答案,每诗各3分。意思答对即可。

两诗情感的相同点还可表达为:旷达,洒脱,悠闲,对困境泰然处之,摆脱被贬痛苦等。对第一首诗的情感还可分析为:

表现了他仍存壮志豪情。对第二首诗的情感还可分析为:落寞,孤独,悲凉,不甘,无奈,追求闲适、隐逸的生活。

如答非所问,或分析话语明显前后矛盾,或因表达不清、错别字等原因造成意思明显错误的,要按实际评分,一般错别字不扣分。)

从答题情况来看,学生对这种题目的把握不是很到位。存在问题主要有以下4个:

读不懂诗歌内容。如把第一首的“客来”理解为“客人来了”。

审不清题干要求。“一模”的题目表达为“这两首诗都是作者被贬时所作,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请结合诗中画线句的内容进行分析。

”而一些学生在作答时或没有分析思想感情,只一味分析写作、修辞等手法,或不能结合画线句的内容,反而大量地去分析前面两句没画线的句子的情况。

广州一模试卷分析

一试卷评价 这次广州一模地理试卷难度适中,全市平均分为60.1分,其中a类学校平均69.6分,b类学校平均59.1分,c类学校53.8分。纵观整份试卷,重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地理技能的考查放在首要位置,整张试卷除选择题3之外,题目难度系数都不大,超过0.5,得分率都较高。整张试卷知识覆盖面广,能全面考...

广州一模分析历史

广州一模历史备课组成绩分析。一 高分段总体情况。全市2900名,高三上88人,广一模105人,其中文化班仍然是88人 艺术班17。二 文化班平均名次比较。三 全市2900名统计。四 总结论。历史学科一模成绩总体上没拖文化科的后腿。贡献大的是严老师的7班有47人2900,王老师的6班要重点反思,并急起...

广州一模试卷分析

江门市新会大泽华侨中学2009年广州 一模 历史试卷分析。陈娜 2009年3月19日。一 具体得分情况。一 选择题 每题3分,75分 二 非选择题 75分 二 试卷具体分析。此次广州 一模 历史综合测试,我校共有7人参加了考试,成绩还算理想,七人得分分别为92分,85分,95分,94分,97分,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