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呈现之动态美

发布 2021-04-01 17:24:28 阅读 3741

作者:陈淑婧。

**:《神州》2024年第30期。

课堂是什么?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舞台;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不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是**知识的场所;不是教师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以上这些文字出自郑金洲老师《重筑课堂》一文,虽是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却对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工作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如何让自己充满教育智慧,如何引导学生共同**学习,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动态之美呢?下面我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几点看法。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理解课文。

教材中许多文章虽然都是精品,却因时间空跨度大,学生很难理解,同时也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差等现象的产生。要想课堂生动起来,活跃起来,就必须根据课文的特点,创设合适情境,拉近学生与作品的时空距离,激发学生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再让学生去理解和挖掘文章的深刻内涵就容易多了。我曾看到一篇介绍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的文章,讲述了他在教《最后一次演讲》一课时,通过自己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范读,让学生听出了作者的词句篇的划分,语修逻文的处理,以及喜、怒、爱、憎、褒、贬的感**彩,真像“一把火”使学生各个成了怒不可遏的闻一多,一起捶桌子。

二、重教法与学法指导相结合,合理设计教学活动,给学生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

过去的教学中,不是“一言堂”,便是“满堂问”,重教法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课堂形式过于单调、沉闷。教师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教应该重在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应留给学生,让他们去主动探索与自主支配。如在语文教学中有许多精品要求背诵,我总是先教给学生一些背诵方法,而不是逼着学生去死记硬背。

在学习《济南的冬天》时,我要求学生与我一起根据背诵段落的内容,即兴创作一幅简单的风景图,然后边看图边有感情的朗读几遍,细细体会这段文字的优美之处,不仅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当堂背诵这一段,而且大部分学生能说出老舍先生这段文字好在**。此外,进行学法指导要面向全体学生,设计立意高远的课堂实践活动,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并及时肯定和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取得的成果,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去主动、充分、完整、深刻的感知、理解和掌握语言知识。

三、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和形式,增加和扩大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时间和空间。

课堂教学虽然有内在的规律和原则,但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课堂上的教学方法和形式应该是灵活多变的,多元化的。在语文教学中,可通过小组、集体、个别等各种形式,采用讨论法、表演法、朗读法、竞赛法等多种方法组织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眼看、耳听、动脑、动口、动手,不仅仅让老师一人动起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动起来,让知识活起来,形成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的多维空间;不仅仅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在实践中创造性的运用知识,发展他们的能力。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我安排学生先听课文录音,要求他们边听边找出故事的引子、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各个部分。

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把全班同学分成小组讨论,谈谈自己对故事中每个人物的看法,使之对课文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再分角色进行朗读小竞赛,学生的积极性都非常高。于是我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自编一个小课本剧,然后到课堂上表演,效果非常好。学生们不仅能够比较客观正确的评价每一个人物,而且对课文的思想意义理解比较透彻,很好地完成了这一课的教学任务。

四、打破书本和课堂局限,拓展课堂空间,关注社会生活,参与社会实践,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

我曾问一位酷爱体育但不爱学习的学生:“你为什么不喜欢学习?”他回答:

“学习有什么用?有许多学习好的学生到了社会上也没有太大的作为,我们学的知识在社会生活中根本用不上。”他的回答让我很吃惊,但仔细一想,也有一定的道理。

学生在课堂上,只是生活在书本世界中,而与现实的社会生活拉远了距离。新教材的编制注意了这一问题,所选文章大多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在备课中应认真思考一下,学生在本课知识点方面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可以为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准备条件,可以让学生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去强化对这些知识的认识、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

在组织这些教学实践活动时,可以让学生从教室走到校园,从校园走到校外,打破课堂和书本的局限,拓展课堂广阔的空间,更真实的去面对社会生活,让学生充分实现自我价值。这样,书本知识就与生活中鲜活的教育资源相融相通了,学生就会感受到书本学习的意义和作用,意识到学习的责任和价值,再不会把学习当成一项枯燥无味但又必须完成的任务,而会认为学习是一种有益的有趣的活动了。如在作文教学中,许多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词可写,教师可以把学生领出教室,带到合适的环境中去,引导他们观察人情事态,去感受和体会真实的生活,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对其中新颖独到的见解给予肯定和鼓励,再让学生动笔去写,久而久之,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写作能力都会有较大提高,也不会再出现无话可说、无词可写的现象了。

也可以让学生通过看电视、读书报、上网等方式收集社会上的热点问题,确立论题,然后再进一步收集相关论据,通过讨论、辩论等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再让学生整理这些材料,写成完整的文章。这样,不仅拉近了学生与生活、课堂与生活的距离,还培养了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的兴趣,提高了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创造出一篇篇具有现代的个性色彩的作品来,而不是同一模具中浇铸出来的统一规格的模型。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完全拥有自主的活动空间和思想空间,视野更为开阔,也更能体现出学生的自我价值,激发他们探索研究的浓厚兴趣。

让语文教学充满和谐之美

理智慧。广西陆川县实验小学王丽莹。摘要 和谐是一种美。和谐是人类的追求,和谐更应是教育的追求。语文教学是一种美的教育,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外形美 意境美 音韵。美,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学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都应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追求。关键词 语文和谐。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只有尽力...

语文教学灵动之美

语文教学的灵动之美。传统的语文教学太重视语文课堂传道授业解惑之功能,所以,课堂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语文课堂成了教师阅读分析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必须改变。针对这样的要求,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下面就是我对现代课堂教学探索时的一点心得。一 变动 观念 让课堂闪烁灵性的光芒。元代著名散曲家马...

朗读,语文教学之美

除了阅读,在朗读前深入理解文章,把握好文章的感情基调,并借助恰当的朗读技巧,通过不断的朗读练习,朗读的素养才会培养起来,朗读才会美起来。二 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朗读技巧指导,让学生发现朗读之美。所谓朗读技巧是指对各类文章的不同读法,也就是对语音 语速 语调 停顿等的掌握 控制和运用。在进行朗读指导时,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