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语文教学之美

发布 2021-04-01 15:11:28 阅读 9286

除了阅读,在朗读前深入理解文章,把握好文章的感情基调,并借助恰当的朗读技巧,通过不断的朗读练习,朗读的素养才会培养起来,朗读才会美起来。

二、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朗读技巧指导,让学生发现朗读之美。

所谓朗读技巧是指对各类文章的不同读法,也就是对语音、语速、语调、停顿等的掌握、控制和运用。在进行朗读指导时,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指导方法。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应多采用“示范—模仿”式的朗读指导,一般不进行或少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在必要时教师可以范读。

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则可在 “示范—模仿”的基础上,适当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但不要过多出现朗读技巧的术语,而且指导要准确、具体。例如苏教版六年级课文《三打白骨精》中有这样一句:“造化!

造化!都说吃了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今天,机会来了!

”要读好白骨精的这句话,必须指导学生抓住三个感叹号,凸显她那种不胜欢喜的喜悦之情。学生的朗读水平在老师的示范中前进,在指点中突破,在不断的进步中发现朗读之美。

三、教师保证充足的朗读时间,重视学生朗读习惯的养成,让学生享受朗读之美。

良好的习惯并非一朝一夕可以铸造,教师在接手一个新班级时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朗读情况,然后制订出符合学生朗读习惯形成的目标和措施。朗读是以普通话为前提的,所有文字的发音,应该是普通话的读音。对于读错音、读别音的问题,教师要采取有效方法,对每篇课文逐人逐字地进行读音过滤,发现问题,立即纠正。

在我们中山地区,学生对前鼻音、后鼻音和儿化音的掌握特别难,尤其是儿化音,是学生学习普通话的一个难点。对教材中标明的儿化音教师要认真教练,对没有标明而又确需儿化的读音,教师要认真查找,让学生反复地训练。

教师在备课时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的目标安排,设计朗读环节。在学习课文之前,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朗读课文。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足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韵味,读出内涵,切不可没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

我在每节新课之前都要求学生朗读课文三次,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文章内容,在读中了解,在读中发现。这只是表达性朗读,因此我只要求学生把句子读通顺,把字音读准,把不会读的字找出来。如果是精美的句子,我一定会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内涵。

学生在朗读中享受文章的美,在读中享受朗读之美。课堂上的学生更美。

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一种好方式,应切实地加强训练。放声朗读文章,可以增强语音的感受能力、语义的感受能力和语法的感受能力。如果对精美的文章反复地朗读,会增强对语言规范的敏感和鉴别能力。

学生在读中享受朗读之美,语文教学一定会更美。

2、《叶圣陶文选》。

3、新《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教学灵动之美

语文教学的灵动之美。传统的语文教学太重视语文课堂传道授业解惑之功能,所以,课堂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语文课堂成了教师阅读分析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必须改变。针对这样的要求,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下面就是我对现代课堂教学探索时的一点心得。一 变动 观念 让课堂闪烁灵性的光芒。元代著名散曲家马...

构建语文教学和谐之美

学教育。回陈会勇。内容摘要 语文教学是一门美的艺术,学习语文就是师生在共同寻求美,探索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去挖掘 展示美的因素,让学生在和谐 快乐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语文素养。本文就如何构建具有和谐之美的语。文课堂作了阐述。关键词 构建语文教学和谐之美策略。和谐产生美,美在和谐中。因难点部分,则...

语文教学的无声之美

作者 黎万生。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第09期。李白有一首诗叫 怨情 诗是这样的 美人卷朱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这首诗的美处在于诗人给我们留下无尽的想象,表达出含蓄深远的无言之美,这使我想起了语文课堂教学也应该有 无声之美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 无声之美 呢?就是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