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本中,说明文是学生必学的文体之一。我在进行这种文体的教学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通过优选、提炼、概括,逐步形成了一种“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以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活动为逻辑起点,以民主的师生关系为保障,以学生的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为策略,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
本文若能对老师们有所启迪,那将是我最大的骄傲。
一、初读课文,确定目标。
初读课文,一方面积累有价值的字、词,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二是了解文章的大体内容。三是根据文章特色确定学习目标或学习重点。确定学习重点的方法一般有两种:
①目标筛选法:让学生根据文体的特点、文章的特色思考:本文需要掌握哪些内容,然后小组内交流、讨论,进行筛选,确定重点。
②目标讨论确定法。当学生确定的学习目标游离学习重点时,教师要适时点拨,相机引导,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征求学生的意见,共同讨论确定。
二、细读课文,重点研读。
首先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或感兴趣的文段,或全篇或某一段;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细读课文,可朗读、默读,可自己读、小组齐读。给学生提供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想读什么就读什么,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以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
读时一般分两步走:①自主阅读。学生围绕目标自读课文,可以随时总结收获,可以提出疑问;可以赏析,可以批注,给其留出较大的阅读空间。
时间一般控制在 15 分钟左右。②合作交流。学生带着自己的收获和疑问回到学习小组中,按照分工交流。
记录员把组员的收获和最有价值的问题记录下来,然后,在班内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教师作为参与者,与学生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的选择、回答,遵循“无错误”的原则让学生自由、大胆的发言。同时教师要相机引导,及时点拨,思路跟着学生走,勇于推翻原来的教学设计。
例如涉及到语言时,要引导学生赏析;涉及到说明方法时,能举例并分析其作用……当学生的思路偏离学习重点时,要善于点拨、引导;当学生思路不畅时,要善于牵线搭桥。
这一环节的设计,能把大块的时间留给学生,把发言权、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其逐渐学会读书,学会合作,学会交流,提高自己读、说等语文综合素质。
三、回读课文 , 拓展迁移。
1 、回读课文。让学生自由的读,把朗读与理解结合起来。针对全篇或其中的某一片断,再读,读出文章的内蕴,领会其实质。运用涵泳、辨析、揣摩。
体察、训练等方法,使学生对文本做更深层次的剖析、感悟。例如学完《中国石拱桥》后,让学生画一画赵州桥,学生不是把小拱放在远离大拱的两端,就是画在大拱的正上方。然后再打开课本,结合图来体会“两肩”的准确和形象,为什么不能用“两端”或“两边”。
久而久之,学生的理解能力、赏析能力必将获得较大长进。
2 、拓展迁移。学生的生活经验、个性气质不一样,对材料的理解感悟也不同,那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映。如对文本中的重点段落做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或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比较;或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或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写一写、画一画等等。
一方面巩固了知识,一方面使语文学习与学生自己的个性相联系,与自己的生活相联系,充分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积累,能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四、小结反思,布置作业。
小结不仅是帮助学生总结刚学过的内容,也可以是让学生回顾他们的行为,记下他们所喜欢的或下次要改进的。下面提供几种供参考:
总结语:回顾刚学过的内容,用我“学到了我发现了 --的格式把它写下来,然后让学生读出其中的一句。
思想感情卡:学生通常以不具名的方式写下各自的思想与情感。这样做,可给学生提供发泄感情的机会,随后以清醒的头脑进入下一课程;也可以促进自我意识和自我觉醒。
说明文阅读教学模式初探
这一环节的设计,能把大块的时间留给学生,把发言权 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其逐渐学会读书,学会合作,学会交流,提高自己读 说等语文综合素质。三 回读课文 拓展迁移。1 回读课文。让学生自由的读,把朗读与理解结合起来。针对全篇或其中的某一片断,再读,读出文章的内蕴,领会其实质。运用涵泳 辨析 揣摩 体...
说明文教学模式
常说 教学有方,教无定法。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创造过程,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决定了教师不能采用一种绝对固定的方法和形式组织课堂教学,但在某一种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有时会在一定时间 一定范围内呈现一种相对固定的结构形式和程序形式,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课堂教学模式。初中语文课本中,说明文...
说明文教学模式
三门峡市第三小学贺萍萍。说明文是我们学生学习的文体之一,从三年级开始,说明文逐渐增多。由于文体的特点,许多学生都觉得枯燥无味,老师教起来也觉得难教。进行这种文体的教学时,通过学习 优选 提炼 概括,下面我以四年级语文 太阳 为例,说说说明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一 激趣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