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标题(中心)、开头段(观点)、结尾段(结论)及各段落的首句(主题句)
某段或某句在文中的作用体型。
在首段---总领全文、首尾呼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做铺垫、与下文进行对比,反衬出……摘句法概述法联合法。
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的答题模式:谁---为了什么---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4、说说主人公思想性格变化题型---关键要答出“变”来,如:他从以前……变得……
5、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作者在记叙中所记事物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赞扬,为什么赞扬;或反对,为什么反对。
记叙文中的抒情是作者在记叙的过程中对所记事物抒发自己的感情。它一般可分为两大类: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目的。
景物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
8、“根据语境解释词语”题型。
有两种答题方式,一种是通过对上下文的分析,直接写出该词语的意思;另一种更为完整,即在解释完该词语后,再加上---在文中指的是……
9、“赏析优美语句”题型(主要有两种题型)
a、“×词好在**?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1。比喻:
生动形象2。拟人:形象生动3。
夸张:突出特征4。排比:
加强语气5。反问:态度鲜明,增强语气));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结构(在全文中的作用)。
10、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属于插叙的一种)
11、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是什么?我们在回答“是什么”这种类型的问题时,应该问什么就答什么。
为什么?我们在回答“为什么”类型的问题时,一般要讲清原因,再讲结果。
怎么样?我们在回答“怎么样”这类问题时,一般要着重讲清过程或状况。
内容是什么: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5.文章怎么样: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6.作者怎么样: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7.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埋下伏笔(记叙文、**),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记叙文开头作用:
(1).总领全文,点明主旨。
(2).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3).奠定全文感情基调。中间段落:详细记叙事情的经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深化主题(记叙文、**);照应开头(议**、记叙文、**)
8.修辞手法的作用:
(一)它本身的作用;
(二)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9.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 ,就可以了。
10.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1)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2)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3)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11.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12.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记叙文表达方式。
(1).叙述:就是叙述人物的经历、活动,事件发展的经过。
(2).描写:就是以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作细致入微的描绘,给人以真切的感受。
(3).议论:就是讲述道理,表明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4).抒情:就是抒发、表达自已的感情。
(5).说明:就是对事物进行客观的、平实的、科学的解说和介绍。
2、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4、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5、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6、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7、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8、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9、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10、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11、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1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13、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14、**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15、**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16、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17、议**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8、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19、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20、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21、议**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22、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23、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三;记叙文。
1.6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人称:第一人称好处: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的好处: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的好处:以三人称叙述事情。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3.结构层次。
记叙文的顺序、线索、题材特点。
4.顺序。顺序、倒叙、插叙。
5.景色特点作用。
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
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展现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展现人物性格。
为塑造人物形象。
推动情节的发展。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三)鉴赏评价型试题。
所谓鉴赏评价型试题,主要考查的内容为"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对于此类试题首先应先了解这些手法的内涵及特点,答题时应本着"概念+作用+具体"的方法解题。
"概念"即先说明文中所采用的是什么样的手法,"作用"即说明运用这种手法的作用,具体"是指这种手法在文章中使用的意义及好处,即为什么用的问题。
1.确定文章体裁
2.了解记叙文六要素。
3.找到主题句。
4.了解文章内容。
5.材料组织特点。
6.划分文章层次。
7.线索及作用。
8.文章所运用的手法。
9.详细记叙事情的经过。
10.开头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等事件引出开篇,然后过渡到中间具体事件。
总领全文升华文章。
语文阅读答题模式
一 诗歌答题模式。1对仗 a显示语言的对称美 b达到意境美和韵律美的完美结合。2顶真 具有回环跌宕的韵律美。3拟声词 a使诗文更生动形象 b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4表颜色的词 a表现心情 b增加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 c渲染气氛。5语言特色的类型包括 清新淡雅 平淡自然 明快浅显 辞藻华丽 委婉含蓄简洁...
语文阅读题答题模式
答题模式 使用的方法 内容 效果 或作用 答题示例 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 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式
阅读理解一直是语文考试中失分的重灾区,面对试卷上的阅读理解题,理解文章意思的同时,在答题技巧上面也应下点功夫。今天小轻整理了一些阅读理解中不同题型的答题模式,希望对孩子有所帮助。第一部分 词语。一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 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 不行。因为该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