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题答题模式

发布 2021-03-08 18:45:28 阅读 2196

高考语文阅读题出题思路和答题模式。

一、概括题:

一)、归纳中心意思题。

归纳中心意思的方法。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二)、问文章结构题。

1、问文章、段落的结构形式:

注意总分式(a总分、b分总、c总分总);层进式;并列式;对比式。

2、问文章线索:

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

3、问文章的顺序。

1)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倒叙方法先把事情的结局说了出来,便吸引读者急于了解起因和过程,对照就比较显著,给人的印象也较深刻。

倒叙方法,适用于那些动人的、有特点的结局,必须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顺乎读和写的思路。插叙: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止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

2)说明文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现象——本质、原因——结果、整体——部分、概括——具体、特点——用途、主——次、总——分)

4。问文章的层次。

分析结构层次,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a.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b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c.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b、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a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b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c.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d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c、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a.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b.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5问文章的详略。

记叙文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要有主有次,有详有略。详写略写是指文章材料的处理。材料处理得当,是指在结构上合理安排,分量上有重有轻,篇幅上有详有略。

详细写,充分运用的材料,必须与文章中心思想紧密关联,可以明确地、充分地突出中心思想,这些材料写得详尽、具体、生动,就能加深读者对文章的印象,并为之折服。阅读记叙文必须弄清文章详写什么,略写什么,并从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文章的重点和中心。

二、鉴赏题(理解、品味词句)

1、注音、解释题:“积累运用”部分一般考查字词的注音、解释,成语和名言警句的背记运用,此类题目要求平时要多积累字词和点滴知识,对于确实未见过的陌生词语可结合语境(上下文)揣摩分析。

2、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3、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

a、 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 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c、 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4、品味词语:

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不写这一点。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5、 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a、能否。b、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

c、词语: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内在的顺序) 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

三、拓展发挥题(理解、品味句段)

1、理解语句、语段的作用:

要从三方面考虑)

、从结构上,常起 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全文,开启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

、从写作手法上,常有a开篇点题(议**),b为后文设伏笔(记叙文、**)、c作铺垫(**)、d深化中心(记叙文、**)、e点明主旨(画龙点睛)(议**、记叙文、**) f、衬托g、渲染(记叙文、**)h呼应、照应i对比j象征k先抑后扬, l预示性作用等特点。

、从内容上,(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 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

2、谈写作手法和作用

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作用:交代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和景物、场景)作用:

交代时间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某性格、烘托人物某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主题。

人物描写:(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表现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谈效果。

如比喻、拟人:生动形象;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有音韵美;

对比、反问突出或强调该对象的××特征,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夸张,生动形象地表现(描写)该对象的××特征;象征,象征该事物某种精神(品质、思想)。

其他:艺术类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人称类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3.问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

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4、问文章写作特色:

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

a、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

b、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c、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的运用等。

d、立意: 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

5、 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

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答案可以这样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思想个性);或由三部分组成,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①文章通过……的叙述;②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

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 可以这样表述:表现了揭示了批判了赞美了劝诫……(某种思想道理)。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

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

6、问在文中某一具体情境下你的感受、体验、做法。

a。指出这一具体情境下蕴含着的思想意义,道理;b。结合文中具体的事例谈你的感受、体验、做法,并说明理由。c。总结你的观点。

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

a。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模式笔记揭秘

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模式笔记揭秘 背诵之,牢记之,滚瓜烂熟之!1 诗歌答题模式 重在读懂答准 1.意境类 描绘画面 忠于原诗,语言优美 概括氛围 分析思想感情。2.手法类 揭示手法 结合诗句分析 怎样用 思想感情 作用效果。3.语言特色类 揭示语言特色 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思想感情 作用效果。4.炼字类 ...

语文阅读题答题模式

答题模式 使用的方法 内容 效果 或作用 答题示例 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 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

阅读题答题模式

1 一词好在 2 句中加点词 能否去掉或更换,为什么?答题格式 不能,用了 词,生动地说明了 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去掉 或更换 就没有这种效果了。不能,删掉 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 显得太绝对化,用了 词,准确地说明了 3 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答题格式 本文使用了 的说明顺序对 加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