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题答题模式

发布 2021-03-08 18:34:28 阅读 7717

1、“ⅹ一词好在**?

2、句中加点词“ⅹⅹ能否去掉或更换,为什么?

答题格式:不能,用了“ⅹⅹ词,生动地说明了……,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去掉(或更换)就没有这种效果了。

不能,删掉“ⅹⅹ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ⅹⅹ词,准确地说明了……。

3、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4、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答题格式: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___和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___比作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5、说明文的语言品析。

答题格式: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6、说明文写法分析。

(1)结合说明方法。

答题模式: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

(2)结合修辞手法。

答题模式:这是一篇生动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3)结合表达方式。

答题模式: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7、说明语段的作用。

1)结构、内容作用。

答题模式: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

答题模式: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1、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论证。

答题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

答题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比喻论证。

答题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

答题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⑤、引用论证。

答题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2、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

答题格式:这是……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论点,如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

3、议**开头的内容。

答题格式:(1)提出中心论点;(2)引出论题。

4、议**结尾的内容。

答题格式:(1)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2)重复或强化……的中心论点;(3)发出……的号召或劝勉人们……;4)补充论证了……。

5、文段结构作用:

1)引出(全)下文;(2)总结前(全)文;(3)承上启下。

具体答题答题格式:

①开头通过写……的事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②开头通过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③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或……的奇闻趣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也起到吸引读者下读的作用,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

记叙文阅读题答题模式。

1、文章内容(中心)

答题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2、记叙线索及作用。

答题格式: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3、为文章拟标题。

答题格式:(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4、记叙顺序及作用。

答题格式:(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5、语言特色。

答题格式: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6、写作手法及作用。

答题格式:(1)拟人手法。

作用: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

作用: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

作用: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作用: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

作用: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作用: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

作用: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

作用: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作用: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设悬念。

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7、修辞方法及作用。

答题格式:(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8、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答题格式: “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9、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答题格式:(1)承接上文(2)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10、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答题格式: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1、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答题格式: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12、景物描写的作用。

(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8)景物描写。

(9)场景描写(10)环境描写(11)细节描写。

答题格式:(1)交代背景(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突出人物性格(5)衬托人物心情。

13、环境的种类及作用。

答题格式:(1)自然环境。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2)社会环境。

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阅读题答题模式

1 一词好在 2 句中加点词 能否去掉或更换,为什么?答题格式 不能,用了 词,生动地说明了 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去掉 或更换 就没有这种效果了。不能,删掉 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 显得太绝对化,用了 词,准确地说明了 3 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答题格式 本文使用了 的说明顺序对 加以说明...

语文阅读题答题模式

答题模式 使用的方法 内容 效果 或作用 答题示例 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 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

散文阅读题的答题模式

题型一 原因是什么,或为什么 3 划定答案区间,尽量用原文句子作答。4 注意字数要求,适当删增。5 选准答案用语。6 答完后,回望答案,语言表达准确通顺,思路清晰。题型二 表现在哪些方面?或 从哪些方面写到 规范答题 1 找出问题的出处并标明。2 在出处的前后寻找答案。3 选准答案用语 表现在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