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要求:拿、全、准、深。
1、概括类题。
1)题型:1.层意、段意、主要内容、中心思想。
2.人的性格特点、景物的特点。
3.写起因、经过、结果。
4.人物事迹的各方面。
5.写法。6.把材料改写成一句话的新闻。
2)答题技巧:
1.分段:按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起因——经过);内容的不同、方位顺序来分(段意相加法);还要考虑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
2.分层:找并列关系,因果关系,承接关系,总——分——总关系,分——总关系,总——分关系。
3.提取法(也就是在原文提取)、组合法(段意相加法)、提取法(把重点词语提出来再用自己的话串联起来)、自写法(仍要回归原文)。
2、指代类题。
1)题型:1.指出加点的“这”、“这些”、“那”、“那个”……所指代的内容。
2.说说某某词在文中指代的内容。
2)答题技巧;
1.“楼上楼下”找,一般在“楼上”。
3、作用类题。
1)题目的作用:
1.以文章线索命题(交代文章线索……)
2.以文章中心命题(点明文章中心……)
3.以事件命题(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4.以问命题(设下悬念,吸引读者……)
5.以修辞命题(把什么比做什么,生动形象的吸引读者……)
2)标点符号的作用:
1.破折号:(1)补充说明、解释;(2)转折;(3)递进;(4)说话或心理活动被打断;(5)声音的延长。
2.省略号:(1)说话被中断;(2)想法中断;(3)还有话没有说完或者想表达思想没有表达完。
3.引号:(1)突出强调;(2)特定称谓:(3)特殊含义;(4)直接引用;(5)讽刺否定。
3)词语的作用:
1.这个词好在**?(这个词是什么意思;用了这个词能准确地或是生动具体地说明或描写了什么什么事物的什么什么特点。)
2.这个词能否删除?(一般情况下都不能删除,原因同上。)
3.这个词有什么作用?(同上。)
4)句子的作用:
从位置看:1.开头句:总起全文;引出下文;点明中心;设下悬念;为下文的什么什么做铺垫;点题。
2.过渡句:承上启下;概括全文内容。
3.结尾句:总结全文;点明中心;首尾呼应;点明题意;引人深思。
按内容说:(时间、地点)
1.写景句:交代背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什么什么心情;为下文埋下伏笔;突出什么什么中心。
2.人物描写句:这是人物的什么什么描写,突出了哪个人物的什么什么的性格特点或什么精神或什么品质。
3.抒情句:抒发了什么什么的情感。
4.哲理句:画龙点睛,升华主题,告诉了我们什么什么的道理。
4、含义类题。
1)词语的含义:(先在原文找到词语)
1.联系上下文;2.联系人物特点;3.联系作者的情感;4.还要联系中心。
2)句子的含义:
1.先在原文找到句子;2.联系中心理解;3.
联系上下文理解;4.联系生活实际理解;5.有的句子还要联系时代背景理解;6.
有的句子还要进行赏析;7.如果是哲理句,还要说明道理。8.
抓重点词语理解。
5、感悟类题。
1)题型:1.谈体会:先用原文,在用自己的话答。(极少)
2.联系实际谈体会:先总谈自己的观点(总),再举典型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分),最后联系全文总结观点(总)。
3.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的建议和理解。(同上)
二)答题方法:
1.抓文段中心,联系中心作答。
2.联系自己或社会实际,引发感悟。
3.用总——分——总的段式,语言流畅。
4.可以用“偷梁换柱”法。
六、评价类题(多说)
一)评价人物:首先,简要概括这是个什么样的人,然后简要概括他做了哪些主要的事情,接着,针对这些事情对任务做简要分析,最后,表明自己的态度。
二)评价做法:(或观点,或事,或现象)首先,阐明自己的观点,然后说理由,最后说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用总——分——总的结构来答,要答到点子上,说服力要强)
七、鉴赏类题。
一)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叠词、成语……)
1.什么什么词好在**?用什么什么词生动(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某某事物的什么什么特点,能激发读者的兴趣,或者说某某词具有科学性,或者说读起来很有节奏感。
2.什么什么词能否删除?
不能,因为这个词是什么意思;用了这个词能准确地或是生动具体地说明或描写了什么什么事物的什么什么特点,所以不能。
2)修辞之美。
1.比喻:首先要说把什么比做什么,然后说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什么。
2.反复、排比、夸张:突出了什么什么特点,强烈地抒发了什么什么情感。
3.反问:突出了什么什么的特点,强烈地抒发了什么什么情感。
4.拟人:生动形象的怎么怎么样。
5.对比:通过什么和什么的对比,突出了什么什么。
6.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7.对偶:韵律十足,节奏优美。
8.双关:既是……意思,又是……意思,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3)句式之美。
1.感叹句:强调的抒发了什么什么情感,震撼人心。
2.开头句:总起全文;引出下文;点明中心;设下悬念;为下文的什么什么做铺垫;点题。
3.结尾句:总结全文;点明中心;首尾呼应;点明题意;引人深思。
4.人物描写句:这是人物的什么什么描写,突出了哪个人物的什么什么的性格特点或什么精神或什么品质。
4)表达之美。
1.第二人称: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感和亲切感。
2.插叙:对文章情节进行补充说明。
3.倒叙:设置悬念,对内容情节进行补充说明。
4.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在变的反差中突出了什么什么。
5.侧面描写:从侧面衬托了什么什么,突出了什么什么。
5)自选句子赏析。
1.首选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子,再选哲理句,最后选用词之美的句子。
8、语言运用类题(小作文)
1)补写:合乎情境,合乎情理,合乎身份。
2)仿写:仿句式,仿结构,仿修辞,仿内容。
3)续写:中心必须一致。
4)拓展写:语言流畅,想象合理,中心一致。
5)拟写(对联、赠言、广告宣传语、扩词成段、对某人某事发表看法):尽量使用仿写与拓展写。
9、文章。1)表达方法:
记叙、议论、抒情、说明、描写。
2)体裁:记叙文、散文、说明文、议**、诗歌……
3)描写方法:
1.人物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场面描写。
2.作用。1)环境描写:交代故事背景(历史背景);烘托出人物的什么什么心情;渲染文章的什么什么气氛;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内容作铺垫。
2)场面描写:突出了什么什么的气氛,表达了什么什么样的情感。
10、写作手法(写作方法):
1)对比。(二)欲扬先抑。(三)以小见大。(四)设置悬念。(五)衬托渲染。(六)开篇点题。(七)前后呼应……
11、分析句子。
1)从文章的内容方面来分析。
2)从文章的结构和方法上分析。(结构:为下文的什么什么做铺垫;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的什么什么内容;引出下文的什么什么内容;照应前文的什么什么内容)
阅读题答题模式
1 一词好在 2 句中加点词 能否去掉或更换,为什么?答题格式 不能,用了 词,生动地说明了 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去掉 或更换 就没有这种效果了。不能,删掉 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 显得太绝对化,用了 词,准确地说明了 3 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答题格式 本文使用了 的说明顺序对 加以说明...
阅读题答题模式
1 一词好在 2 句中加点词 能否去掉或更换,为什么?答题格式 不能,用了 词,生动地说明了 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去掉 或更换 就没有这种效果了。不能,删掉 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 显得太绝对化,用了 词,准确地说明了 3 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答题格式 本文使用了 的说明顺序对 加以说明...
语文阅读题答题模式
答题模式 使用的方法 内容 效果 或作用 答题示例 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 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