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选角度,推陈出新。
建始县民族实验中学曾传华。
教学目标:1、认识写作角度在写作中的特殊意义。
2、学习从“小、新、高”的角度选取、处理写作材料的方法,推陈出新。
3、牢固树立写作时巧选角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从小、新、高的角度选取、处理写作材材的方法。
教学难点:角度的“新”与“高”。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大家还记得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吗?大家一起来朗诵。
投影: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看山的角度不同,欣赏的风景也就各异。引申为看问题角度不同,所得到的结果也就不同。
这与我们今天要学习写作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作文,往往是大家写同一个题目,在规定的时间完成。由于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经历差不多,思想认识水平也大体相当,所以容易造成立意、选材撞车,使得我们作文千人一面,万人一腔,没有多少新意。
怎么办呢?——今天,我给大家出一个出奇制胜的点子:巧选角度,推陈出新。
投影课题:巧选角度,推陈出新。
二、巧选角度,推陈出新。
一)认识写作角度在写作中的特殊意义。
观赏**,想想这些**给你一些什么样的启示。
投影**。学生畅所欲言。
总结:其实,人世间,万事万物都和这些**一样,总是多方面呈现的:历史的,现实的;时间的,空间的;正面的,侧面的,反面的。
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结果自然不同,写成文章效果就更不一样。这样,就有了新旧之别,高下之分,甚至迥然异趣。
为了使大家对“角度”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我们一起回忆我们学过的课文《背影》。父亲送儿子上学,过铁道给儿子买几个橘子,这样的事(材料),应该说很平常,但为什么《背影》却写得如此感人呢?
引导回顾《背影》,在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并投影:
主题:父爱子,子爱父。歌颂父爱深沉。
材料:①家庭变故——祖母逝世,父亲失业,经济拮据。
②“我”北上读书,父亲出外某事,父子同行。父亲细心照顾儿子。
③父亲爬过铁道为“我”买橘子。
④父亲来信。
选择、处理材料的角度:特定背景下父亲的“背影”。
妙处:“背影”是父亲饱经沧桑的印记,是慈爱的缩影,是浸透理解、感激、怀念的雕像,是爱的颂歌。以此为线索,贯穿全文,层层铺垫,着力刻画,感人至深。
总结:选材必须紧紧围绕文章中心。选材的角度,其实就是写作的角度,也就是看待事物的立场、方法,即认识问题的角度。
认识的区别、差异、高下,往往也就决定了材料使用的高下、好坏,从而影响文章的优劣、成败。就像一个高明的厨师,普通的食材可以做成美味佳肴,而在糟糕的厨师手里,有可能做出来连狗都不爱吃。好文章,材料可能是普通平常的,但由于写作者选择的角度巧妙,处理的方法独到,因而就能化腐朽为神奇。
二)选材角度的巧。
写作角度要巧,课文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背影》,如《蜡烛》(通过一个行动艰难的老妇人冒着炮火不顾生死彻夜守护红军战士遗体,点燃珍藏的结婚喜烛,表达深情厚谊,预示法西斯必败),如《芦花荡》(写一个普通的地下交通员,护送抗日女青年进芦花荡,因意外使得大菱受伤,决议向鬼子兵复仇,痛杀鬼子。从中,我们除了看到中国人民的英勇,更能想到抗战必胜的结局)。
角度的巧,就巧在角度的“小”,“新”,角度的“高”。
投影:角度巧——“小”、“新”、“高”
1】小。所谓“小”,指的是选取材料时尽可能具体到一人一事,一物一景,处理材料尽可能做到细致、透彻,不放过任何一个有用的细节。更重要的是,“小”使我们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地把握写作的内容,实现作文的要求。
2】新。新”是相对于“旧”而言的。“新”来自于“旧”,是对“旧”的改造、发展或提高。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展变化,“旧”的思想观念被否定、扬弃,新的思想观念诞生、传播、渗透。“新”,就是能够合上时代的节拍,与时俱进。
要实现这一目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我们从正面的角度去写作,角度的“新”就要多在发展前人的思想观念上下功夫。
对于生活中的事物,由于固有的思维惰性使然,我们往往不以为意,或习以为常。其实,我们换一个角度观察、思考,常常会获得别有洞天的喜悦。
投影垂柳、安塞腰鼓**:
见到一株垂柳,我们往往想到的是垂柳旺盛的生命力,古人折柳的习俗,垂柳风流美丽的形态,轻薄的性格等,但丰子恺却独独从柳枝的下垂,洞见垂柳的感恩,谦逊,十分新颖。
课文中,有许多文章写作角度非常新,值得我们学习揣摩。很多人可能从“安塞腰鼓”中看到雄壮、威武,美,但刘成章却从“安塞腰鼓”中挖掘出陕北人元气和神魂,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并上升到中华民族和黄土高原特有的一种文明、一种文化的高度来认识;丰子恺借孩子们画“竹影”的游戏,表达中国画的艺术体验;冰心观赏印度舞,反映印度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表现中印两国人们的深厚情谊……由于角度的新颖,表达的美妙,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发展已有的思想观念,可以横向拓宽,可以纵向深入。
比如写老师,主流是歌颂奉献精神。横向拓宽即凡是教个我们知识、技能、品德的,都可以看做老师,不单是人,物亦如此。纵向深入,我们还是以写老师为例,通常是以春蚕、蜡烛为喻颂扬奉献精神,但有人以树根为喻,就是在这一基础上的发展、深入,更具有时代特点。
树根源源不断地吸收,才有源源不断地付出,远比用春蚕、蜡烛作比深刻。要表现人民子弟兵爱人民,写他们救灾抢险,为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奋不顾身,固然可以,大多数文章就是这样写的。有一篇散文《在山的那一边》,却另辟蹊径。
先极力写小山村的偏僻、闭塞、贫穷、落后,然后笔锋一转,写解放军住进小山村,帮村民盖起了厕所,办起了学校,修通了公路,村民们养成了洗脸的习惯,女孩子破天荒的上学读书,村里人学会了做买卖,有人外出打工,还买来了拖拉机……解放军用实际行动改变村子面貌,改变了村民的精神观念。人民子弟兵爱人民这一主题,不仅得到了很好地彰显,更主要的是具有鲜活的时代气息和深远的现实意义。这是横向拓宽的典型例子。
同样是这一主题,有一篇叫《鞋》的小**,则写人民子弟兵重信守诺,没了双腿,躺在病床上仍不忘让战友捎去修鞋的一元钱,这是纵向深入的例子。
2)发展已有的思想观念,可以以大视小,也可以以小见大。
邓稼先是一位众所周知、具有世界影响的科学家,被誉为两弹元勋。要在一篇千字小文章中写这样一位万众瞩目的历史人物,难度不可谓不小。这样的人物,一生的辉煌,写一本传记,还难免挂一漏万,未必能写出他的精神品质,人格魅力,何况是一篇小文章。
选择怎样的角度入笔,选择怎样的材料来写,要表现人物什么,这都是作者必须解决又难以解决的问题。
作为世界顶级科学家又是邓稼先好友的杨振宁先生,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力,在处理这样一个大题材时,显得很聪明,很睿智。在题材的处理上,他以大见小,将邓稼先的事迹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把邓稼先的形象放到历史大背景中来展示,这样就举重若轻。
作者首先考虑的是邓稼先为什么能成为邓稼先。这看似是个简单的问题,实则是一个十分棘手的复杂问题,这是人物之所以成为“这一个”的根本原因。解决了这一问题,也就找到了打开人物精神之门的钥匙。
作者认为中国从任人宰割的地位到繁荣富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无数英雄做出可歌可泣的光辉业绩的成果,而邓稼先就是这无数英雄人物的杰出代表。他的成就是中国的骄傲,是国家强大的标志。这样的人物事迹不仅仅是个人的成就与优秀,而是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意义。
在写邓稼先身负重任领导其他科学家的工作中,作者将邓稼先忠厚质朴、坚忍不拔、不怕牺牲的高尚品质与悠久的中国文化和民族紧密联系起来。一方面表现了邓稼先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的优秀代表,另一方面也说明祖国孕育了邓稼先、需要邓稼先,而邓稼先也甘愿将自己的一切无私奉献给祖国和人民,有力地突出了他深沉的爱国热情。这种写法将人物植根于更广阔的时空中,使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内涵更丰富,根基更扎实,也更有高度。
邓稼先》是以大视小的典范。
最后一课》要表现的是一个大主题:爱国。作者把视点聚焦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写小弗朗士的转变,写韩麦尔先生的沉痛、悲愤,写镇子里老老少少对法语的热情,以小见大,把法国人们不甘心做亡国奴的爱国情绪表达得酣畅淋漓,十分动人。
这是以小见大的代表。
2、反向思考,是写作角度出新的一种重要方法。
反向是与正向比较而言的,正向是指常规的、常识的、公认的或习惯的想法与做法。反向思维则恰恰相反,是对传统、惯例、常识的正向思维反叛,是对常规的挑战。它能够克服思维定势,破除由经验和习惯造成的僵化的认识模式。
比如我们经常说人多力量大,反向思考,如果人多,不能一条心,不能抱成团,人再多也只不过是一盘散沙,毫无益处。**琵琶,往往能够推陈出新。如《阿长与《山海经》。
3、转换视角,往往能推陈出新。
视角分为平视、仰视、俯视和环顾,这不仅是观察事物的角度,也关联到叙述的人称。就以写自己为例,我们既可以以自己写自己,自己写别人,当然也可以以别人写自己,以别人写别人。用这种方法去处理材料,容易推陈出新,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总结:投影。
1、发展前人思想观念。
横向开拓。纵向挖掘。
2、反响思考。
3、转换视角。
3】高。角度不仅要小,要新,还要追求高。
所谓高,是指思想的高度。斯科特一行南极探险失败,全军覆灭,这是一个悲剧,但是作家茨威格却从这个悲剧中看出了伟大。斯科特一行所表现的人类的优秀品质,使作者深深地认识到: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变得无比高尚。挑战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这正是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之所在。由于作者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来审视斯科特一行的探险,因此,我们说这一写作角度的巧妙就巧妙在思想具有高度、深度。
《台阶》叙述的是一位父亲用一生的艰苦卓绝的努力修造了一栋具有九级台阶的新屋,房子修好了,父亲也老了。作者是要通过父亲这个形象,表达对如父亲一样的农民艰难的生存状态的思考,呼唤社会尽快地解放生产力。看问题的角度就高。
投影:高,是指思想的高度。
三)运用选择材料的巧方法处理老材料,推陈出新。
对于公交车上“让座”这个司空见惯的材料,想想,从怎样的角度去选择、去处理才可能有新意?
投影:公交车上“让座”
学生讨论,发言。(学生可能涉及到的:①指责年轻女孩不给老人让做,下车后才发现女孩是个残疾人。
②从不让座,让座是另有所图。③小孩抢座,令人侧目,结果是为了给邻居家有病的大爷。④一位奇装异服的年轻人,给老人让座,老人反把他当做坏人。
⑤一个年轻人给老大娘让座,一个小孩要妈妈抱,目的是将座位让给年轻人。⑥指责孩子不给老人让座,反遭斥骂,原来孩子是站着的老人的孙子。⑦阿姨给孕妇让座,原来孕妇怀里抱的是一只小狗,阿姨一怒之下,设计骗回了座位。……
小学作文教学设计 小学作文教学设计
扈晓明fyy7312 四川省双流县中和镇朝路315号金桂花园8幢2单元9号 610212 摘要 为了提高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增强对社会实践的认知能力,今年开学,学校组织五年级的学生参加了军训活动。在出发前,要求学生认真体会军训生活中的细节,仔细观察人物,记好当天的日记,军训生活结束后以军训生活为题写一...
教学设计作文教学
作文点评 七四班周清初。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单元作文训练,学会初步分析作文的能力。2 正确引导学生点评作文,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指导学生单元作文训练,学会初步分析作文的能力。难点 正确引导学生点评作文,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学时数 一课时。教学过程 导语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上次...
教学设计作文教学
让笔下的内容更感人,文中的道理更含蓄。人教版六下 习作一 教学教学目标。1 学习文中抓事件的人物的语言 神态 外貌 环境 心理等描写方法,试着具体 条理。地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2 选择自己最难忘的一件能够给人启示的事件,向人们展示自己从中悟出的道理。3 学会互相评改,在评改中感悟写作方法。4 学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