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闸镇中心学校2024年秋学期。
主备人:庚名小学刘海霞。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理解掌握2--5的乘法的意义,100以内的加减法,人民币的认识及其简单的计算,图形的变化等知识。
2、过程与方法:经历知识的整理与复习的过程,初步学习整理和复习的方法,加深知识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的知识综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复习2--5的乘法口诀,并且能运用口诀熟练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复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达到熟练计算的能力,形成知识网络,并能对前面学习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重点:熟记2—5的乘法口诀,并能熟练地计算,发现并能提出身边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难点:系统整理2—5的乘法口诀,并能用口诀解决问题。
教学具:点子图、长方形纸、剪刀。
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时间过得真快啊,半个学期过去了,同学们学会了什么呢?还有哪些地方存在疑问?现在我们就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三、自主**。
(一)、外出参观。
师:育英学校的同学们外出参观学习,你能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吗?并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出示教材第44页图一,讨论交流:
1、图中给咱们提供了哪些数学问题?
2、一共需要多少瓶墨水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3、卖多少个原味面包就够了?
4、同桌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4、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二)、买奖品。
师:故事会小组下周就要开始比赛了,老师想请同学们帮老师买奖品,如果老师给你10元钱,可以买什么呢?
出示教材第44页图二。
1、说说图中给咱们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
2、学生讨论交流。
3、教师巡回指导。
4、教师小结。
(三)边摆边说。
游戏 : 拿出点子图,小组内摆一摆,说一说的乘法口诀。
讨论交流:说一说这些乘法口诀都能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四)做手工。
根据给出的图案,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
1、出示教材第44页图四。
2、学生独立动手,教师巡回指导。
3、全班交流。
4、教师小结:总结提升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理解掌握2--5的乘法的意义,100以内的加减法,人民币的认识及其简单的计算,图形的变化等知识。
2、过程与方法:经历知识的整理与复习的过程,初步学习整理和复习的方法,加深知识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的知识综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复习2--5的乘法口诀,并且能运用口诀熟练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复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达到熟练计算的能力,形成知识网络,并能对前面学习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重点:通过整理和复习形成知识网络,对前面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难点:在数学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看看这几个同学在激烈的讨论什么呢?咱们也一起参加吧。
二、出示教材45页情景图1
1、说说图中给咱们提供了什么数学信息?
2、全班交流。
3、教师点拨指导。
三、**新知。
1、我的成长足迹。
师:同学们,说说这半个学期以来你有哪些收获?
(1)学生自由述说。
(2)教师小结。
2、我的疑问。
师:同学们,虽然我们有了很大的进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习了不少知识,但是你要记住“学无止境”,想想我们还有什么没有解决的数学问题呢?还有那些疑问呢?
(1)同桌交流自己的疑问。
(2)全班交流自己的疑问。
(3)记录疑问。
(4)解决疑问。
3、出示教材第48页第12题。
(1)你从图中得到了那些数学信息?
(2)自己尝试解决问题。
(3)全班交流。
师:有些问题本节课我们还没有得到答案,这些问题在我们以后的学习中都会一一解决,希望同学们以后努力学习,**知识。
四、总结提升
学习了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三闸镇中心学校2024年秋学期。
二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讨论稿)
第六单元测量。
主备人:庚名小学刘海霞。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室有多长。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选用一定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与测量,体会测量长度需要一定的长度单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重点:学会用不同的物体表示物体的长度的方法。
难点: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教具:课件。
学具:**、用于测量的标准物体。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我们每天坐在教室里,天天生活在这个美丽的大家庭里,你们知道我们的教室有多长吗?怎样测量我们教室的长度,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
二、组织活动,体验教学。
1、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物体的长度。
1)选择工具,明确测量方法。
2)动手测量。(巡视指导测量方法)
3)汇报交流。
a. 用什么去量的?
b. 测量结果是多少?
c.测量应注意什么问题?
教师小结:从被测物体的左端开始,放平摆直,然后用所选工具一个接一个地摆放,看看一共摆多少个。
2、用不同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结合教材“练一练”第2题进行教学)
1)自由测量,收集数据。
2)全班汇报交流。
3)引导学生看教材“练一练”第2题。看后思考交流。
4)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小结。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教科书第50页“练一练”第1题和第4题。
四、回顾整理(略)
五、板书设教计。
教室有多长。
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量同一物体,量出的结果就不同,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量不同的物体,结果可能相同。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课桌有多长》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p51-52页。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估计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4、在学习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同时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爱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测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能在刻度尺上正确读出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
教师:多**课件、直尺、软尺、卷尺等。
学生:尺子、铅笔、橡皮、曲别针、小棒1根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小课桌,请你仔细观察一下课桌的面是什么形状?
1、摸一摸。
请同学们跟老师一样摸一摸桌子的长,用手比划一下桌子的长。 那除了我们能用手比划桌子的长,你还能用什么方法知道课桌有多长呢?
2、量一量。
请同桌两人先商量一下用什么方法量?说一说你用什么工具量的? 共同量一量你的课桌有多长。量的结果是多少?
3、学生交流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总结。
4、讨论交流:为什么同样的桌子量的结果不一样呢?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小结:使用的工具不同,结果就会不一样,只有当工具一样时,结果才会相同。
师:看来,统一测量的工具非常重要,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用什么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吗?
教师出示实物直尺、米尺、卷尺、三角尺。
二、合作交流,**新知。
1、认识尺子。
观察尺子,你看到了什么?尺子上的“0”表示什么?
两个人比一比,数字0到数字1之间的1格,是不是一样长?
2、认识厘米。
从0到1,,1到2,2到3, 3到4……这1格的长度就是1厘米,厘米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个长度单位,可以用字母cm表示。指导看书体会一厘米的长度。
(1)比一比 : 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
(2)找一找:尺上还能找出这样的一厘米吗?
3、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
(1).用尺子上的1厘米比一比,曲别针大约有多长?并说说你的方法。 (强调: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曲别针的一端,看曲别针的另一端对着的数最接近几,曲别针的长度大约就是几厘米。)
(2).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
四、巩固练习。
(一)、 判断:够1厘米吗?
语文书,数学书,练习本,橡皮擦,玻璃,硬币厚度,花生米等。
(二)、说一说:什么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厘米?
(三)、认识几厘米。
(1) 数一数:从0刻度到2刻度之间有几个1厘米,是几厘米?从0刻度到3刻度是几厘米?从0刻度到4刻度是几厘米?从2刻度到5刻度是几厘米?
(2)打手势:4厘米大约有多长?7厘米大约有多长?10厘米大约有( )
(四)、完成教材“练一练1到5题。
(1)学生自主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2)全班汇报交流。
五、小结:如果以厘米为单位去量从家到学校的距离,去量特别远的距离,你们觉得方便吗?因此,我们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如果测量比较长的距离用厘米作单位,就很不方便了,今后我们还要学习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
二年级数学集体备课
学校 茶园小学姓名 谢爱琴备课时间 2011年3月24日。年级 二年级班级 一班学科 数学。课题 图形与变换。课型 新授课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2.通过结合生活实际的活动,在学习新知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教学重难点。1.重点 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2.难点...
二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总结
北城中心校二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总结。2018年8月22日。回顾暑假集体备课,我们二年级的全体数学老师,在继续推进 小组合作的有效 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把新课标的理念和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 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收到教好的效果。现将集体简要总结如下 一 认真学习新课程标...
贾坝小二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对称图形课型。新授。课时。主备人时间。彭强花。教者节数。设计理念引导学生在通过动手,动脑,自主学习,体验过程。知识与能力 初步认识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能画出对称轴。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他们在操作中探索发现。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识 发现 探索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