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下册17古诗四首

发布 2020-11-21 01:34:28 阅读 5780

17古诗四首。

教学目标:1.会正确书写“横、侧、庐、缘、亩、渠、源、移”8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古诗。

3.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4.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两位诗人的的资料,预习课文,自学生字遇到不懂的记下来。教师准备:多**课件、生字卡片课时安排:2课时。

一、揭示并解释题目,激发兴趣板书诗题并解释诗题。

鹳雀楼】旧址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前面可以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热爱祖国的思想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鹳雀楼,又名鹳鹊楼。

楼共三层,是当时文人游览的胜地。此楼北宋时还存在,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后来被河水冲毁。题目的意思是登上鹳雀楼。

识,吸引学生注意力。【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晋阳(今山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西太原)人,唐代著名诗人。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引发感情:在朗诵这首诗。

时学生想象庐山的面貌;成片。

教师一边读,一边演示电脑课件(画面:诗人正站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在黄河边的鹳雀楼上**景色,太阳渐渐地落下山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去。)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于是就。

三、学生轻声读,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自然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

题西林壁》四、指导学习生字1.教师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书生字,带领学生读。

音、组词。二、教师范读。

2.学生书空练习。说说记生字的方法。教师重点指导:

楼:lóu,读边音。“木”字作偏旁时,捺要写成点。

入:rù,独体字,两笔。注意和“人”区别开。

穷:qióng,三拼音,上下结构,写时不要少写宝盖头下面的撇和点。目:

mù,全包围结构,要和“日”字区别开。更:gèng,读后鼻音。

独体结构。有7笔。层:

céng,读平舌音,后鼻音。

五、导读课文,适时演示电脑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大意。

1.指名学生朗读后,逐行导读。2.指名试读试讲后,教师精讲点拨:

第一句:白日:此处指傍晚的太阳。

依:挨着,靠着。山:

这里不是专指某座山,而是指连绵起伏的群山。尽:完。

这里指落日渐渐沉下去了。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仅次于长江。

入海流:向大海流去。其实,鹳雀楼距离大海尚有千里之遥,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

但是,无论怎样曲折迂回,最终还是要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这句诗的意思是:

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一轮落日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快要沉下去了,黄河水正奔腾咆哮着向大海流去。第二句:欲:

想要。穷:穷尽,含有彻底的意思。

千里,不是实指,而是夸张的说法,指很远很远的地方。更;再。这句诗的意思是:

要想把很远很远的地方的景物都看到,就要再登上一层楼;也就是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六、体会诗的意境。

1.引导思考:想一想,这首诗写出了什么样的景色?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1)这首诗写出了壮丽的黄昏景色。作者站在鹳雀楼上,先向西眺望,看到泛白的太阳依傍着群山缓缓下沉,再俯视黄河,望着奔腾的河水向东流去,这是一幅多么壮丽的景象啊!

目送落日,直到它逝去为止;放眼黄河,欲目送它流入大海。既有雄浑壮丽之景,又有留恋遐思之情,情景交融,意境开阔。(2)这首诗还表达了作者开阔的心胸和观察美景的情趣。

诗人面对日落水漾的壮丽美景,游兴未尽,不能满足,他急于扩大自己的眼界,还想看得更开阔更高远,于是写出了要看尽这千里风光,必须再登上一层楼。

2.小结: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描绘了祖国雄伟壮丽的山河。

七、指导朗读,背诵课文。

1.教师放朗读录音。学生跟读,朗读时要注意读出节奏、重音和韵脚。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自由轻声读三遍。齐读三遍,练习背诵,检查效果。

八、课堂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组词:人()日()入()目()

3.在练习本上抄写生字。第二课时。

一、场景设置。

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

二、导入1.引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课件:放映庐山录像。)

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生谈感想。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三、讲解。1.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2.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3.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

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

师配乐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生齐读古诗。(课件:配乐)1.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请读一遍。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

(激励学生)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完成前四项学习任务。如果遇到了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合作学习)

课堂预计:自学过程中,学生在解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

解决办法: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课件资料:苏轼个人情况。西林寺。

**庐山风景。)

2.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师: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生汇报。

师: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3.巩固:

师: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我希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中的峰、岭。

生**录像。(课件:庐山风光**)师:

在看过了美丽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判断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

1.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师: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

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

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

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提示:

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

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2.背诵:师: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生背诵古诗(出示课件)3.总结:

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师略讲《观书有感》(其二)《无题》。生自学《观书有感》(其二)《无题》。10、结束:

师:请大家对照学习任务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学习要求)生检查。

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

1.填空题。

缘”字用部首查字法查,应查()部首,再查()画。第四笔是(),名称是(),第五笔是(),名称是()。

2.补充诗句。

)依山尽,()入海流。欲穷(),更上()。横看(),各不同。不识(),只缘()。

3.依据诗句完成下题《登鹳雀楼》

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答案:依、入、目、上、尽、流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答案:白、黄。

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答案:千里、一层《题西林壁》

从左向右看,庐山是();从上往下看,庐山是();从远处看庐山,像();从近处看庐山,像();从高处(山顶)看庐山,像();从低处(山脚)看庐山,像()。

同座讨论,完成填空:①(是因为()。因为(),所以()。所以()。之所以(),是因为()。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实录

17古诗三首名师教学片段实录。研读字词,理解诗意 教学重点 师 怎样理解 开 字的意思?生 开 就是断开的意思。作者想象天门山本来是连在一起的,被长江从中间断开了,分为东梁山和西梁山。师 你解释得真好!生 开 也可以理解为 切开 汹涌的长江水就像一把刀,把天门山从中间切开了。师 是啊,在诗人李白的眼...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古诗四首》教案

古诗四首。教材分析 望庐山瀑布 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美景象,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对庐山瀑布景色的赞美之情。枫桥夜泊 描写诗人夜泊枫桥边,宿在船上,看到深秋江边的夜景,触景生情,通过对江边景物的描写,表现出诗人的情感。山行 这首诗描绘了深秋时节山中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深秋枫林美景的喜爱之情。江...

七年级语文古诗四首检测

古诗四首检测。一 品读曹操 观沧海 按要求回答问题。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 观沧海 的作者是,字,朝代 末年 诗人。著有 军事著作,诗歌 蒿里行 观沧海 2 这首诗以 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