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4年三年级语文下册登山教案2教科版。
教学目标:1、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2、学习他自觉地磨练自己意志的品质。
3、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学重点:
联系列宁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整体把握。师板书:登山。
你登过山吗?说说你的感受。
你知道列宁吗?这篇课文就是讲列宁和巴果茨基登山的事。二、中心着手,导入教学。
1.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并想想课文中的哪句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告诉你一个深刻的道理的。(投影片出示最后一节)学生齐读。
我所以要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为我害怕它。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同志,我们应该每天、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
”2.你从**看出这是条望而生畏的小路呢?三、中心突破,指导读悟。
1、什么是望而生畏?哪些句子体现了这条山路是令人望而生畏的?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找出有关的词句。然后再在小组里读一读,交流一下。2、学生阅读讨论3、教师点拨后归纳。
1)从巴果茨基的行动看出险:
出示句子:只见他的脊背紧紧地贴着陡峭的悬崖,把头扭向一旁,不去看深渊,沿着狭窄的小路,用碎小的步子慢慢地移动着。生谈体会。
谁愿意来当当巴果茨基,来走一走这条小路。让学生表演。
抓住“背贴、扭向、不去看、碎小、移动”这几个重点词体会路险。这条小路真险啊,谁愿意用你的朗读来告诉大家。(自己读——个别读)2)巴果茨基走过最危险的地段以后,轻轻地舒了一口气。
他的这个动作说明了什么?3)从巴果茨基的语言看出险:
您看看,前面的路多险!您是不能从这儿过的。”巴果茨基说。“往回走!”巴果茨基大声喊道。
4)路太险了,已经走过几次的巴果茨基在经过这条小路时仍然那么紧张,那么小心翼翼,这是我们从巴果茨基经过小路时的情景体会出小路的险,还从**可以体会出险呢?正沿着那条小路前进的列宁突然停住了。他知道列宁感到头昏目眩了。
什么是头昏目眩?你有过这样的感受吗?
面对靠深渊的小路,面对这让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列宁害怕了吗?你从**看出。可是,列宁只站立了几秒钟,就又不慌不忙,小心地,一步一步地向前移动着身子。
列宁在这短短的几秒钟里,他在想些什么?
是啊,正是对革命的坚定的信念,对自己意志的顽强考验,列宁才走过了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份顽强的意志吧!再读最后一段话。
4、过渡:列宁和巴果茨基终于走过了这条危险的小路,赶在日出之前来到了山顶,现在就让我们和列宁、巴果茨基一起去领略一下山顶的美丽景色吧!(自由读——齐读日出的景色)
我们知道,当列宁、巴果茨基看到这样的美景,当我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心情都是那样的愉快,那么列宁是仅仅因为看到美景而感到高兴吗?(指生说)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呀!
8、再次齐读列宁的话,感受他那种不怕困难、时刻锻炼自己意志的精神。
9、到了下山的时候,列宁又选择了这条小路,这一次他是怎么走的?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四、全文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从列宁和巴果茨基的话中感受到了小路的险,从列宁和巴果茨基经过小路的情形之中我们更体会到了小路的险,然而,面对这样一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列宁战胜了困难,战胜了自我,勇敢地走了过去。因为他坚信:(出示)走过黑暗就是黎明!
克服困难就是胜利!只有登上险峰才会迎来曙光!
课件出示):最后送给同学们一句列宁的名言。
害怕前进就是后退,应当不顾一切,勇往直前!(学生齐读)
同学们,在学习、生活的道路上,像列宁一样迎难而上,勇往直前吧!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自读课文,讨论列宁上山和返回时都走了那条危险的小路,但目的和心情却不同,你能说说吗?
1.小组讨论。2.集体评议。
二。出示两组句子,先让学生自己读一读,再比一比每组的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然后指名说说那个句子的表达效果好?好在哪儿?
为什么好?1.他不慌不忙,一步一步地走过了这段危险的小路。
他走过了这段危险的小路。
2."这一次我先走。"列宁说完,就毅然决然地走了过去。"这一次我先走。"列宁说完就走了过去。
三。布置学生收集有关锻炼意志的格言警句,抄一抄,读一的,最好能背会一两条。四。填空,再熟读,背诵。
他们登上山顶,一道( )的阳关正好射穿( )的薄雾。远处( )的潮水开始反射出( )的亮光,( 的雪刹那间变成了粉红色,( 的露珠儿也开始闪烁着光芒。好像有谁在指挥似的,鸟儿们放开歌喉,( 地唱了起来。
五。识字写字。
1.自主识记生字。2.检查记忆的情况。3.交流记忆的方法。附送:
2019-2024年三年级语文下册登鹳雀楼1教案冀教版。
教材分析:这首诗讲的是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象和产生的想法。前两行诗描写了诗人在楼上所见到的,仅仅用十个字,就把祖国雄伟壮丽的山河勾画出一个轮廓。
后两行写诗人所想到的,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这首诗字与字、句与句都呼应对仗,充分反映了绝句的特点。凡成对的绝句,读起来往往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这首登高望远的写景诗,读起来是那么响亮爽快,这给诗增添了不少生色。尤其是诗人用极简练的笔法,写出了在黄。
昏落日时的山河苍茫壮阔的景象。还有那一泻千里的黄河之水,奔涌流转,注入浩瀚的大海。这种山衔落日,水流入海,是一幅多么气势磅礴的山水图啊!
表现了诗人的乐观主义精神,非凡的胸襟抱负。这首诗之所以传诵至今不衰,一是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气质,二是那最后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简洁并带有哲理色彩,使人们能深刻领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教学目标:
1.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
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2.认识1个生字。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古诗。教学准备:
多**课件、幻灯、画纸、彩笔。教学过程:
一、这首古诗浅显易懂。预习时可要求学生在自学生字的基础上,读读想想,看看靠自己的努力能读懂哪些诗句;不懂的地方记下来,上课时和同学讨论。
二、教学中,可先让学生试读、试讲。
学生试讲时,要注意学生提出的疑难之处,使教学更有的放。
矢;对学生自己认为弄懂的地方也要注意辨析,看理解得是否准确。学生理解不准的地方,教师要加以指点。三、教师可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四、要弄懂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意思,并在头脑中形成具体形象的画面。后面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今天人们在使用中,赋予它更丰富的内涵。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白日:指傍晚的太阳。
依:挨着、靠着。山:
这里不是专指某座山,而是指连绵起伏的群山。尽:完,这里指落日渐渐沉下去了。
入海流:向大海流去。其实,鹳雀楼距离入海口尚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
但是,无论黄河怎样曲折迂回,最终还是要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这两行诗的意思是:
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一轮圆日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快要沉下去了,黄河水正奔腾咆哮着向大海流去。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欲:想要。穷:穷尽,含有彻底的意思。千里:不是实指,而是夸张的说法,指很远很远的地方。目:原指眼睛,这里指看。
诗的开头是一对偶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对仗纯朴自然,工整流畅。
天衣无缝。白日依山,黄河入海,视野开阔,胸怀宽广,诗人所表现出来的气。
质,一开始便不同凡响。自然,这暗中也写出了登楼本身,只有登临纵目,眼光。
和胸襟才会如此高远宽阔。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
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
于层峦叠嶂之间。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流光溢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万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
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
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
藏的化石或标本。我们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但是,我们的诗人并不是俗手丹青,仅以描摹为能事。我们。
的诗人还兼有哲人的气质。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语极平直,然蕴蓄深远,余韵无穷。登高望远,这是一般常识。
而登高者唯愿其愈高,望远者唯求其更远,这种细腻入微的心理却只有哲人才能赋予它以重大意义。这其中隐含着人的无限的进取与探索精神。俗话说“人往高处走”,又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都是对现状的不满足,都是进取精神的直接反映。
不同的是,纯粹的哲人以说教者的姿态出现,可以使人膜拜,而诗人似的哲人则善于以朋友的身份说话,足以使人感奋与追求。
这首诗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这种力量是美和哲理的统一,是客观与主观的和谐,是伟大的艺术再现和创造。今天我们重读这首短诗,仍然强烈地感受到那种力量的存在。五、活动提示。
1)“讨论交流”。这里是为学生创设的一种学习理解古诗的交流情境。里面提示了四种学习此诗的不同的想法供学生参考,为理解诗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创设了一个开放性的平台,使学生各抒己见,并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同时教师也不要只局限于以上四种想法,可与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方法,大家畅所欲言。
(2)“给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用‘√’表示”。这是让学生更加明确语句所表达的意思,引导学生准确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依山尽”是依山落下。
“千里目”是眼睛能够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3)“积累”。这里给出了唐代诗人李商隐《乐游原》这首诗,教师先简要介绍诗人以及诗歌大意,让学生在大体把握诗意的基础上积累。尤其诗的后两句堪称传世佳句,而今人们已赋予它太多的理解,所以可组织学生查资料,展开讨论:
如今人们是怎样看待夕阳的?
诗歌背景:李商隐少年时就聪颖过人,19岁时得到牛党令孤楚的赏识,25岁中进士,此年做了李党王茂元的女婿,牛党因此骂他“背恩”。以后牛党执政时,把他排挤了,他只好到各地节度使的幕府谋生,终生不得志。
这首诗反映了他失望后又有点忧郁的心情,很有代表性。
诗歌大意:傍晚时分,我感到心情很不舒畅;为了排遣情绪,乘车来到乐游原(今长安南)去欣赏风景。快要落山的太阳,确实是无限美好的;可惜已近黄昏,很快就会消失。
六、怎样深入理解后两句诗的意思?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料,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教科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登山》教学反思
登山 教学反思。在讲授本节课前,我对课文进行了反复的阅读,并且采用换角度思考的方法,真正做到从学生出发,设计了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这样,使各环节严密紧凑,而又生动活泼。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抓重点句 美读 表演 讲体会等途径感悟文章的内蕴。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情绪饱满,十分投入,帮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入...
教科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登山》教学设计
登山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列宁登山的故事,受到列宁坚强意志品质的强力感染,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意志。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 他们登上山顶 欢快地唱了起来。那一自然段。3 培养学生对本课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教学难重点。1 体会课文最后一段中列宁说的话是什么含义...
教科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集1 2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中心小学李辉。一 学生现状分析。本班有学生21人,男生10人,女生11人。绝大多数学生对于教材中要求掌握的语文基本知识都能熟练掌握,有一定的独立自学生字词的能力 对于词语 诗句 名言警句有一定的积累 会用被字句,把字句 能初步阅读简单文字,认识自然段,理解简单浅显句子,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