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整理。
一、文学常识。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李白青壮年时家境富裕,轻财好施。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散曲家。他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
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维称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我国古典文学当中的唐诗、宋词、元曲、汉赋、先秦散文、明清**毋庸置疑成为我国五千年文化炫彩夺目的代表。
律诗的四联分别叫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二、翻译与理解。
《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得很茂盛。)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得很茂盛。)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太阳和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银河、太阳和月亮灿烂,好像出自大海里。)(这里用了互文的手法)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庆幸得很,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不仅表现出李白王昌龄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意喻了只要明月还在,他们二人的友谊就会象皓月一样永远长久。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漫漫的旅途远在青山之外,我乘船在碧绿的江水中前行。)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潮水涨满之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一帆高挂。)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家信已传达到**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次北固山下》诗中诗人即景抒情,细致的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缠绕的老树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小桥流水人家,(小桥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走来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
夕阳西下,(夕阳早已落下,)
断肠人在天涯,(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是散曲作家马致远的一首小令,描绘了一幅苍茫萧瑟的夕照秋景图,表达了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凄苦,惆怅之情。
第一层次(前三句)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图。
第二层次(四、五句)“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时间。“断肠人在天涯”是点晴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
课后习题参***。
一、反复诵读《观沧海》,体会这首四言古诗质朴率真、音调铿锵的特点,想象自己登山临海时产生的壮美感觉。
参***: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激赏。如“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树木百草,生长十分繁茂,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上涌起滚滚的波涛。尽管萧瑟的秋风给人以悲凉萧杀之感,但是疾风劲草,方显其英雄本色;洪波汹涌,愈见其生命不息!
这是对自然环境的真实描绘,也是诗人主观感受的具体写照。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展现的是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景象!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涌动。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从全诗看,有什么用意?
参***:写“杨花”“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
“子规”即杜鹃,喜欢悲哀凄惨地啼叫。这样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渲染出一种寂寞萧条的气氛,也为下文表现作者对故友被贬谪遭遇的同情、无奈,以及思念之情做了铺垫。
三、朗读《次北固山下》,边读边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情景,体会上下句对偶的精妙。
参***: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与堤岸相平。大江之上一叶孤舟,海风吹来,船帆满起,江水不停地拍打船身,小舟奋力地向前驶去……上下句运用拟人形成对偶,描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景美而富有生机,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尤其是“阔”字,既表“潮平”的结果,又抒发胸怀,展示诗人开阔的胸襟;“悬”字说明风力强劲,把船帆吹得鼓涨,可以想到船行速度飞快,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渴望回到故乡的急切心情。
四、《天净沙〃秋思》中,诗人把富有特征的景物直接组合在一起,营造出特别的氛围。假如你身处其中,面对此情此景,会有怎样的感受?
走过小桥,几户人家,一棵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停留着三两只乌鸦,一副凄凉的画面便映入眼帘了,在夕阳映照下的古树、昏鸦、人家、瘦马让人觉得格外的忧伤。由此触景生情想到自己在外流浪已有多年了,尝尽了一个“断肠人”在外羁旅生活的凄苦。又未曾回过久违的故乡看一看,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由此使我想到了自己有家的幸福。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整理
精品文档 知识点整理。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古代诗歌四首 知识点整理。一 文学常识。曹操 155 220 字孟德,沛国谯郡 现在安徽亳州 人。东汉末年政治家 军事家 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李白 701 762 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 今四川江油 人。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李白...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4 古代诗歌四首同步练习 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基础闯关全练。1 下列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东临碣石 ji 水何澹澹 d n b 山岛竦峙 s ng sh 幸甚至哉 z i c 星汉灿烂 c n 歌以咏志 y ng d 杨花落尽子规啼 t 枯藤老树昏鸦 k 2 下列句中加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水何澹澹 ...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第2课时
首 教案 第2课时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古代诗歌四首 教案 第2课时 一 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反复诵读 观沧海 和 次北固山下 在情境中读懂诗歌内容,了解 诗言志 体会诗人情感。2.引导学生勾连比读曹操的其他代表性的诗歌,培养学生归纳 积累诗歌的意识。二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 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