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复习

发布 2020-11-12 08:47:28 阅读 9189

一、知识结构。

观沧海》1.文学常识。

这首诗是一首乐府诗。

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沛国谯县人。汉献帝时官至丞相,后被封为魏王。曹操是汉末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重要作家。

2.重点内容。

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本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叙事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本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文学常识。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享年61岁,2.重点内容。

1)表现对远方朋友的慰问,表现挂念友人命运之情无时不在,并有此心明月可以作证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本诗表达悲凉气氛的句子:杨花落尽子规啼。

3)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的深切同情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4)第一句选取了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

答: 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的作用是:点明时令,点明主旨,营造基调气氛。

杨花象征离别与漂泊,子规啼声悲哀。 “杨花”飘飞给人以漂泊之感,“子规”悲啼使人顿生离别之恨,通过特定的景物为全诗渲染了一种愁苦、凄凉的气氛。

5)第二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联把明月人格化,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与同情。

6)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

7)人们对这首诗后两句尤为赞赏,请你说说其妙处。

答:诗人将月亮人格化,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导学案

观沧海 导学案。一 学习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 品味诗歌语言,培养语感。3 体会诗人昂扬奋发的精神,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二 学习方法。朗读法 品味法 情境联想法 讨论 法。三 作者介绍。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人 今安徽省亳县 东汉末年的政治家 军事家和诗人。四 写作背景。该诗写于...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导学案

导学案。观沧海。学习目标 1 弄清本诗中重点字词的读音及释义,理解诗歌大意 2 了解诗人及其代表作品 3 能够有节奏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4.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 导。二 思1 生字词注音。沧碣石澹澹竦峙萧瑟哉 2 诗人简介曹操 3 重点词语释义。临 何 澹澹 竦...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词四首》教学设计

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1课教学设计总第8 9课时。2017年9月13 14日 诗词四首 的教学设计。观沧海 的教案设计。观沧海 中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教学目的 1 初步学会鉴赏诗词,领会乐府诗优美语句和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