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 人教语文七年级上册《阅读4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

发布 2020-11-12 08:52:28 阅读 6915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掌握驳**的论证结构及其内在逻辑。

理解举例论证所用论据需具备典型、全面的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举例论证所用论据需具备典型、全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驳**的论证结构及其内在逻辑。

教学流程:一、 导。

1、“不求甚解”的字面含义是什么?对于中学生来说这种读书态度是否可取?

2、世人对于“不求甚解”的态度是怎样的?作者邓拓又对“不求甚解”发表了什么语出惊人的观点?准确的态度又是怎样的?

二、 定。1、阅读课文,划出每段中最能反映该段中心观点的句子。

尤其注意从正面表观点的判断句)

2、本文属于何种实用文体?依据论证思路划分属于哪一小类。

驳**)3、驳**是用文字和别人在思想上打仗。驳论分文“破”和“立”两个环节。前者是攻取别人的阵地,后者是牢牢守住已经占领的阵地。

本文哪些段落为“破”、哪些段落为“立”?

第一段到第四段为“破” 第五到第六段为“立”)

三、 破。1、世人眼中的“不求甚解”与“求甚解”

思考:(1)世人怎样理解“不求甚解”?

2)世人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如何?

3)世人用怎样的行动“求甚解”?

2、作者眼中的“不求甚解”

思考:(1)作者怎样理解“不求甚解”?

2)作者认为该怎样“不求甚解”?

3、作者是怎样反驳世人的理解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的?

梳理第。二、三段。

引经据典,正本清源,补全缺失要素,把握核心价值)

4、先破后立的议论思路有何益处?

消灭敌人才能真正称得上是占领了阵地;破除错误的观点,准确的观点才能站住脚)

四、 立。1、作者使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巩固自己的论点,使之更有说服力?

第。五、六段使用举例论证,事实论据)

2、本文在举例论证上有怎样的特点?其益处何在?

古今、中外、正反、不同角度:态度、方法)

3、反对马马虎虎的读书态度对于巩固本文论点是否必要?

补充可能留下的逻辑漏洞,使论证更为严密)

4、“攻取阵地”(破)难还是“守住阵地”(立)难?谈谈巩固阵地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多种论证方法科学搭配(火力强劲)

全面思考,补充逻辑漏洞(不留活力死角)

五、 思。1、画出文中表现作者对“不求甚解”态度的语句,体会其中语言的微妙变化。说说其中原因。

第一段“也不尽然”、“不必提倡”、“没有充分理由”——语气委婉、态度暧昧。

第二段“这是古人读书的准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语气肯定、态度鲜明。

先婉转指出似有值得商榷之处,避免形成心理的抵触,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2、揣摩第八段,作者的愿望似乎是“求甚解”,岂不是与前文“不求甚解”自相矛盾?说说作者对于“不求甚解”的态度究竟如何?

以“不求甚解”的手段、方法追求“甚解”的目的、境界)

如:作者先再进一步分几点讨论了:--分别举了的例子。最后。

部编 人教语文七年级上册《阅读4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

诗歌单元教学。古典诗歌之炼字。教学目标 1.体会古典诗歌的炼字之妙。2.能赏析诗句用词之美。水平目标 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古典诗歌炼字技巧,提升鉴赏古典诗歌语言的水平。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重难点 教学方法 以生为本,启发引导,小组合作 诱探点练悟。教具 多 教学过程...

部编 人教语文七年级上册《阅读4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

次北固山下。教学目标 1 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2 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3 继续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重难点分析 1 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2 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教学过程。一 导入。诗以言志 确实,在春秋战国时代,不会吟诗,意味着在任何社交场合你都无法表...

部编 人教语文七年级上册《阅读4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

次北固山下 教案。一 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两首诗歌。2.理解诗歌的内容,领悟名句所包含的生活哲理。3.把握诗歌的意境,并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二 教学过程。导入。古时候通讯 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思乡之情。很多诗人将这种思乡的感情倾泻于笔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