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 2020-10-09 21:44:28 阅读 3753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

1.了解作者简介和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2.掌握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疏通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品味用对话来刻画人物的表达效果。

三)情感目标。

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习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重点反复朗读,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课件。

学生:1.查找作者简介及文中人物相关资料。

2.预习课文,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教法。1.以朗读---译读---品读---悟读逐步理解课文,体会人物心理和感情。

2.比较阅读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这几天有个难题让我寝食难安,大家能帮我想想办法吗?我班里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基础差,况且将来又考不上大学,不学也罢。

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从你们学生的角度帮老师想想办法,该怎么劝劝他?(生答,献计献策)

师: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如何劝学的?(展示课文标题《孙权劝学》)

二、预习检测1.作者作品简介。

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追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

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3.多层次朗读(展示本课学习目标)第一步: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第二步:读出句意。第三步:大声朗读。第四步:读出语气。四感知课文。

1.朗读课文,准确认读。

1)师示范朗读,生听读并确认字音。(2)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3)学生试读。

2.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翻译五字法(回顾翻译方法)

留:国号、年号、地名、官名、人名、书名等可照录。替:用现代汉语词替换古义词。

调:调整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习惯。补:补出省略的成分,使之意思完整。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不译。

1)学生小组合作,参照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自译课文。

2)翻译课文。

要求:每小组各译一句,每句两人,一人念句子,一人翻译。先译关键字、词,再译句子。

五答疑解惑。

1.题目为《孙权劝学》,孙权是在劝谁学习?

2.孙权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该怎样读?(指导朗读)3.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效果如何?你从**知道的?六、分角色朗读。

全班同学分角色朗读,再次理解文章内容。七、小试牛刀。

即兴创作:吕蒙是怎样学习的?

八、**。鲁肃为什么要与吕蒙“结友”,结尾这一笔有什么作用?九、反思。

学与不学,使吕蒙和仲永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只是二者结局截然不同,对比二者,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十、课堂小结。

跨越千百年的时空,古人劝学的声音还在我们耳边回响,“莫等闲,白了少年头”,让我们牢记古人的经验教训,珍惜时光,好好学习吧!

十。一、作业:

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一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板书:

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劝学就学赞学孙权——→吕蒙←——鲁肃(善劝)(肯学)(爱才)启示:肯学、勤学(开卷有益)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第二课时教案

4 孙权劝学。第二课时。1.背诵课文。2.填空。孙权劝学 选自 资治通鉴 是 北宋 朝代 司马光 人物 主持编纂的一部 编年体通史 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1362年的史事。其目的是 观古今之通变,明治乱之得失 深层 1.孙权劝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请问他是怎样劝学的?2.鲁肃与吕蒙的对话,可谓是一唱一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第2课时教案

最后一课第2课时教学目标 1 分析人物形象 2 体会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和不易理解的情节 细节 3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过程 六 分析人物 1 本文着重写了哪两个人物形象?2 你认为小弗郎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1 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明确 ...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4古代诗歌四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结合注释疏通诗句,初步把握句面意思。过程与方法。以灵活多变的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的气氛。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品味诗词的意境。教学重难点重点。诵读 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难点。引导学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