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孙权劝学。
第二课时。1.背诵课文。
2.填空。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北宋)(朝代)(司马光)(人物)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2023年的史事。
其目的是“观古今之通变,明治乱之得失”。
深层**。1.孙权劝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请问他是怎样劝学的?
2.鲁肃与吕蒙的对话,可谓是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作者描写二人的对话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何作用?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4.“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现已演变成一耳熟能详的成语。请问这一成语带给你哪些启示?
5.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理解文本内容,体会蕴含的道理。
交流点拨】1.首先是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身份“不可不学”;其次是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善于劝学,又可以感受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不失人主的身份。
2.二人的对话,既从侧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3.在东吴,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是周瑜之下的二号人物。鲁肃之所以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了鲁肃的爱才、敬才,二人的情投意合。
这也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效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4.这一成语告诉我们,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不能拿老眼光看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5.读书学习大有益处,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提升自我,增长见识与才干。
本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语言凝练,含义丰富。以对话刻画人物,善于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文章材料取舍、详略安排得当,同时很好地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孙权的善“劝”,告诉了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劝人上进成才,读书明理。
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有哪些?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总会学有所成。
孙权劝学。孙权 → 劝 → 吕蒙 ← 赞 ← 鲁肃。
语重心长) (自豪、自得) (惊讶、赞叹)
关爱部下虚心接受意见爱才。
好学勤学、刻苦敬才。
善劝。孙权劝学。
劝学:辞—就(恳切、关心)
议论:非复吴下阿蒙(惊异、赞叹)
何见事之晚乎(值得自豪)
课堂教学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 孙权劝学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 认知目标。1 了解作者简介和有关 资治通鉴 的文学常识。2 掌握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二 过程和方法目标。1 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2 疏通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品味用对话来刻画人物的表达效果。...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第2课时教案
最后一课第2课时教学目标 1 分析人物形象 2 体会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和不易理解的情节 细节 3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过程 六 分析人物 1 本文着重写了哪两个人物形象?2 你认为小弗郎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1 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明确 ...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4古代诗歌四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结合注释疏通诗句,初步把握句面意思。过程与方法。以灵活多变的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的气氛。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品味诗词的意境。教学重难点重点。诵读 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难点。引导学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