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4古代诗歌四首配套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2.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能够准确背诵并默写,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过程与方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情感态度价值观:
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教学重点:
诵读并背诵。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教法学法:诵读法,讨论法,合作**法,欣赏品味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学习《观沧海》1、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败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大胜。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2、写作背景:
东汉末年,正当军阀逐鹿中原之时,居住在辽西一带的乌桓强盛起来,他们南下攻城掠地,成为河北一带的严重边患。建安十年(205),曹操摧毁了袁绍在河北的统治根基,袁绍呕血而死,其子袁谭、袁尚逃到乌桓,勾结乌桓贵族多次入塞为害。当时,曹操处于南北夹逼的不利境地:
南有盘踞荆襄的刘表、刘备,北有袁氏兄弟和乌桓。为了摆脱被动局面,曹操采用谋士郭嘉的意见,于建安十二年夏率师北征,五月至无终,秋七月遇大水,傍海大道不通,后接受田畴建议,断然改道,经徐无山,出庐龙塞,直指柳城,一战告捷。九月,胜利回师,途经碣石等地,借乐府《步出夏门行》旧题,写了这一有名的组诗。
诗中描写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3、朗读诗歌,理解诗句。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jié临:登临以:
来,表示东临碣石的目的是观沧海这是本诗的第一层,交代了观海的地点,显得很质朴。水何澹澹,山岛竦峙。dànsǒng何:
多么竦峙:高高挺立。
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再写草木,仍是静态描写,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是本诗的第三层,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这两句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观海目的,直陈其事,质朴。
全景:动静结合,显示大海的辽阔、威严和浩荡气势。欣欣向荣,侧面写大海的生机勃勃。声势惊心动魄。
虚写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大地、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显示了诗人博大胸怀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4、诗歌品析。
诗句内容情感。
叙事东临碣石观海地点和目的兴味盎然,胜券在握。
以观沧海。实写水何澹澹,总写大海景象动荡变化的时局需要。
山岛竦峙。总写山岛景象一个主宰沉浮的伟人树木丛生,特写山岛之景勃勃生机百草丰茂。突出欣欣向荣景象乐观情怀。
写景秋风萧瑟,特写海面之景席卷宇内,荡平诸侯。
洪波涌起。突出惊涛拍岸景象惊天动地。
虚写日月之行,想象之景。
若出其中;突出大海吞吐日月,开阔胸襟,星汉灿烂,包蕴万千的景象一统中国的抱负若出其里。
感情:本诗借景抒情,诗人以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写法: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观沧海》怎样总写?怎样分写?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胸襟的是哪几句?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观海所见、所听、所感。诗人先勾勒水和山的全景,再写树木、百草分承山景,写秋风、洪波分承水景。最后写所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5、小结:
本诗的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里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思想又很含蓄。二、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作者简介。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还有“诗仙”之称。著有《李太白全集》。2、自主:
题解,作者。1.题解。
1)闻:听到,听说。
2)左迁:古人尊右卑左,即贬谪。(3)龙标:今黔阳。
整体翻译: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遥寄此诗。2·作者。
李白: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
3.王昌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诗家天子,七绝圣手。因“不护细行”被贬龙标(黔阳)尉。3、读诗品诗。
指导朗读诗歌4、感悟诗意。
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风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5、品诗欣赏。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而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因此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
“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五溪,雄溪、樠溪、酉溪、溪、辰溪之总称,均在今湖南省西部。)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6、总结。
杨花漂泊无定。
写景离愁别绪。
子规不如归去。
明月陪伴友人抒情关怀、思念主题:表达了朋友的关切和同情**。
1.在诗中找出与怀化有关的内容。答:龙标、五溪、夜郎。2.作者为何要写杨花与子规?
答: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传说它是蜀国国王杜宇魂化而成,叫声凄凉哀婉。
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3.作者为何“寄愁心与明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4.本诗主题是什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答:借月抒怀,表达惊讶、悲愤、同情、关切、安慰之情。
第二课时。学习《次北固山下》1、听录音朗读2、【注释】
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⑥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按:
鸿雁传书,实无其事。《汉书·苏武传》载:苏武被匈奴扣留19年,汉使求苏武,单于谎称武已死,后汉使得密报,知武在某泽中,于是也谎称汉天子在上林苑射落一只大雁,脚上捆着苏武从某泽中寄来的信,单于无可奈何,只好放还苏武。
3、问题**。
问: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这是诗人的想像,很明显,船到镇江后,他要上岸再乘驿车转往别的地方去。
问: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问:
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问: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
为下句“江春入旧年”张本(铺垫)
问:这个“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残冬腊月。
问: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他却不能回家,自然要写一封平安家书,更何况他此刻看见了北归的雁,必定要路经洛阳的——洛阳在镇江西北方。名句赏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1、先说这两句所写的景象。2、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
提示: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都描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3、这两种景物跟诗人的乡愁有关吗?
提示: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而诗人依旧在外奔波,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呢?**:
读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你还有什么新的感受?
海日”两句就可以使我们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会突破一切阻力出现在我们眼前。比较赏析: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低沉、缠绵“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并不低沉“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就显得开朗一些,是吗?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说说道理。提示:残夜未尽,而旭日已升;旧岁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吗?(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看谁能首先会背诵。
四、学习《天净沙秋思》1、听录音朗读2、作者简介。
马致远元代戏曲作家。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
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一作江浙省务提举)。又曾加入过"书会",并与书会才人合编过杂剧。生平未详,但从他自己的散曲作品中可以了解到,他在年轻时"写诗曾献上龙楼",热衷过进取功名。
然而他仕途并不显达,因此动了"终焉计",晚年退隐山林,以诗酒自娱。著有杂剧15种。
马致远是个享有盛名的戏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元初作家中散曲流传得最多的一个。作品豪放清逸,后人认为近似诗中李白、词中苏轼。
杂剧以《汉宫秋》为代表。3、了解关于曲的知识。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
散套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有标题的小令。
文学常识。
散套。散曲。
元曲小令杂剧4、朗读指导。
读一读:提示:注意节奏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5、以诗作画。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缓缓前行。只见,缠满枯藤的老树上,几只归巢的乌鸦在盘旋;潺潺流动的小溪上,一座小桥通向不远处的人家;苍凉的古道上,那孤独的游子将要飘到何方?太阳就要落山了,想着那遥远的征途,浪迹天涯的游子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九种景物渲染悲凉的气氛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断肠人在天涯。
寓情于景,表现了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6、赏析。纯用白描勾勒出多幅图景,极具艺术特色。曲的前三句只用了十八个字,便描绘了九种景物。
第一句的枯藤、老树和昏鸦,构成了一幅苍凉图画。第二句写作者所见的小桥、流水、人家,这一幅画因为有人家而更有生气,流露出作者对此情此景的羡慕之情。第三个画面是:
在西风劲吹的茫茫古道上,一头疲惫的瘦马在行进中。与“小桥流水人家”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至此,作者把这三幅画面又巧妙地组织在了一个大的图画当中,就渲染了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郊野风情,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
夕阳西下”,天之将黑,千里奔波的游子,家在何处?作者没有说出,却只道“断肠人在天涯”,留给人无尽的想像。
正面: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侧面:小桥流水人家对比映衬手法。
曲子的写作手法:描写借景抒情抒情情景交融7、比较**。
天净沙白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体会这首曲的意境,说一说这首小令与马致远的小令哪一首更能打动人?说说你的理由。8、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体会诗的意境,模仿《天净沙·秋思》做一首小令。
板书设计。观沧海曹操诗句内容情感。
叙事东临碣石观海地点和目的兴味盎然,胜券在握。
以观沧海。实写水何澹澹,总写大海景象动荡变化的时局需要。
山岛竦峙。总写山岛景象一个主宰沉浮的伟人树木丛生,特写山岛之景勃勃生机百草丰茂。突出欣欣向荣景象乐观情怀。
写景秋风萧瑟,特写海面之景席卷宇内,荡平诸侯。
洪波涌起。突出惊涛拍岸景象惊天动地。
虚写日月之行,想象之景。
若出其中;突出大海吞吐日月,开阔胸襟,星汉灿烂,包蕴万千的景象一统中国的抱负若出其里。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漂泊无定。
写景离愁别绪。
子规不如归去。
明月陪伴友人抒情关怀、思念主题:表达了朋友的关切和同情。
次北固山下王湾“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低沉、缠绵“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九种景物渲染悲凉的气氛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断肠人在天涯。
寓情于景,表现了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
教后反思。
2019秋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4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古代诗歌四首。学习目标。1.展开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感悟诗歌情感,初步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3.了解常识,学习欣赏古诗。自主学习。1.补充知识卡片,阅读并划出重点。1 观沧海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秋,当年的夏五月诗人率军北征乌桓,七月出卢龙塞,九月大获全胜。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
教案。科目人文与社会。校名老街基 年班七年级 教师刘秀东。2016 2017下。第一单元黑龙江人的生活。冬令营的收获。模拟学习博物馆。王奶奶的一天。地球村 的对话。第二单元黑龙江的社会组织。选举班委会。教学目标。初步认识民主选举。了解民主选举的基本程序。初步感受参与民主选举的意义,形成积极的现代民主...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学会记事》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学会记事 教案。一 教学目标。1.通过知识回顾 样例分析等方式,掌握将事件叙述完整 清楚的方法。2.通过写作练习 交流总结等方式,掌握将事件叙述得生动具体的方法,写好事情的经过。二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通过知识回顾 样例分析等方式,掌握将事件叙述完整 清楚的方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