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灰椋鸟》评课记录

发布 2020-11-03 22:55:28 阅读 9220

《灰椋鸟》评课记录。

刘干:《灰椋鸟》是一篇写鸟的散文,作者徐秀娟在描写灰椋鸟的时候,形状、习性等方面着墨很少,集中描写的是壮观的归林场面,由于作者本身是在林场工作的,因此对鸟类非常喜欢,文中的字词还常常反映出作者的这种感情来。

因此,我们可以看看,老师如何教场面描写,看看如何教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看看第一课时如何处理识字写字,再看看如何体现高段语文的特点的。

关于场面描写,我想一个是点面结合,既有细节描写,也有概括描写。潘老师首先是引导学生概括出描写了什么,然后回到这些段落中细读,再读出自己的感受来。也就是先整体感知再精读感悟,当然第二课时还应该有个回归整体。

郭祥云:体会情感,倒是由一个课堂生成引发的,但似乎潘老师只推进到体会美。一个学生谈感受的时候,提到了“喜庆”,有些突然,因为之前的学生都在讲壮观、数量多之类的,潘老师及时抓住了这个生成,肯定地说:

“有道理!”发言的孩子更有底气了,读出了“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这一句,老师立刻抓住继续引导:“在夕阳的映照下,这些穿着盛装的少女,感觉怎样?

”此时,学生就有一种审美体验了。不过,我觉得此处还能更进一步,作者为什么要写得如此美丽呢?或许就能帮助孩子更清晰地体会到徐秀娟的喜爱之情了。

王增军:识字写字方面,我感觉有两点值得解读。一是识字注重语境,他抓住“翘首”一词让孩子们体会两个句子中的不同含义,同样的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含义不同,这就是在教语言的运用了。

分辨不同的含义,大多数语文老师都有这个能力,相比之下,潘老师高明在哪呢?我觉得就是找出“翘首”这个词进行教学的敏感能力,这种专业的敏感力恐怕是语文老师的一种硬功夫。

另外,写字方面老师采用学生自学的方式,学生自己读帖,自己选择描红,自己上台范写,自己评价,再自己临写,主体地位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赵绍华:整个教学环节,我觉得最出色的是最后一个,就是“个性化朗读”,我想这也是潘文彬老师最拿手的,与他后面的报告也是一脉相承的,因为报告中重点提到个性化朗读。

这个环节出彩多。前面提到的“喜庆”就是在这个环节生成的,还有一个就是“两处声音描写”,学生读到了声音描写的段落,潘老师引导他概括出这是声音的描写,然后启发他们找找另一个描写声音的地方,最后比较两处声音的描写有何不同,从而体现出了高段语文的特点,就是关注语言的表达方式,非常精彩。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灰椋鸟》教案

灰椋鸟 教案。教材分析。灰椋鸟 的作者是徐秀娟,主要写了 我 和同伴一次在林场观察灰椋鸟的经过,重点生动具体地描述了 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 及 鸟儿归林后喧闹热烈的场面 表达了自己爱鸟的心情,赞颂了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学情分析。学生对灰椋鸟不一定熟悉,课前可以先让学生查阅有关灰椋鸟的资料,或者通过课件...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灰椋鸟》课件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 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活动。参选案例。一 教案背景。1 面向学生 小学学科 语文。2 课时 1 3 学生课前准备 1 熟读课文。2 搜集有关写鸟的词语 诗句。3 思考课后练习5。二 教学课题。灰椋鸟 三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重点描述了灰椋鸟归林的壮观景象...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灰椋鸟课文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灰椋鸟 课文。早就听说林场的灰椋鸟多。我想,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 就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一看。一天下午,我和同伴来到了林场。下了车,轻轻走进林内。棕红色的水杉落叶,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华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