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教案 7 8单元

发布 2020-11-03 16:42:28 阅读 2034

4.指名用这些词语说一说课文围绕矛和盾讲了一件什么事。(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

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在这紧张危机的关头,发明家想到了将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板书:矛盾坦克)

3、品读关键句,体会“合二为一”的作用。

1.出示“合二为一”,学生齐读。(板书:合而为一)

2.指名说一说“合二为一”的意思。(指将二者合为一个整体。)

3.出示下列语句,学生读一读。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4.联系上下文,说说这里的“合二为一”中的“二”指的是什么,“一”又指的是什么?(“二”:盾的自卫,矛的进攻;“一”:坦克)

5.请同学们读一读下面的语句。

2023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6.指名反馈:你是从哪些关键的词句中感受到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学生自由说一说“庞然大物”“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7.知道学生抓住上述的关键词,读出坦克的神威。)

4、激励主动**,合作学习。

1.同学们,在战场上,矛和盾是两种相对的**。发明家怎么会想到这两者集合在一起,在用于战场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这个问题。

2.出示问题,学生自主**。

1)发明家在和朋友比赛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2)发明家遇到困难时,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小结:用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发明家在和朋友的比赛中,想到了将矛和盾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发明家怎么会想到将两者集合在一起呢?这节课同学们已经在小组内进行了初步**。下节课,我们一起来**这个问题。

5、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摘抄如“左抵右挡”这样的好词语。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1.继续学习,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的过程,感悟道理,从中受到启发。

2.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3.总结全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呢。

1、复习,导入新授。

1.出示下列词语,学生读一读,读中积累。

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合二为一大显神威庞然大物乱成一团。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发明家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这其中是有一个过程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2、反馈,深入**。

1.出示以下段落,让学生读一读。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理解“难以招架”生,可以让学生通过读“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发明家左抵右挡”来体会,“难以招架”的意思是一对方来势猛,很难抵挡。

2.指导学生读出发明家面临的困境。

3.引导学生用关联词来说一说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

3、总结,感悟道理。

1.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出示以下语句,学生读一读。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4.指导学生运用本课的事例,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发明家把矛的长处—进攻性强和盾的长处—防御能力强基于一身,因此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取得了胜利)

5.你的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自由说一说。

6.指名说一说。

总结: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基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希望同学们牢记这一点,在学习和生活中善于思考,善于将他人的长处基于自己一身。

4、布置作业。

1.背诵句子“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基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预习26课。

板书:25.矛和盾的集合

矛进攻合二为一。

盾防守 __坦克)

教学反思:学习本课时,我从题目入手,先让学生知道“矛”“盾”两个字分别是古代的兵器,借助形象的**感知,让学生说一说这两种兵器的优缺点,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种兵器如果集合在一起会是什么样子。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文本的积极性,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再整体感知教学环节,我让学生在梳理课文内容的过程中,突出关键词语“合二为一”,从“合二为一”入手,先了解“合二为一”的成果,再了解“合二为一”的过程。此处教学顺序进行了较大的调整,不但没有影响学生的课堂思维,反而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自主**的浓厚的兴趣,激活了学生思维,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感悟道理的环节,学生不仅能够结合课文中矛和盾的集合进行论证,还能够从生活中,从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中进一步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学生也从中懂得了通过具体事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26.科利亚的木匣。

教学目标:1.会认“匣”“锯”“阶”3个生字,会写“挖”“鞋”“爷”“锯”“免”“屋”“抢”“难”“初”“管”“敌”“阶”“懂”13个生字,积累词语表中“冰鞋”等15个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起都在变化的道理。

3.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课文最后一段抄下来。

教学重点、难点:

1.科利亚怎样从挖木匣中得到启发,并感悟其中的道理。

2.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时间:两个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初读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条理。学习“埋木匣”部分,体会科利亚善于观察,爱思考以及考虑问题周到等特点。

3.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苏联小朋友,他的名字叫科利亚。课文讲了科利亚的什么事情呢?他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生字词卡片,**车请学生读。

3)朗读展示: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评议: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4)范读,学生边听边思考揭题时的两个问题。

5)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6)学生简单谈谈自己觉得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

7)引导学生质疑。

三、精读感悟,明白道理。

1)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思考问题: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他是怎样埋木匣的?为什么要埋木匣呢?

2)学生默读课文第四至十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科利亚后来是怎么找到木匣的?

3)学生齐读最后一段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这件事中,科利亚懂得了什么道理?

1.指名读这一段;分男生、女生读这一段。

2.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3.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上的事、社会上的事,也可以联系学过的课文或课外读到的文章来说说“我们周围有什么在起变化”。

小结:同学们,科利亚真是个聪明的孩子,他爱动脑筋,考虑问题也很周到、细致,我们大家都要向他学习。

4、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1.认识“匣、锯、阶”3个生字。会写“挖、鞋”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等15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在变化的道理。

一、熟读课文。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自由朗读全文,挑选自己喜爱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二、巩固生字。

1.用生字卡片**车认读。

2.分类记忆要求会写的字。

1)找出左右结构的9个生字:挖、鞋、锯、抢、难、初、敌、阶、懂。有的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特点来记忆字形。

2)学生利用笔画、偏旁或熟字记忆其他4个生字:斧、免、屋、管。

3)给生字组词。

三、指导写字。

1.出示9个左右结构的字。引导学生观察这9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2.学生写字。

1)学生对照范字临写。每个字写两遍。

2)及**议。遇到共性问题可以范写指导。将学生写得好的作业即时展示。

四、抄写词语。

自己读、记词语。

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总结:同学们呢,如果今后大家要向别人说明一个道理,也可以采取列举实例的方法。

5、布置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板书:26 科利亚的木匣。

埋挖受启发。

人长大步子变大一切在变。

教学反思:这篇课文故事性强,也比较有趣。我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不但注重了多样性,还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

如在理解怎么埋木匣的时候,我用了板画,增强了故事内容的直观性,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另外,还通过直观的板画,让学生在对比中,了解了为什么第二次,科利亚走了五步就可以找到木匣。教学过程中,这些方法的运用,使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举手发言非常踊跃,学生感到了学习的乐趣,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但是对于文本难点的突破,也就是对学生学习通过一个具体的事例说明一个道理这点上还有所欠缺,学生运用文中的具体事例能够将道理分析清楚,但是当要求他们联系生活实际,用生活中的事例来进一步论证的而身后,同学们所找到的事例不具有典型性,而且在讲述事例的生活也仅是简单地说故事的主要内容,不能具体、生动地将事例展示在听者面前,若是写出来,肯定缺少可读性。

27.陶罐和铁罐。

教学目标:1.会认“陶”“懦”等10个生字,会写“陶”“谦”等14个生字,积累词语表中“骄傲”等13个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正确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

3.抄写表现陶罐、铁罐神态和动作的词句,积累语言。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有兴趣的可以把故事演一演。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理和陶罐的谦虚有礼而不软弱。

2.理解文中所阐述的道理。

教学时间:两个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初读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条理,学习课文第一部分,抓住文中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和语言的语句,体会铁罐的傲慢无理和陶罐的谦虚有礼而不软弱。

3.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

1、“罐”字入手,揭示课题。

1.出示“罐”字卡片,学生齐读。

2.这篇课文,抓住了陶罐和铁罐的优缺点,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为我们创作了一个有趣的童话,这个童话的题目就是—陶罐和铁罐。板书课题。

3.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1)学生初读课文。

2)学生轻声自由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遇到有困难的地方,停下来多读几遍。

3)同桌互相朗读课文,形式自定:可以交替一人读一段,可以分角色读,可以一人读1至9自然段,一人读10至17自然段。互相评议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4)同桌互相配合,向全班展示朗读。

三、精读课文,读出感情。

1.小组讨论,合理安排小组内每个成员的分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请一个小组汇报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看他们是否读出了陶罐和铁罐不同的特点。

3.结合学生的朗读,进行评议,点拨理解。

1)你觉得铁罐像是个什么样的人?找出表现他神态和动作的词句读一读。

2)你觉得陶罐像是个什么样的人?找出表现他神态和动作的词句读一读。

3)教师扣住学生的朗读,引导领悟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克制,帮助学生归纳出理解词语的几种方法:如联系上下文理解“奚落”;利用近义词理解“谦虚、懦弱、轻蔑、争辩、恼怒”;通过表演朗读来理解表示神态和动作的词语。

三年级语文上学期78单元练习

三年级语文上学期。七 八单元练习。班别姓名学号成绩。一 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用 画出。1 木匣 ji xi 里盛 sh n ch n 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 x xi 2 科利亚刚学数数 sh sh 只会数 sh sh 到十。3 给 i j 予树堆着许多漂亮的礼物。4 我们还 hu n h i...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七单元

2课时16 我喜欢昆虫 教学目标 1 学会10个字,认识3个字,理解 受难 收集 等词语。2 有感情地朗读。3 通过学习,了解安妮是怎样喜欢昆虫的,渗透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思想。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段中的重点词体会 理解安妮对昆虫的喜爱之情。教学课时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 课题导入。1 板书...

三年级语文教案

1 燕子。学习目标 1 我能够自主灵活地学会本课9个生字 理解 赶集 聚拢 增添 掠过 偶尔 荡漾 音符 演奏 赞歌 生机勃勃 等词语。2 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并用多种形式读出作者对燕子的喜爱。重 难点 能运用单元提示语中读懂长句子的方法,能正确地理解长句子的意思。指导感情朗读课文。知识链接 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