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课用两课时完成教学,以读为本,融入各种训练,记录批注,考察学习效果,每课时有明确的任务,课上尽量完成练习册的主体部分,个别练习,如字词等可以留在家中。本篇课文见长,要掌握的知识点不少,写作顺序与语言特点比较突出,含义较深,需要结合语言形式深入体会。所以,两课时的教学需要目标明确,安排紧凑。
备课时需要参考教学参考、练习册和试卷。因暂时没有练习册,练习的安排要根据课文重点在网上查找,等练习册到了之后再稍微改动。
草原》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3.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描写蒙古的美好风光的段落,并背诵。通过品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语言,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顺序和表达方法。
4.完成练习册中的相应练习。
教学流程:一、 单元导入,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教师出示高原,雪山、草原戈壁(课件图画及文字)从而走进西部。明确神奇的西部在世界文明史上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
引导学生走进单元导读,明确学习方向及学习方法。
2.揭示课题,走进作者。作家老舍是一位人民艺术家,也是一位文学产量较高的作家,深受人们的爱戴,那么当我们的作家老舍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这节课我们就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到美丽的草原看一看。
3.学生自由读课文,老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不走过场。重视朗读能力培养,避免滥竽充数。
4.检查生词的读音,关注多音字,扫除朗读障碍。
渲染勾勒低吟迂回胸襟羞涩摔跤天涯鄂温克。
洒脱疾驰奇丽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襟飘带舞
比较多音字:好友同行勾勒。
好客一行勒紧。
5.分自然段检查朗读。强调重点词语的读音。
6.理清脉络,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三幅动人的画面: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从而理清文章的线索。
语言训练:老舍和作家代表团访问内蒙古草原,作者首先描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美景接着又展示了一幅草原人们欢迎他们这些远方客人的隆重场面,最后把酒话别,直至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文。
二、重点学习第一自然段(草原风光图)
提示:读、练、记这三个要素通常同时运用,因为学生在读中要感悟,感悟就要训练表达,结合重点词句说出感受,表达后还要学会记笔记,所以,这三步通常穿插进行。在处理这个自然段时,我们就把这三个要素穿插运用了。
读:本段教学分成六个层次的读。
第一层:请大家快速默读第一自然段,找出老舍先生直接概述草原特点的一句话。并勾划作者描写的顺序,从而分别找出“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的句子;概括出:天上 ——天底下——四面的写作顺序。(老师板书)
第二层: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展现在你脑海中的是怎样的草原。看文字想画面,是学习写景文章的好方法。
练习表达:我眼前出现的画面是我是从
这句话想到的。(课件出示提示语,让学生学会完整表达。这是完整表达的训练)
第三层:默读思考:作者抓住了草原的哪些特点。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来的。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比喻句的表达效果。(抓住“绣”、“勾勒”、“渲染”、 翠色“欲”流的“欲”,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呢?
)第四层:引导学生朗读体会感受,体会蒙古的美好风光,同时引发深入思考这样的感受作者又是如何表达的呢?从而关注作者的语言形式,着重体会最后感受的表达运用的借物抒情的方法。
生:这种境界……既……又……
比较句子,引导学生体会这一句看似写骏马和大牛的,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作者是在借物抒情。体会作者描写得生动有趣。
第五层:教师引读,强化作者的描写顺序,天上……天底下……四面……为背诵做准备。
记:笔记:本自然段的笔记,分别勾划出“天上 ——天底下——四面”表示顺序的词语,标直接概述草原特点的一句话——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体会关键词句的表达特点,抓住“绣”字所在的比喻句,体会“勾勒”和“渲染”的意思,体会既……又……句式,感悟作者借物抒情的写法。
记诵:背诵第一自然段。
考:课堂上留有练习的时间,结合练习册和本课重点进行考察。打通考点。
1.检查第一自然段字词:(重点字词要分散在每课时中)
会写:渲染勾勒低吟奇丽一碧千里翠色欲流
区别多音字:
2.会解释:
茫茫:模糊一片,看不清楚。
勾勒:用线条画出轮廓。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有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
3.完成练习册中与这段相关的练习。
草原》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二至五个自然段,继续学习作者在描写草原人情美部分的表达方法和构段顺序。
2.掌握和积累这几个段中的词语,会书写。
3.完成练习册中的相应练习。
4.背诵课文。
教学流程:一、回顾第一自然段,尝试背诵。注重个别检查。
二、学习二——五自然段中的生字词。
1.检查二——五自然段的朗读。
2.学习生字新词:
迂回胸襟羞涩摔跤天涯鄂温克。
洒脱疾驰奇丽襟飘带舞陈巴尔虎旗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这些都是考试的重点,要让学生扎实掌握。
3.学习生词解释:
旗”相当于我们所说的“县”,看地图,(标出陈巴尔虎旗的位置)陈巴尔虎旗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摇篮,被誉为“草原天堂”拔地而起:形容山峰、建筑物等陡然矗立在地面上。
3、学习第二——五自然段:
分析:这几个自然段主要写了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重点体会作者的写作顺序,因此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完成填空练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读:此部分的读分成四个层次。
第一层:默读思考,自学填空。
练习表达: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1.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2. 认真读一读课文,读完后,与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把这些词语加在哪个词的前面最合适。
激情盛情尽情深情热情。
迎接相见款待联欢话别。
热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
这是知识点掌握的训练)
第二层:出示**引导学生对照**朗读,增强体验,走入情境,指导朗读。体会作者体会到的浓浓的人情美。
第三层:小组讨论,勾划作者是怎样将这样几个画面联系起来的,从而发现作者的表达顺序。
练习表达: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初入草原……走了许久……受到热情迎接;蒙古包外进了蒙古包饭后。
这是完整表达的训练)
第四层:整体朗读和背诵。
四、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引导学生谈体会,说说对“蒙汉情深何任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意思:蒙汉人民之间的情谊深厚,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呢,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这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互相倾诉着惜别之情。
作用:这句话作为全篇的结尾,照应了全篇,又点明了蒙汉两族团结情深的中心。
2.体会本文的中心思想: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五、完成练习册。
课堂学习笔记:
1.词语搭配:
)的空气 ( 的天空 ( 的愉快 ( 的绿毯
)的线条 ( 的小诗 ( 的乐趣的小鸟
)的衣裳 ( 的草原 ( 的主人 ( 的歌声。
)的微笑 ( 的帽子。
2.根据意思写词语需看到教参等再补充。(看到解释知道词语就行)
翠色欲流 )形容绿色浓润得像要流淌下来似的。
一碧千里)一片碧绿,十分广阔。
羞涩 )难为情,态度不自然。
3.仿写比喻句。(选择两样景物)
例: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老牛: 禾苗:
圆月: 4.中心提升。
本文主要写了老舍和作家代表团访问内蒙古草原的情景,作者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描绘了三幅动人的画面: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透过这些画面,我们看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民俗美,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5.按课文内容填空。
初入草原,
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6.拓展。含“草”的成语:草木皆兵风吹草动芳草如茵草长莺飞。
形容草原大的成语:一碧千里无边无际一望无际广袤无垠。
形容草原绿的成语:翠色欲流青翠欲滴一碧千里郁郁葱葱。
形容场面热闹的成语:载歌载舞欢聚一堂人喧马嘶车水马龙人欢马叫
形容情谊深厚的成语: 情深似海亲密无间手足情深情深义重。
写草原的诗句: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北朝民歌《敕勒歌》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小学五年级语文《草原》教案
草原 1 2月21日伊智教育市桥校区教案。编写人 语堂老师。1.教学目标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中的景和情,并扎实地落实语言文字训练,熟读教材是关键。因此,我将此文教学安排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完成第一自然段的教学,领略草原的风光美。第二课时再引导学生体会草原的人情美。我今天所要说课的是第一课时的教...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草原》教案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 草原 教案。一 教学目标 根据 新课标 2020版的要求 农村学校五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时要求我制定了一下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准确读写 高歌 绿毯 柔美 渲染 勾勒 低吟 奇丽 回味 洒脱 迂回 疾驰 马蹄 礼貌 拘束 羞涩 摔跤 天涯 热...
五年级下册《草原》教案
第二段 2 写蒙古族人民迎接远客的情景。第三段 3 写在蒙古包外主客相见的情景。第四段 4 写在蒙古包内主人的盛情款待。第五段 5 写主客联欢和话别。五 第四次 先学后教 写字 师 课文段落分好了,现在我们来比记生字,看谁记得最快。1 请大家自由记生字,3分钟后提写词语。2 师提写,指两名后进生上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