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水》教案。
教学目标:1、体会写作方法,概括主要内容。
2、掌握解词的方法(拆字法),学习怎样抓住动词写具体。
3、理解课文内容,理清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懂得果断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怎样抓住动词写具体。
2、理解课文内容,理清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
教学过程:一、理解主要内容,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
导: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跳水》这篇课文的大意,弄清了人物。有哪些人物呢?现在我请大家用符号画画,用文字写写,表示人物之间的关系。
1、指名到黑板上画,其他在纸上画。
2、小结(指出不足,保留一个板书图示)。
取乐逗跳水。
水手———猴子———孩子←——船长。
追得救。3、指名说一说板书图示的意思:水手们拿猴子取乐,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发生了危险,船长要孩子跳水,孩子得救了。
导:这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同学们会概括了。现在老师教同学们一种新的分段方法,就是怎样抓住主要内容,给课文分段。
4、体会写作方法。
师问:1)这件事情的起因是什么?(生:水手们拿猴子取乐)
板书:起因。
2)这件事情的结果是什么?(生:船长要孩子跳水,孩子得救了)
板书: 结果。
3)中间部分就是事情的……?生:经过)
师又问:什么地方最紧张?(生:孩子追猴子,发生了危险)
导:对。最紧张的地方就是文章的高潮,高潮的前边部分就是发展。
板书:高潮、发展)
(看板书图示)师问: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文章分几段了吗?(生:分四段)
图示: (起因 ) 发展)
取乐逗跳水。
水手———猴子———孩子←——船长。
追得救。高潮结果)
5、看板书图示,指名概括段意。
二、精讲课文。
一)精讲第一段。
1、带问题齐读第一段。问题:这艘轮船环游了世界往回航行时,海面上呈现怎样的景象?(生答后,板书:风平浪静)
师问:海面上风平浪静,而轮船上呢?
生:很热闹)
师问:怎样热闹?
生:猴子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师:“惹”是什么意思?
生:招引、挑逗的意思)
导:因为“风平浪静”使得水手们都站在甲板上轻松地拿猴子“取乐”。从这里可以看出“风平浪静”与故事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2、品析句子。
出示):“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1)师问:从这个句子知道水手拿猴子干什么?(生:取乐)
2)理解“取乐”的意思。
提示:我们用拆字法去理解这个词。哪个字相当于“乐”?(开心)“取”是什么意思?(拿)“取乐”是什么意思?(拿它开心)
3)理解“因而”
提示:“因而”可以换成什么词?(因此、于是、所以、就、便)
4)指导朗读句子。
导:“显然”这个词紧紧与上文联系,“因而”与下文联系,这个句子起什么作用?(生:承上启下)
二)精讲第。
二、三段,学习怎样抓住动词写具体。
导:自由读第。
二、三段,看看猴子是怎样放肆的?“放肆”是什么意思?(指名说出“放肆”的含义,板书:放肆)
导:请用“△”标出猴子放肆的动作的词语。
1、学生边读边画动词。
2、指名说出描写猴子放肆的动词。
教师相机板书:跳、摘、戴、爬、坐、咬、撕、逗、回、伸、钩、挂、扭、龇、做。)
3、练习。(填写准确的动词)
1)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
2)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气。
3)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右脚(钩)在桅杆的顶端,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鬼样。
4、小结:15个动词把猴子怎样“放肆”写具体了,写活了。这就叫前呼后应。猴子是这样的放肆。孩子又怎样呢?请用曲线划描写孩子神态的词语。
5、指名回答。
教师相机板书:哭笑不得、脸红了、气极了)
6、理解“气极”
提示:用拆字法。“极”:达到极点;“气极”:指气得达到极点。
导:孩子气极了,就会不顾一切。请轻声的朗读课文,体会一下这个紧张的时刻。
7、学生轻声朗读课文。
导:一个劲儿追猴子的孩子什么时候才意识到自己处境的万分危险,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生: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
师问:这个人为什么吓得大叫一声?(生:因为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
师:有哪些原因使他没有及早的察觉出这一点,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生齐答:风平浪静)
导:使孩子丧失应有警觉的主要原因是“风平浪静”。显然“风平浪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很危险,谁能想出什么办法救那孩子下来呢?
三)精讲第四段,体会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
1、学生讨论并发言。
2、教师小结,归纳。(孩子跳水是当时最佳得救的方法。)
问:为什么在孩子千钧一发之际,其他人束手无策,船长却这样沉着,想出“跳水”的办法?
生回答后教师相机板书:机智、果断。)
师问:站在最高横木上的孩子他为什么还能听清楚爸爸的话?(生:风平浪静)
导:事情的高潮与“风平浪静”紧密联系。
3、完成练习。
因为(风平浪静)所以( )
4、指名回答。
小结:正因为“风平浪静”,水手们才有可能都聚集在甲板上轻松愉快地拿猴子取乐;正因为“风平浪静”,孩子才没有意识到有任何危险,而爬上桅杆紧追猴子,直至“走上那最高的横木”;正因为“风平浪静”,孩子才有可能在最危险的情况下听清楚爸爸的话;正因为“风平浪静”,孩子落到大海不过四十多秒钟,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由此看出,“风平浪静”与这个故事的每一个阶段——发生,发展,高潮,结果都是紧密联系的。
三、质疑、总结。
师问:1、讨论:有人说,这个孩子很勇敢,能不顾一切地爬上最高的横木,将来一定是个英雄。你认为这样说对不对?为什么?
2、学生发言。
3、小结:孩子任性,遇事不冷静,不思考。
4、质疑、解疑。
生:1)万一那孩子在船长命令后还没有跳水,船长会真的开枪吗?
生:2)为什么说孩子像颗炮弹扎进了海里?
生:3)40秒钟后为什么用破折号?(表示转折,显示出紧张的气氛,表达出人们的急切心情。这是标点符号的妙用。)
5、总结全文:通过学习《跳水》,我们懂得在阅读时不但要注意故事的情节,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还要注意事物的联系,才能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我们认识事物的能力。
北师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跳水》教学反思
跳水 教学反思。一 在朗读 感悟 体验中突破重难点。在课堂上,注重以读为本,以读促思。对于孩子处境危险那部分,引导学生读书,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从而体会孩子的处境,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交流,抓住一些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语言环境,同时让学生做一些动作,进行想象和理...
语文北师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跳水》教学反思
跳水 教学反思。跳水 一课情节起伏跌宕,扣人心弦。这节课从开始设计到正式上课,我反复琢磨,怎么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顺利走进文本,进入惊心动目的场面呢?首先让学生审题,联想曾经看到过哪些跳水的场景,对比不同,带着悬疑初读课文,知道文章大体的思路 然后让学生划线找出 孩子是怎样身处危险境地的?进而对...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 《跳水》教案
精品资源欢迎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 跳水 教。案。教学目标 1 学会本科7个生字,正确读些生字新词。2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船长在危机面前沉着 冷静 果断的性格,学习他处理问题的方法。教学重点 难点 了解孩子 水手和船长在同一件事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表现,体会船长的性格和处理问...